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龍
摘要: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隨著課程學習的深入,歷史知識點會不斷地拓展和延伸,進而導致學生對于各個知識點的印象往往十分的淺薄。在國家新一輪課改下,又提出了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新要求。因此,教師在課后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開展關于歷史知識的結構思維導圖的構建,使學生對于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有更加直觀的感知,從而加深對各個知識點的識記與理解。教師在開展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圍繞重點與考點來進行研究,同時結合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所遇到的錯題,構建更加堅實的知識體系,這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識記與理解,又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特別是歷史時空觀有極大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后思維導圖;圍繞重點考點;整理錯題
隨著高中歷史教學不斷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知識點在課堂上被教師提及,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往往也十分的龐雜,這直接增大了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識記壓力,從而使學生無法進行高效的知識記憶。因此教師在課后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開展歷史思維導圖的構建。一個高效的思維導圖往往能夠很好的將各個知識點進行連接,使各個知識點之間產生邏輯關聯。讓學生自己利用一個思維線索將每個知識點都連接起來,從而使學生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及加深對知識點的識記。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重視構建思維導圖,加深知識之間聯系
歷史是以時間為脈路的,時間是線性的,我們不能把一個個時間點分散記憶。因此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建立歷史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往往是十分關鍵和重要的,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對于歷史的理解程度。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歷史的記憶往往不是死記硬背,除了教師深刻的講解,還應該讓學生自己通過對知識之間進行強烈的聯系,形成自身的理解,那么學生在識記知識點的過程中才能夠更加的高效。然而,隨著教育越來越功利化,越來越多的教師惰于去關注高中階段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只是很死板地講述著歷史課程上的知識點,忽略了學生的感受,特別是忽視學生自身對歷史發展脈路的感知。這種教學方式既無法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也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更無法貫徹落實新課改之下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新要求。教師應該重視讓學生課后主動構建關于歷史的思維導圖,從而開發自身的歷史思維。
例如,在教授《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這一專題時,人文主義作為一個在高中階段十分關鍵又難以理解的知識概念,如果沒有系統的認識,學生是難以掌握相關知識的。如果我們僅僅依靠教師自己敘述性地講解人文主義的概念和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發展歷程,忽視學生自己對知識點的建構,這種方式之下學生是無法深刻的理解課堂的知識點,結果一定導致學生對人文主義的印象十分淺薄。我們在課后讓學生自己根據不同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產生的背景、具體內涵和影響,探尋不同時期人文精神之間的繼承發展關系,構建起對西方人文精神起源與發展的深刻認知,最終才能理解人文主義這一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圍繞重點考點,提高學生效率
教師在開展課后思維導圖構建時,應該以重點與考點為中心,進而延伸至各個知識點。在高中階段,教師如果想要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點的理解,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構建一個高效的知識體系思維導圖。而最關鍵的就是圍繞重點與考點來展開,讓學生由重點與考點延伸至各個知識點,這樣既能使學生充分的意識到重點與考點的意義和重要性,還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的明確清晰,使記憶之間的鏈接能夠更加的深刻,進而對于知識點有更加清晰的了解。這既提高學生了的歷史成績又培養了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例如,在教授《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這一專題時,圍繞重點考點構建思維導圖,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近代中國人思想解放是經歷了一個從學習“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一個轉變過程。因此對學習從“器物”,到學習“制度”,最后到學習“思想”的變化的理解是本專題的重點與考點。教師在構建思維導圖時,注重將其作為一個中心,以此來延伸至各個知識點,從而使學生對近代中國人為什么學習西方會呈現出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這樣一個轉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顯然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
三、結合整理錯題,加深知識印象
在高中歷史的教育過程中,由于受到歷史學科本身無法親生體會的限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訓練來加深對于知識點的印象,而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又難免會遇到錯題或者難題,而此時教師應該通過幫助學生深入的了解錯題,從而更加清晰地了解知識點。如何通過一種更加科學,客觀的方式來解析錯題?從錯題出發來拓展一個相關知識點的思維導圖,從而加深之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印象與理解。但是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給予學生過大的壓力,為了找出學生的錯題而增加學生的訓練量,是十分沒有必要的。
例如,在教授《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專題時,由于這個專題的內容涉及到眾多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觀點,而這些思想家的觀點往往又是十分深奧的。同時由于受到學生認知能力和高中課程設置的限制,學生只能通過教師的講解和不斷的訓練來加深識記和理解。這種學習難度顯而易見。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對錯題進行一個更加詳細、科學的解析,并且以此來構建一個更加堅固的先關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對于該知識點的印象更加的清晰、明確。例如學生在對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解上總是出錯,我們可以將古代民本思想的演變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結合起來構建一個關系圖。相反,如果學生在遇到此類錯題時,只是粗略一過,往往無法達到訓練的效果。
總之,在高中階段,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充分意識到思維導圖的重要性與意義。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思維導圖的構建,以重點和難點為中心來構建起學生的思維,同時結合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所遇到的錯題,構建更加堅實的知識體系,這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識記與理解,又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特別是歷史時空觀有極大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悅.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復習課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2)
[2]劉建明.高中歷史學科有效思維模式的推衍與應用初探[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