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勝偉
摘要: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如何實現高中物理效益最大化,這是一線教師重點研究的問題,所以教師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學站位,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上,提出自己的教學見解,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質量。為此,本文基于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物理提高課堂效率的幾點嘗試為主題,通過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信息技術有效應用、課后物理實驗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參考性價值。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高中物理;課堂效率;方法研究
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物理提高課堂效率的研究中,為了保證課堂高效化,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從知識教育基礎上增加發展學生各項學習能力和物理素養的教學任務上,這樣通過發展學生各項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才能為好課的產生奠定實現的基石。所以本文將基于學生學習興趣為基礎,探索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保證學生學習愉快體驗的方式方法,從而實現對學生知識教育目標和素質教育的雙達成。故此,本文建立實踐教學的經驗為基礎,提出三個方面的教學研究,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參考性價值。
一、學生問題意識培養
問題意識是人類探索未知事物的主要內在動機,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設計相關的問題,促進學生去自主思考、探索、實踐、研究,提高學生學習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生解決學習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的生成起到關鍵性推動作用。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形式與方法實施上,做到靈活運用,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有效根據教師提出的學習問題,進而實施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例如,在教學《時間與位移》一課的內容上,在課前預習環節上,教師可以實施思維導圖和作品評比的預習方式,以評比激發不同學生的好勝心,提高學生自主預習的自覺性。以思維導圖預習作品的產生,借助思維導圖的邏輯性、概括性功能優勢,促使學生從課程各個知識點上進行探索與記錄,這樣將會促使學生進一步把握課程內容,準確理解簡單易懂的知識,明確自己疑惑點,進而在課堂教學中根據自己產生的疑惑點,開展針對性學習。此外,教師在評比學生作品上,也會把握學生存在的疑惑點,從而課堂師生雙主體都明確同一性疑惑點,自然教與學會更加高效、針對。
二、信息技術有效應用
信息在不同的載體上有著不同的傳播效率。而圖片類、視頻類,只有是形象直觀的表現形式,將會優于靜態化的語言傳播形式,能夠進一步加強某一信息傳遞的延伸性與廣泛性。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信息技術具有聲光影像的特征,能夠將傳統直授性語言講述形式,轉為直觀具象、動態仿真的教學情境,這樣不僅助力學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知識,也將提高學生對知識信息的處理能力和吸收能力,從而在師生良性互動的過程中,自然更好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牛頓的第一定律》一課的內容上,為了幫助學生突破力與運動的關系推理過程的原理,以及加深學生對慣性應用的理論認識,那么教師可以制作與調取關于生活化物理現象的資源,然后在講解物理知識過程中,以圖文并茂的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對物理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為好課的產生奠定基礎。
三、課外物理實驗活動
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扮演著重要的教學地位,也是學生內化理論物理知識的基本學習途徑,所以教師應該定期組織與開展課外物理實驗活動,促使學生能夠通過生活化替代品,進行不同的物理實驗,以此實現學生從生活化角度探索物理現象,發現物理現象的背后價值,同時這個實驗性過程也是加強學生已知知識的調取和靈活運用,能夠實現全面推動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實踐操作技能的發展。例如,在高中物理課外生活化物理實驗上,教師要提前制作相關的微課課件,以碎片化呈現的方式,促使學生把握不同課外物理實驗的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如:“米粒四射”的課外實驗,借助摩擦生電的知識,實現一個趣味現象——小湯勺通過摩擦起點,吸住碟子里面的米粒,隨機吸附短暫時間,小米粒又像四濺的火花,向四周散射。教師要提供一個系列簡單、趣味小實驗,實驗難度應該由低到高,保證學生課外物理實驗的主動性,進而學生自主實驗或者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不同的課外物理實驗,這樣將會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興趣,也能夠加深自己對物理理論知識的認識與實際應用。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物理提高課堂效率的幾點嘗試中,通過發展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將會直接關系到后期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科學探究思維的形成,其次,通過信息技術融入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將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保證學生學習的愉快體驗,從而為高效率的物理教學奠定基礎。最后,定期組織與開辦課外物理實驗活動,是對學生已知物理知識的遷移能力的鍛煉,是加速學生新舊知識貫通的關鍵途徑,也是發展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方法之一,從而對學生物理素養和學習能力起到全面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春勝.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策略探析[J].知識窗(教師版),2020(12):120.
[2]余少忠.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分析[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1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