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雷
摘要:著名化學家西博格教授曾說過“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確實,化學不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在研究材料,能源,環境,生命科學等方面,對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學化學是化學的啟蒙,其涉及的內容主要是前人經驗的總結,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化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某種程度上說,學生學化學并不是為了直接使用,而是為未來投身社會做準備。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常常產生一種誤區,“為學化學而學化學”,學習動機不明確,興趣不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是課堂教學的至要。而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我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手法。
關鍵詞:化學;趣味教學
一、 巧用成語解釋化學現象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沉淀中,前人將許多經驗,現象以非常精煉的語言概括出來,成語就是其中寶貴的財富之一。 成語源遠流長,是人們對周圍客觀事物長期觀察,反復琢磨的結晶,有相當一部分包含豐富的科學知識,其中也包括化學知識。在田荷珍的《中國古代化學》,劉也的《成語科學薈萃》等許多書籍中,就記載著許多與化學有關的成語,如:百煉成鋼,滴水穿石,水火不容,石破天驚等等,靈活巧妙的將這些成語貫穿于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運用成語教學時,根據成語的來源和適用范圍,主要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正話正說,一是正話反說。如在講鐵的冶煉時,可以用“百煉成鋼”正話正說。早期的煉鐵是將鐵礦石和木炭一層夾一層地放在煉爐中,在650-1000℃和上焙燒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使鐵礦石中的氧化鐵還原成鐵。由于煉爐中溫度偏低,不能使熔點為1535℃的鐵熔化。人們等煉鐵成功后冷卻煉爐,取出鐵塊,這種煉鐵方法叫塊煉鐵。用這種方法煉得鐵質地疏松,還夾雜著許多雜質氧化物。在實踐中人們發現如果把這種鐵,加熱到一定溫度下經這反復鍛打,就可把夾雜的氧化物擠出去,此時鐵的機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在反復鍛打鐵塊的基礎上,古人又總結出塊煉鐵滲碳成鋼的經驗,這種鋼就是最早的鋼。它是為改變塊煉鐵的性能而要用木炭作燃料,加熱塊煉鐵并捶打,這樣少量的碳會從鐵的表面滲進去。西漢時,為提高塊煉鐵滲碳鋼的質量,人們又增加了鍛打的次數,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從而得到所謂的“百煉鋼”。
再如,在講鈉和過氧化鈉與水反應時,可以用“水火不容”來正話反說,燃燒是一種氧化的化學反應,發生燃燒引起的火災,一般來說,用水撲救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因為水是不會燃燒的液體,可以隔斷空氣,吸收熱量,降低溫度,火就慢慢滅了,這是利用?水火不容?的原理。然而在鈉失火時,卻不能用水來撲滅,因為鈉和過氧化鈉與水都反應。通過這種正話反說不但加深了學生印象,提高了學習興趣。
二、 活用詩歌激發興趣和加強記憶
做任何類型的化學題,都必須以熟記有關的化學基本知識為前提,而一切化學能力的培養更離不開對有關的化學基本知識的熟記。學好化學的關鍵是解決記憶的問題,而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不但加強學生的負擔,也使學生興趣降低,產生畏難情緒。在化學教學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既達到記憶效果,又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是化學基礎知識教學的關鍵。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前蘇聯等不少國家開始流行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莎塔洛夫綱要信號法。“莎塔洛夫綱要信號法”是把所教授的知識進行高度壓縮、概括,提煉成容易記憶的幾句話或幾個詞,作為一種特殊的信號傳入學生的大腦里,每當這種信號出現的時候,學生就會很快地聯想起所學的知識,經過幾次反復,這些信號以及它們所概括的知識,便能長久地牢固地保留在記憶中。根據 “莎塔洛夫綱要信號法”,若將化學基礎知識概括、編寫成詩歌等濃縮形式,不但可以加強記憶,而且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多媒體進行化學理論和化學史教學
劉知新老師在《化學教學論》中曾這樣描述化學理論:都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與很強的思想性,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與明顯的概括性,大都是抽象的概念,難于理解且難于直觀表達。由于化學理論的這些特點,使得化學理論一直是化學教學中的難點,雖然新教材一再降低化學理論的難度,化學理論依然是學生最害怕的內容之一,更有許多學生在學習化學理論后,對化學漸漸失去興趣。心理學研究揭示,許多學習和學習性質的發現與體悟,要在思維深入到一個較深的層次時才能夠完成。當學習活動頻繁中斷和思維缺乏注意高度集中的支持時,學習者的思維根本不能被預熱到高度敏感和深入的水平,因而也不能獲得真正掌握知識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至關重要的思維經驗。多媒體以其活潑的界面,巨大的容量,先進的技術引領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的思維進入較深的層次,在這種活躍狀態下,學生理解和記憶化學理論就容易多了 。比如在上新教材高三的第一章《晶體的類型與性質》時,我在網上找到了相應網站,下載了相應課件,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事后學生反應一致很好,不但加強了理解,同時還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對科學探索的激情。化學史教學是化學教學的必修內容之一,通過化學史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熱情,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與動機,而在這方面的教學若處理不好,往往成為平鋪直敘,既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反而讓學生覺得枯燥,喪失興趣。同樣,在化學史教學時,我總是大量收集相關的信息和發展動態,以課件、錄象等形式教育學生,通過這種多媒體的方式,不僅讓學生對內容感興趣,而且還能激發學生斗志,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精神,使學生具有勤奮、堅毅、合作、崇尚科學等優良品德。
總之,化學教學方法千變萬化,在遵循教育學與心理學的原則下,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然而無論是何種方式,都應貫徹教學大綱中的“充分關注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上幾種方法,僅是我在教學中的體會,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參考文獻:
[1]熊 林. 淺談趣味化學教學方法[J]. 魅力中國,2016
[2]何艷軍. 淺談化學教學中的趣味記憶方法[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00(036):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