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特別是一些藝術品不僅僅因為它們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而成為具有稀缺性的投資資源而具有金融屬性,它也因為凝聚著人類多少年、多少代的理念價值、文化價值而成為極具感染力的一種傳承載體。
關于金融和文化藝術的關系,除了反映在一些文藝產品的金融化、藝術品交易的現代化、互聯網化,以及藝術品的投資增值服務和衍生服務等方面之外,金融還可以利用自身與社會公眾特殊的密切關系,幫助和引導普羅大眾更多地走近文化藝術、了解文化藝術、熱愛文化藝術。
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藝術可以賦能金融,讓金融更具情懷表達、更有人文底色,讓金融品牌更加深入人心;而金融可以助力傳承文化藝術,推動文化藝術在更大范圍、更廣層面交流與傳播,讓文化藝術的人民性得以增強,讓文化藝術傳承的社會基礎更加深厚。
藝術市場的金融化發端于20世紀的歐美國家,一、二百年來,歐美一些商業銀行在藝術金融業務方面已經積累起了自己的客戶基礎和一定的運作經驗。例如20世紀80、90年代以來,摩根大通銀行、瑞士聯合銀行、德意志銀行等金融機構先后設置了藝術顧問部門,以提供專門的藝術金融服務,包括購買建議和指導、策展和保管協助、藝術貸款和社交特權,等等。總的看來目前歐美銀行在這方面的業務主要是為客戶提供藝術品貸款、基金、信托管理等金融服務和藝術鑒賞、收藏規劃、投資咨詢、沙龍晚宴等非金融服務。
關于我國近年來在藝術市場金融化方面的發展,我國的金融機構在堅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同時,已經為文化藝術的發展開始了多方面的創新和嘗試。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們財富積累的增加以及金融機構業務多元化發展的加速等因素影響,我國商業銀行除了對文化產業的一些企業、項目給予了多種形式的融資支持之外,也開始借鑒發達市場這些銀行對社會公眾財富管理的做法,嘗試在私人銀行業務中嵌入藝術品服務的內容。其中的主要模式是藝術品理財、質押貸款、藝術品鑒賞、藝術品投資等。
此外,我國的銀行界近年來已經開始推進在藝術投資、藝術基金、藝術教育和藝術平臺等方面的金融服務。例如創新藝術投資品種;進行藝術基金受托管理;開展藝術投資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開展了金融+藝術跨界融合的客戶培育工作。還有金融機構著手探索搭建了藝術品定制平臺。
在充分肯定我國金融業與文化藝術相融合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金融業態在與文化藝術相融合方面也還存在不少問題。
商業銀行對文化藝術行業的介入層次還不深,服務能力還不強,相互的賦能促進還未做到有機融合等。例如有的金融機構主要還是把資金支持的對象集中在游戲動漫行業,缺少對其它文藝作品的認知和支持。有的甚至把資金投向了低俗、媚俗的一些領域。這與堅持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堅持文化自信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總體來說我國的金融行業對文化藝術事業的市場支撐服務能力還不足。例如缺乏規范的對文化藝術品鑒定、評估、擔保和退出機制,致使藝術品質押融資不易有效發展。原因在于銀行以往涉及的信貸產品都是比較成熟、比較趨于標準化的產品,而文化藝術品則個性化、差異性很強,其鑒定和估值很難標準化,不便于銀行把控風險。還有銀行對質押物的偏好是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流動性,而一些文化藝術品作為一種特殊的資產,它的天然缺陷是流動性不太理想,在“買貨容易賣貨難”的藝術品市場,一旦需要即刻變現很容易形成價格損失。
不僅如此,我國目前對藝術衍生品的價值認識還不足,對有關行業和企業缺乏金融資源的供給支持,致使藝術衍生產品的開發進展不快。藝術衍生品在西方已經走過了多年的歷程,已經擁有成熟的產業鏈條和廣泛的客戶群體,而在國內還剛剛起步。藝術衍生品不但具有藝術審美的美育特性,還能滿足日益龐大的客戶群體的文化消費需求,部分優質的、限量的藝術衍生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藝術衍生品的發展是文化藝術普惠性的一種表現。但國內藝術衍生品市場良莠不齊,美術館、博物館開發衍生品的用途主要還是停留在廣告宣傳的層次,而且產品本身也大多只是停留在簡單復制、美感較低的階段,有的甚至粗制濫造,無法引起藝術品愛好者的興趣,國內金融機構對這方面也較少關注和參與。
我國藝術金融發展還面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多方面協同努力。例如,進一步優化法律政策環境、完善監管框架、拓展藝術教育、規范配套服務等。其中金融機構在堅持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同時,在推動藝術金融發展方面也可以發揮自身獨特的作用和影響。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所謂的藝術金融不僅僅是為小眾的富裕群體服務的,它除了為高凈值人士提供專項的個性化服務之外,藝術品金融業務也應該而且也可以為廣大社會公眾提供有特色的服務。金融機構應該利用自身與社會公眾聯系緊密的特點,充分發揮群眾基礎深厚的天然優勢,將藝術的人民性與金融產品的普惠性充分結合起來,拓展藝術的受眾面向,擴大金融的觸達客群,創新推動金融資源與文化藝術的跨界融合。金融業應該不斷探索如何在促進藝術大眾化和文化普及化方面提供金融服務,力爭走出一條更廣闊的藝術金融之路。
中國的文化藝術精髓綿延,文化藝術有機融入金融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是時代賦予金融業的責任和使命,是跨界領域研究的嶄新的課題。
我相信金融機構能夠共擔使命,攜手破題,共同推進金融與藝術融合共進。我們應該通過賦予新意,改造形式,增補充實,拓寬延展等創新的方法,為文化藝術發展注入時代的內涵,為文化藝術的弘揚注入全新的動力,為人民帶來一種更高質量高具品位的文化藝術生活。
本文系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文化藝術與金融創新”專場活動上的演講,內容已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