馮海潮
(煙臺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正統思想,歷經千年,已經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留下印記。在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即強調天與人的統一,也就是人與自然的統一,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關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周朝及春秋時期已有之,如“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這些內容是天地合德以及人與自然界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精神指引,也指明了天地相連、天道與人道聯合起來的“天人合一”。
任何舞蹈創作都離不開題材的挖掘。題材限制了舞蹈的范圍,同時又為舞蹈創作提供了方向。廣義上的題材指的是農村、城市、工業、家庭、革命等范疇。狹義上的題材指的是在藝術創作中經過整理的素材、經過提煉加工的形象以及用于表達具體訴求的情感。可以說題材是藝術創作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通過田野調查進行題材的選擇,也可以以某一具體作品為基礎進行題材的提煉,還可以通過閱讀某一本書籍獲得靈感從而感受到題材的魅力。當我們和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可以通過朋友間的友情發掘題材;又或者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無助的時候,通過與自己對話,從而發掘題材。我們平時在進行舞蹈創作時經常會通過動作的編排尋找題材,這樣固然可行,但是通過觀摩優秀的作品便可得知,優秀的作品都是時代和人民的代表,因而放大格局、感受生活才是選題的大智慧,如果所有人都通過對動作的思考而進行題材的選擇,那么對于動作本身就會形成一種束縛,而如果能夠把任何事物暫且放下,尋找自己內心最想表達的題材,那么就可以進行天馬行空的案頭工作。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尋找自己內心的支點,這也是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具體運用。
縱觀近些年的舞蹈創作,所選擇的題材大多和自己的生活緊密相關。比如個人的困惑、愛情的尋找、親情的依靠、友情的陪伴、人生的選擇等等方面,這樣固然可貴,但是如果我們能把人生格局再放大一些,就能發現更加豐富多樣的題材。比如我們可以向前推幾十年,或者向后推幾十年。向前推幾十年,我們可以尋找到前人走過的路,比如可以通過閱讀革命書籍和觀看革命影像資料來完成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追思與贊頌,從而創作出優秀的紅色題材藝術作品;也可以通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努力奮進來贊頌我們的父輩為改革開放的發展而付出的艱辛勞動,從而創作出貼近時代的作品。如果以當下為支點向后推幾十年,我們可以根據全球化的動向進行地球村的選材創作,這樣的題材會跨越國籍、膚色的差異,用藝術的手法表現全世界是一家人的美好愿景;也可以通過科技的進步、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展現人與機器、人與科技的關系,這些都是對未來的一種思考,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想象。
可以說只要勤于思考、勤于努力、勤于為藝術創作不斷尋找新的突破,那么題材就會成為每一位創作者心中的明燈,照亮前方。相信大家在選擇題材時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這個題材別人已經選擇過了,我們不能再用。其實大可不必這樣,題材可以重復,只是在題材的具體表達過程中創作者要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自己獨特的形式,從而以題材為基礎進行豐富的藝術創造。這就好比每一位創作者面前都有千千萬萬條道路,然而迫于實際需求,你只能踏上一條路并努力向前,而你走的那條路,就是你的題材。你是跳著走,躺著走,還是舞動著走,或者是用其他方式走,就是你的表現形式。所以,創作者要勇敢地面對題材的選擇,更要為題材的進一步展現進行獨特的思考。
通過題材的選擇劃定范圍后,下一步就可以進行主題的確立了。所謂主題就是一個題材的核心,也可以稱之為藝術作品的中心內容或者中心思想。主題是題材的凝練,更是題材的焦點,主題為藝術作品賦予濃厚的思想,這樣的思想是創作者經過思考以后確立的,更是創作者經過與優秀作品的比較之后形成的。當然,創作者經過大量的觀摩學習后會發現,即便是優秀的作品,它們在主題上也會有重復和相似之處,但是之所以經典就在于思想是獨特的,是在相同中有不同,更是題材與主題的“天人合一”。
