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奇
9月11日,深市某上市公司發布《關于籌劃重大事項的提示性公告》,擬籌劃收購某手機品牌業務,但在公告發布之前32個交易日內,股價累計漲幅高達267%。9月12日深交所下發關注函,要求公司說明是否存在信息泄漏或內幕交易的情形;9月15日公司回復關注函稱不存在此類情形。
截至9月11日,該公司稱收購事項處于初期商議籌劃階段,并未簽署任何意向書或相關交易協議,公司尚未確定交易主體、涉及的具體資產范圍及交易對價,尚未開展盡職調查、審計、評估等相關工作,該事項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7月底以來該公司股價莫名上漲,公司于8月4日和8月17日兩度發布股價異動公告,表示目前沒有任何根據《深交所股票上市規則》等有關規定應予以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項或與該事項有關的籌劃、商談、意向、協議等。但到9月11日又發布籌劃重大事項公告,前后信息披露或有矛盾。
還沒有公告收購信息,股價就提前搶跑,有網友認為“肯定有內幕交易”。應該說,此類現象并非某公司一家,近來有些上市公司在發布收購、重大重組等信息之前,股價已有巨幅上漲異動。
目前看,本案涉嫌幾個違規疑點。一是可能涉嫌內幕信息泄露。也就是說,上市公司本次籌劃收購事項可能早就在運作,相關信息此前有所泄露,有投資者提前潛伏。
二是可能涉嫌利用信息優勢操縱。上市公司本次籌劃收購事項,可能確實是公告日附近才籌劃、之前沒有籌劃,但發布本次收購事項信息,或是為了在市場找接盤俠,這可能構成“利用信息優勢操縱”,也即兩高《關于辦理操縱證券、期貨市場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的“控制上市公司信息的生成或者控制信披的內容、時點、節奏,誤導投資者投資決策”行為。
三是可能涉嫌二級市場操縱。還有可能上市公司前后信披都無毛病,股價提前無緣無故上漲,只是由于二級市場資金的操縱行為導致。
上市公司基本面沒有什么太大變化,股價卻脫離市場大勢無緣無故暴漲,投資者對此逐漸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如此市場就比較可怕,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已存疑。
A股內幕交易與市場操縱是兩大毒瘤,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又可能是內幕交易與市場操縱的介質或導火索,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相互交織。內幕交易的實質就是小偷,小偷偷個白菜人們都會義憤填膺,但內幕交易者偷其他投資者的錢,并未引起相同程度的足夠重視。
而市場操縱除了二級市場操盤主力利用持股優勢、資金優勢的操縱,還有利用上市公司信息發布渠道法律地位的“利用信息優勢操縱”。除了2016年的宏達新材案例之外,似未見到其它“利用信息優勢操縱”案例,此類操縱主體想要什么信息、上市公司就發布什么信息,操縱者其實也可能提前知道即將發布的信息,操縱行為也可能同時構成內幕交易行為。而上市公司發布的信息,可能是真實的但披露時點可能有所選擇,不符合信披“及時性”要求;也可能披露的信息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根本就沒有打算運作成功,只是吸引投資者的誘餌。
千千萬萬中小投資者投身股市,希望利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利用上市公司公開信息,來深入研究獲取相應投資收益,希望與其它投資者擁有同等地位、公平博弈。而內幕交易者、操縱者、上市公司內部勾連人,卻可提前偷看底牌,或者聯合做局請君入甕,將中小投資者玩弄于鼓掌之中,為害巨大。
就目前情況來看,虛假陳述的民事追責法律體系、司法體系相對比較健全,對類似本案的涉嫌違法違規,本應從虛假陳述角度來深查追責,讓相關主體對中小投資者做出民事賠償;不過,由于相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具有模糊性,要認定虛假陳述并不容易,且追責往往局限于上市公司層面,因此也難有好的效果。
而若從內幕交易以及市場操縱的角度追責,雖然民事責任或難追究到位,但新證券法規定對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可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嚴厲的行政處罰也可能讓違法違規主體損失慘重、傾家蕩產,從這些角度追責也未嘗不可。當然,對于“利用信息優勢操縱”,也要注意追責到具體責任人,只有各方對此類操縱行為的認識和打擊提高到相當高度,A股市場健康發展才有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