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潤

近日,科創板IPO“一日游”的負面信息,又把沉寂許久的聯想推向了輿情風口。
在沖刺科創板的路上滿打滿算只“溜達”了一個工作日,聯想回A申請IPO的鬧劇就匆匆收場。這給國內投資者留下嘲諷和憤懣,給保薦機構留下羞辱和遺憾,也給習慣于煽情的分析師們留下粉墨登場、舞文弄墨的資訊和笑柄,更給聯想的掌門人楊元慶留下尷尬和無奈。
被稱為史上最短命的IPO申請,聯想在國內A股科創板閃崩,竟是自導自演,是自己主動要求撤回的。這出于什么考量?其冠冕堂皇的解釋是,“擔心財務信息失效”和“審慎考慮資本市場情況”。
自己的池塘有多深,科創成分到底有多大,是否符合科創板上市條件,聯想自己心知肚明。
有人說,聯想集團就是一個“電腦組裝廠”,借助組裝硬件、軟件的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在“貿工技”路上奔走。聯想與微軟聯姻,仰仗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文字處理系統橫行天下。聯想的中央處理器CPU除了英特爾,就是并購來的AMD。英偉達的顯卡、西數的硬盤、瑞昱的網卡無不為聯想壯威,這些核心部件沒有一件是聯想原創的,甚至鍵盤、鼠標也無法獨立制造。
平心而論,聯想集團曾是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傲,1984年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11名科技人員從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小平房起步。相當一段時間,聯想電腦銷量一直位居國內市場榜首,也有很多擁有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但是經過“技工貿”還是“貿工技”大討論后,“技派”代表倪光南被逐出聯想,從此“貿派”代表柳傳志一手遮天,淡化自我技術研發,走向更加利益化的組裝制造。
曾經擔任過聯想總工程師的倪光南,在2017年公開表示,“在某種程度上,聯想已經成為生產車間+營銷公司的模式”。
當然,說聯想沒有研發也是不公允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聯想集團研發投入分別為102.03億元、115.17億元以及120.38億元,占各期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98%、3.27%和2.92%。也就是說,聯想集團的研發費用平均為3%,絕對值是十分可觀的。
畢竟每年花了百億研發經費,聯想集團也是有研發成果的。據招股書,其核心技術包括智能設備的電池和單元管理技術、智能天線技術、音頻輸出技術、行業智能的語音識別技術、機器學習預測分析、工業物聯網等31項技術。其中,二次開發的有4項、委托開發的有3項。
不過,據wind數據顯示,在已上市的226家科創板企業中,有15家企業研發占比超過50%,32家企業研發占比20%-50%區間,54家企業占比超過10%-20%區間,聯想集團近5年研發占比為3 %左右,只能在科創板排名倒數。
不僅于此,聯想集團高管高得令人咋舌的酬薪更是網友們質疑的重點。超凈利潤比例30%的高管高薪現象,使聯想的形象大打折扣。
背負代工廠的包袱和高管吞噬企業利潤的感觀,聯想欲在國內科創板圈錢,似乎不太能說得過去,好在及時撤回IPO申請,也算是明智之舉。
其實,聯想已有兩次在港上市的經歷。
1994年,柳傳志在港交所為聯想集團敲鐘;2015年,聯想控股在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這一次還是柳傳志敲鐘。聯想控股和聯想集團為兩家獨立上市公司,聯想控股是聯想集團的控股股東。
可是這一回聯想集團回國內A股科創板申請IPO,看上去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都出了偏差。
從天時角度來說,當下正值內地資本市場監管政策調整之際,聯想回內地A股科創板IPO“生不逢時”。在年初2021年資本市場改革部署會議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報告的十大關鍵表述中,其中第四點強調,“完善科創屬性評價標準,加強對擬上市企業股東信息披露監管,切實加強監管和風險防范,堅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從地利角度來說,科創板不是隨便喊幾聲科創就能躋身其中的。科創板最大的標簽是“科創”屬性,而聯想集團當前近9成業務收入來自智能設備業務,科技含量并不高。雖然在科創屬性評價標準中的“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方面,聯想已經達標,但從專利的具體構成看,專利成色并不好。該公司掌握的專利大多為“非關鍵性”技術,而對于核心部件如處理器及芯片、內存及存儲器、顯示器及軟件等,聯想仍然依靠外部采購。
從人和角度來說,中小投資者對聯想似有“成見”。聯想原本想回科創板募資100億,楊元慶表示,這次回A有三個理由:一是增強公司戰略與國內資本市場的緊密連接;二是提升內地投資人投資聯想的便利性;三是進一步釋放聯想的價值。如果聯想集團在科創板成功上市,或成為紅籌CDR回A第一股。但內地網友卻對聯想回A并不感興趣。在多家財經自媒體的評論區中,幾乎是一邊倒的留言,“堅決不申購”。
雖說眼下負面信息纏身,但聯想集團畢竟是中國制造業的驕傲,曾把PC業務做到全球第一。
聯想的PC業務已發展到極限,這個曾經的PC代工巨人還在勇敢地嘗試著,要走出“中年危機”。2017年7月20日,楊元慶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全球創新科技大會上,提出了“All in戰略”,決心領跑人工智能。在這一戰略指導下,聯想開始基于對物聯網、云計算、邊緣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趨勢,建立戰略布局。2018年5月聯想集團將手機和PC業務合并,以打通PC、智能手機和其他智能設備,形成完整開放的智能物聯平臺。
不過,盡管采取了一系列完備的戰略措施,但聯想集團市場反響卻不及華為、阿里、騰訊等企業,甚至被龐雜的信息流淹沒,其新動態鮮為人知。
甚至有人指出,多年來聯想在“碎步快跑”的路上踉踉蹌蹌,戰略搖擺,方向模糊,導致很多機會總是與其擦肩而過。
這一回,聯想回A股科創板IPO,擬募集100億資金,其中有55億元用于“云網融合新型基礎設施項目”、“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項目”及“人工智能相關技術與應用項目”,另有10億元用于產業戰略投資項目。
回A遇上煩惱的聯想,下一步走向將如何?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