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越,趙全勝
(大理大學 云南 大理 671000)
在云南省祥云縣禾甸鎮七宣村,有一個歷代相傳的傳統節日“啞巴節”,包含各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和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在滇西的彝族中有著強烈的凝聚力,是民族心理特征的外化,是彝族“萬物有靈”原始崇拜傳統文化的承襲,是彝族千百年來特有的民族文化積淀。
關于“啞巴節”的起源有說可追溯到夏商周時代,但筆者未發現可靠的學術史料記載。相傳,在遠古時代,由于自然災害,兵荒馬亂,少數幾戶人家遷居到現在的七宣。隨著人口增多,人們生活更加艱難,多數人還染上了疾病。村里有一個美麗善良的啞女,為了幫助村民生活,到寨子外面四處乞討、求醫求藥。一天,啞女乞討回來的路上在村外的龍潭邊(現在的龍王廟)休息,沉睡了過去。女孩的心地和行為感動了龍王,龍王決定納她為妃子,幫助村民渡過難關。時間一晃八年過去了,啞女為龍王生兒育女,神奇的是自己能說話了,可她還是忘記不了生活艱難的七宣人民,龍王允許她每年的正月初八帶著自己的子女回村探親,同時也為七宣帶來風調雨順、平安吉祥。從此,七宣人民的生活好轉起來,災病也少了。為了紀念龍王和善良的啞女,七宣村民便把每年正月初八定為“啞巴節”,以示紀念,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這是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表達了人們追求真善美,崇善尚德的美好祈愿,因此一直被老百姓視為“啞巴節”的起源。
2019年12月,筆者來到了七宣村彝族啞巴文化傳習所。因政府有意將七宣村打造成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村,當天是七宣村建成特色民族文化村的第一天。組織的活動相當于每年正月初八“啞巴節”的一個小縮影,將“啞巴節”當天所有的環節都進行了簡化調整,在保持原有節日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讓來參加活動的人們在短時間內了解到“啞巴文化”,傳播推崇七宣彝族“啞巴節”蘊含的精神文化。活動開始,恭迎“大啞巴”出山,出山地點為后山龍王廟,一路上游客隊伍浩浩湯湯,圍繞在啞巴隊伍的兩側,在“三請三唱”后啞巴隊伍在畢摩老者的引領下到達了傳習所。儀式活動開始,主持人作簡要介紹,順序依次為:
畢摩老者隊(約10人)(祭祀儀式、祭祀啞女)
《措么得拓》(跳啞巴)
《姆得餒》(跳祖鼓)
彝族傳統歌曲《阿達》
老畢摩哼唱(用彝語介紹七宣村)
《左腳舞》(彝族打歌,傳統少數民族舞蹈)
整個活動流程大約進行了一個小時,從七個表演的程式中,可以感受到彝族傳統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活動展示的服飾、道具、彩繪都具有十分濃烈的少數民族原始宗教色彩,自然崇拜的痕跡貫穿每個環節。
“再沒有別的藝術行為,能像舞蹈那樣的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①七宣村彝族“啞巴節”的核心藝術形式就是原生態舞蹈的表現,無論是表演者的服裝、道具還是音樂,都始終體現民族文化的原生態性,充分還原自然性,感受原生態舞蹈的淳樸與美好,塑造出大山深處七宣彝族人民的質樸、勤勞與勇敢,“激動一切人類”。夸張有力的動作,對答式的彝族調子,將所有人帶進同一個情感世界,在舞蹈信息的傳播下,再現“啞巴節”的美好傳說,于此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產生精神上的共鳴。
七宣村“啞巴節”在傳承過程中保留了其相對完整的原生態面貌。原生態舞蹈《措么得拓》(跳啞巴),描述的是人們農耕勞作,日常生產生活的場景,通過歌舞的形式演繹出來。“跳啞巴”的隊伍由一個大啞巴、若干中啞巴、扮神牛者、耕田老者組成。“跳啞巴”中的動作都是源于打歌的動作,是少數民族傳統舞蹈。大啞巴手拿小研臼和研臼棒,邊敲邊跳,邁著大開大合的步伐,輕快瀟灑,粗獷有力。男性中啞巴手持蘆笙,唱著彝族調子,腳下三步一顛、左右跳轉,輕快瀟灑,熱情奔放。女性中啞巴手中拿舂,演示舂米的動作,配合肩、腰、手的自然擺動,邊舞邊以問答的方式男女對調子:“起床了,太陽出來了,背柴了,燒火做飯了”。這是傳統的彝族調子,是來自大山深處的聲音,未經修飾,原始淳樸,具有感染力。過半,扮神牛者,耕田老農頭戴斗笠,身穿蓑衣,手持鞭桿,高卷褲腳,邊“耕田”邊以問答形式唱起了“節氣歌”:“什么時節雨水多?正月立春雨水多。什么時節是春分?二月驚蟄到春分。什么時節是清明?三月清明是谷雨。什么時節是立夏?四月立夏是小滿……”唱節氣歌是在提醒人們不要誤農時,要搞好農事安排,并為來年祈求五谷豐登,耕田老農邊揮鞭邊念:“老牛雖吃老稻草,種下五谷看收成,一籮谷子兩籮米,吃不完來穿不盡。”舞場上講吉利話的老者搖響銅鈴,鈴停,高聲稱頌:“六畜滿圈,五谷滿倉,金銀滿庫做枕頭。吃不完像高山,喝不完如大海。養得兒子滿村莊,養得姑娘滿四方。”耕田完畢,女性中啞巴手上做插秧的動作出場,上身一仰一合,腳下以“二拍”節奏前后交替,男性中啞巴挑秧擔,男女搭配。“跳啞巴”整個過程是歡快愉悅的,再現豐收的場景,代表豐收的喜悅。