主題可以是一長段文字,也可以是一句短話,重點在于我們如何通過舞蹈肢體動作這一載體進行傳達,這才是創作者需要把握的重點。比如我們的主題思想是“友誼萬歲”,那么舞蹈創作者并不能夠直接把“友誼萬歲”四個字表現在舞臺上,而是要通過演員的肢體表現來傳達“友誼萬歲”這樣的主題概念,所以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就需要創作者和表演者運用自己的智慧,在題材和主題的限定下,通過結構、人物形象、具體環境的設計以及或抽象或具象的表現方式來完成“友誼萬歲”主題的表達。文學讀者也可以這樣認為,在文學領域中,主題是通過文字的表達展現出來的。但是在音樂、美術、舞蹈等抽象的藝術領域中,主題的表達就需要創作者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巧妙的設計。比如,舞蹈主題是“小心翼翼”,此時排練場上有一群舞蹈表演者進行各種各樣的小心翼翼的肢體表現和行為表達。有一位帥氣的小伙子小心翼翼地走到了前方老師的課桌前,小心翼翼地拿起老師的水杯,并且小心翼翼地在場上進行表現,最后再小心翼翼地將水杯放回到老師面前,長呼一口氣結束表演。這樣的表演區別于其他同學的表演,也讓我們看到了只有在對比中才能找到獨特的主題,也只有在對比中才能夠讓主題更加明確。
在我們現實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可能是獨立的個體,也可能是一個團隊,此時主題的把握以及具體表達是需要反復思考和推敲的,因為任何概念投入具體運用時都需要經過周密的案頭工作才能進行更穩妥的表達,而不能冒險。冒險的表達就是不經過思考的表達,就是拿到一個主題馬上進入排練場完成創作的表達,也是不知所云、盲目進行的表達。這樣的創作方式需要創作者不斷溝通、不斷積累沉淀,因為這樣的創作遠大于主題的尋找,只有將主題進行合理的表達才能證明主題是完備的、合理的、高于常人的。在當下以結果論英雄的時代里,創作者逃脫不了這樣的命運,所以只能進行冷靜且縝密的思考,將“天人合一”的思想應用到主題中,如此才更有助于主題的尋找與表達。
立意可以理解為創作者的特殊用意,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者在作品中最想表達的思想。好的立意是在題材與主題基礎上的最精準的提煉,也是創作者對于作品的思想、內容、意境等的高度概括。每一個作品在創作之初都要進行立意,但是立意有高低之分。高低之分在于立意是否高遠、是否深刻、是否與時俱進。而不論是創作者、表演者、觀賞者,還是評論家,都可以通過一部作品進行自我感悟,從而完成作品立意的準確表達。所以立意的高低決定了作品思想的高低。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能夠讓立意更加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呢?以及如何將其運用到作品中呢?高度就是要有宏觀的思想表達,深度就是要有掘地三尺的深刻內涵,廣度就是要有寬泛的思想傳達。在這樣的主旨把握下,創作者面對作品的立意要進行多維的思考,不僅要有橫向的考慮,也要有縱向的考慮,更要有多維的考慮,這樣的過程便與“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的思想相契合,從而使得作品的立意更加高、深、廣。而在具體的傳達過程中,舞蹈不同于文字表達,它需要用肢體傳達,同時也需要創作者根據形式的多變、內容結構的反轉以及人物情節的各種變化等實際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獨特的表達方式。比如王珂老師創作的女子群舞《中國媽媽》,這一優秀的群舞作品不僅展現了中國媽媽博大的胸懷,更展現了對于侵華日軍留下的遺孤,中國媽媽從憤恨到愛護,再到目睹孩子成長并且目送孩子回鄉的偉大與無私。這樣的作品是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的作品。這樣的作品也是創作者經過巧妙思考以及不斷實踐的成果。舞蹈不是文字,舞蹈是一種視覺藝術,是用肢體行為向觀眾傳達信息的藝術表現形式。
綜上所述,在題材、主題、立意三個層面,儒家思想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舞蹈編導展現了對舞蹈的感知、對創作的感知,以及對生活中萬事萬物的感知。只有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才能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感知生活、感知舞蹈、感知創作,才能體會“天人合一”給予舞蹈編導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