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娟
宋代著名哲學家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懷疑的精神,這樣才能不斷地去分析、思考,才會有所進步,對此,我深信不疑。
19年前,滿懷激情的我剛踏上三尺講臺,沖勁十足,但經驗欠缺。于是我認真專研,虛心學習,有幸和學校優秀的語文老師劉老師同一年級,就常常模仿劉老師上課模式,模仿她說話姿態,甚至是她寫字的字體,我也學的有三分像。為此,只要是劉老師說的,我都認為是對的。直到一次公開課的設計上,盡管我們有了分歧,我還是采用了她的方法,后來,教研員對我的評價,讓我終生難忘:你的課堂激情洋溢,但缺乏自我,沒有個人風格。是呀,我一味地模仿學習,沒有懷疑,沒有創新,怎么會有進步呢?后來,在每一次的討論中,我都敢于發表意見,提出疑問,于是,我驚喜的發現,教學方法不再是一個模式,學生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很多,而自己在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是得到了提升。
教師在懷疑中得到提高,那學生有了懷疑精神,又會是怎樣呢?
也許是我本人就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吧,所以在課堂上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一、疑標題
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課的第一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笨梢?,成功的課堂開課是多么重要。
在上《牛和鵝》一課,板書時故意將“牛”寫的很大,把“鵝”寫的小,讓他們齊讀標題后,讓孩子們自己去觀察發現,提出問題“老師寫的字有大有小,為什么呀?”“我知道,因為牛比鵝大?!庇谑?,我又在課題下面板書了“?!焙汀谤Z”,又把“牛”寫的小,把“鵝”寫的大。這下,舉手的更多了,他們發現了變化,有了新的問題“怎么牛變小了?鵝大了呢?”孩子們的興趣完全被激發出來,縱說紛云,我也不作評價。有提前預習過的孩子便知道“原來鵝的眼睛看人,覺得人小,就不怕人;牛的眼睛看人,覺得人大,所以怕人”,看,因為有了疑惑,孩子們會主動去思考,學會去找關鍵句,于是我便順勢而為,圍繞關鍵句展開分析,“課文從哪些地方表現了人不怕牛?哪些地方人怕鵝呢?”整堂課上,都是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而我只是在適當的時候點撥一下,我輕松,學生也樂在其中。
有了一次成功的嘗試,我便樂此不疲。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常常會花很多功夫去想如何設計標題的導入環節。
我拿課外閱讀《偉大的友誼》做嘗試。先板書“友誼”二字,問“什么是友誼?你如何理解友誼?”孩子們會積極發言:“友誼的近義詞就是友情。”“友誼是指朋友之間的很好的感情?!薄拔艺J為友誼是對朋友的關懷,就比如我和王某某一樣。”在孩子們暢所欲言后,再板書“偉大”,邊板書邊提問:“什么是偉大?”有說很強大,有說做出很大成績,“那,文中說哪兩個人的友誼是偉大的?”“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們友誼的偉大呢?”于是,以標題為切入點,以問題為導向,由淺入深的發問,既激發起學生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又有效的發揮了學生的主動作用。
二、疑字詞句
小學階段常出現的是形聲字,很有意思。在學“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詩中,給孩子講“茱”字的構成:“為什么是草字頭加一個朱呢?”原來是因為它是一種植物,而結的果實是紅色的,而朱表紅色,又是同音,所以“茱”字是由這兩部分組成。孩子們這下才發現,原來一個簡單的字還蘊含這么多的知識。這下不得了,以后但凡遇到他們認為有趣的字時,都會花心思去琢磨。三點水的字一般都是與水有關的,“貝”字旁的大都與錢財有關,他們還發現:“暮”字為什么下面是一個“日”呢?那是因為暮是指傍晚時分,太陽落山之時,所以太陽(日)就在下面;“眾”字為什么是三個人?古代三表示多數,所以很多人就是“眾”…
三、疑標點符號
因為我在講《呼風喚雨的世紀》時,特別強調了“順風耳”和“千里眼”這個詞的意思,尤其是為什么用上雙引號后,孩子們覺得這個不用說話也能用雙引號很奇特。于是,在后面出現的文章中,總要留意幾分?!斑@里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為什么用上冒號?。俊薄袄蠋煟谌匀欢芜@里為什么用破折號,有什么用嗎?”…原來,標點符號的學問也蠻大的。
四、疑朗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的重要性?!锻甑乃嫛分校攲W生讀到“釣竿上立著一只紅蜻蜓”時,我認為孩子們沒有認真想過,所以讀的不是很好。我就問:“你們這么清脆響亮的聲音,如果真有蜻蜓會怎樣啊?”“老師,那就飛走了。”“對呀,那,看到
停在那里休息的紅蜻蜓時,我們就要讀的怎么樣呢?”于是,孩子們就輕聲細語的讀,生怕驚擾了蜻蜓。后來,在抽讀“撲騰一聲…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一句后,有人就忍不住舉手:“老師,我發現她讀錯字了?!薄袄蠋?,我還發現她讀的沒有感情?!薄澳悄阏J為要讀出怎樣的感情呢?”“應該讀出釣到魚兒后的喜悅心情嘛!”就這樣,孩子們通過提問,就會去比較,去思考,還會聯系生活經驗來讀,真的是讀出了感情。
帶著問題去讀書,就會不斷地與孩子互動,在這個互動環節中,不僅碰撞出他們思維的火花,我也從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及時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原來,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效果。
五、疑老師
在教學中,我不僅要他們學會對文本質疑,還要敢對老師質疑。于是,我會有意識地犯錯,等學生來發現、指正,這樣既培養了他們善于觀察的能力,又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在黑板上板書時,故意寫錯字;講課的時候,故意念錯詞語;朗讀時,故意把文中的人名讀錯…細心的同學就會發現,并很高興的指出來:“老師,你這里的字為什么和書上不一樣?”“老師,我發現你讀得沒有汪芷涵同學的好。”…在這些孩子獲得滿滿的成就感之后,他們就會在以后的學習中,喜歡去懷疑,去思考,去討論。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迸nD從“蘋果為什么往下掉?”去懷疑,去證實,才有了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因為大膽的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質疑,親自試驗,終于揭開了落體運動的秘密。我不求他們成為偉人,只希望我的孩子們,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能做一個有懷疑精神的人,做一個有創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