著名彝族舞蹈《姆的餒》,又叫跳祖鼓。在表演時,大啞巴雙手拿祖鼓(用于辟邪),男性中啞巴頭戴儺面具,女性中啞巴手持羊皮鼓、鼓棒。男性中啞巴表演時,手部的動作基本都是抗擊、抵御和防范,以此表現出彝族男子勇敢威武的一面,腳下都是七拍或十二拍的步伐,跟隨音樂變化,調整步伐,充分展示彝族男子的英勇氣魄。女性中啞巴出場時,手持羊皮鼓,腳下是八拍的打跳動作,邊敲邊跳。舞蹈時,都要講吉利話,這些調子原本都是平常生活中說的話語,后編成曲做成了調子,大致為:“吃不完,穿不完像高山;喝不完的像泉水;養的牛羊關滿圈;掙得金銀做枕頭”。跳祖鼓是彝族“啞巴文化”里不可或缺的部分。世代的彝族人民為了對本族祖先、本族文化的崇敬,把祖鼓當做通天地靈界的法器。因為大營人民相信世間萬物有靈氣,通過跳祖鼓,愉悅鼓魂,即可為客人驅走疲乏與勞頓。跳祖鼓是五谷豐登、平安好運的象征,編導就是以服裝道具、舞蹈動作、音樂背景、人體彩繪的簡單原生態性來展示彝族啞巴文化的神秘與厚重,是豐富的彝族文化的最集中體現。這也是該舞蹈與其他舞蹈的不同之處,以文化藝術形態的原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真性來體現彝族啞巴文化,是舞蹈《姆的餒》的基本宗旨。
“啞巴節”是由“跳啞巴舞”演變發展而來的,“啞巴節”的核心就是“跳啞巴舞”。當然現在的“啞巴節”當天也有許多其他彝族傳統節目表演,也有從周圍村子里自發表演的其他舞蹈,一般有白族、彝族、苗族以及傈僳族等少數民族舞蹈。
七宣村彝族“啞巴節”是民族文化的傳承,當地彝族村民信奉它能帶來風調雨順,六畜興旺,能讓全村村民避邪免災,清吉平安。“啞巴舞”以歌舞的形式將平時農耕勞作,日常生產生活的場景進行藝術化、舞蹈化加工創作,使人們精神上產生共鳴,互生情感。然而,“啞巴舞”也告誡人們不能忘記美好生活與勞動汗水永遠不能分開的道理,更不能忘記給彝家帶來幸福的祖先。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元文化不斷交錯呈現,傳統文化節慶也不由自主地不斷演變,因此,今天的七宣村彝族“啞巴節”已不再是傳說中的傳統,有加工演變的色彩,也有特殊發展的需要,正如一個被采訪者所說:
“今天旅游團的游客反響不錯,覺得我們的‘啞巴節’非常有趣,很有特點,如果以后有旅游團到我們這里來,都會舉行這樣的演出,這也是為了宣傳‘啞巴節’和‘啞巴文化’,讓大山外面更多的人了解到它,也是為了增加村里的經濟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每年正月初八的‘啞巴節’,游客、商人還有當地政府的人都有很多,都是來參加感受‘啞巴節’的,人山人海,非常熱鬧,村民們也非常熱情的接待。”②
當然,任何文化形態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留下不同的烙印。
原生態文化經過漫長的發展不斷充實著民族文化的內容,成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神秘而古老的“啞巴節”逐漸被人們熟知,也不斷在演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原生態的活動內容始終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參觀,在不改變其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為其帶來經濟效益。這也是七宣彝族“啞巴節”內在生命力展現所在,是傳統民族文化價值的體現,是“啞巴文化”傳統文化精神的傳遞。“啞巴節”新的傳播方式,正在與時代的文化發展融合,對傳統文化既是堅守,又是發展。
注釋:
①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65-168.
②2019年12月1日采訪于祥云縣大營七宣村,訪談對象:L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