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摘要:每年新生開學,中職院校都要進行新生入學教育。班主任則要負責管理好學生,站在班主任的角度對學生進行“二次教育”。剛踏入中職校園的學生還不熟悉學校的制度,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新生了解校園,其次就是讓學生快速適應周圍的環境以及同學,最后則要盡早融入學習氛圍中。新生入學教育是極其重要的,合理的進行入學教育會在將來的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認真對待新生的入學教育。
關鍵詞:中職班主任;新生;入學教育
班主任要意識到新生入學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通過入學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快速了解中職與初中的區別,調整到最佳的狀態好迎接中職校園的生活。班主任要充分體現新生入學教育的價值,讓學生在中職校園中健康、快樂的學習。本文針對中職班主任新生入學教育進行談論,簡述新生入學教育的必要性,結合自身給予班主任新生入學教育措施。
一、中職新生入學教育必要性
中職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正是轉變成為成年人的關鍵時期,而這時他們的身心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剛剛步入一個新環境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的不適應,很容易出現一些負面的情況,比如:討厭學習、學習無法集中、網癮等。如果教師不進行正確的引導,那么就會對學生造成很嚴重的負面影響。新生入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讓這些剛踏入中職校園的的學生更快的融入到其中,了解到學校的特色,從而適應學校,樹立起自身的目標,更好的進行學習。通過新生入學教育,讓學生對學校留下深刻的印象,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固的基礎。
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中的引領者,要深入了解到每一個學生,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新生入學教育的工作。作為班主任有義務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班級工作,班主任首先要讓新生適應中職的教學模式,其次就是讓學生熟悉學校的制度,從而在學校學習并且掌握技能,最終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價值觀念。班主任要從開學的第一天開始,就要為學生和家長留下一個好的印象,而這也是在未來教學中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班主任新生入學教育措施
(1)家校共育,共同培養學生
在開學報道的當天,我便分時段組織家長進行簡單的家長會,通過家長會,我為學生家長講解了學校管理制度、班級管理理念、學生的常規要求以及家校共育,通過這四個方面,讓家長對學校有所了解,其次就是家長要清楚自身的責任,要明白教育并不單是學校或者是老師的任務,更應該明白只有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才能讓學生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在家長會上,組織家長創建了家長群,通過家長群的方式,讓各位家長隨時都可以了解到學生在學校中的表現以及狀態。而且通過群聊,家長與班主任也可以隨時進行溝通交流,從而達到家校共育的教學。在我的班級中,有54名學生,這54名學生使54個家庭的希望與夢想,我相信學校與家庭進行合作,一定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好的教育,使學生可以在新的校園中健康成長。
(2)游戲活動,活躍班級氣氛
學生即將要面臨的就是軍訓,為了可以讓學生更好的迎接軍訓,作為班主任為學生講解了軍訓的指導思想以及教育意義,為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奠定基礎,號召學生學習軍訓精神。由于學生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所以感到極其的陌生。在開學當天晚上的第一堂主題班會上,我設計了第一個環節就是:將學生組織到一起進行游戲互動,從而緩解班級中的氣氛。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彼此,更快的融入到班級之中。作為班主任,有義務去幫助學生,讓學生在學校中感受到親切,從而更好的迎接接下來的學習。
(3)關愛學生,呵護學生成長
軍訓是新生必須要經歷的,通過軍訓讓新生對于紀律、集體觀念有一個認知,將新生入學前的散漫、消沉的狀態轉變成具有堅強意志的團隊中去,讓學生在軍訓中了解彼此、認識彼此,從而加強團隊觀念,提高自理能力。軍訓的第一天內容是:常規訓練、整理著裝、站姿、蹲姿、隊列隊形,而我作為班主任,要做好“攝像師”以及“后勤”的任務,防止學生在軍訓中暈倒,而“攝像師”則是為了讓家長了解學生軍訓的情況。下午訓練結束后,我便將學生訓練時的照片、視頻發送到家長群中,而且叮囑家長要注意孩子 的飲食,以最好的狀態進行軍訓。在軍訓中,班主任要做到與學生一起努力,讓學生在軍訓中鍛煉頑強的意志、敢于吃苦的精神。軍訓只是學生在中職校園的開始,在未來還有很多任務在等待著學生,希望學生可以在未來的日子里更加努力、認真學習。
三、總結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剛剛踏入校園,未來還有三年的時間在學校里度過,新生入學教育是學生在中職學校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而班主任作為班級中的“領隊人”要認真進行入學教育的安排,以最快的速度去了解到每一個學生,從而設計教學目標和任務,為學生帶來更好的教育,使學生可以高效的完成學業,從而成為國家的棟梁。
參考文獻:
[1]邢益師.中職學校新生班主任工作的思考及探索[J].新教育,2021(07):74-76.
[2]吳申全,李蒙.中職班主任如何開展新生入學教育[J].江蘇教育,2014(40):49-50.
[3]麻蔭榮.中職班主任如何做好新生入學的班級教育[J].職業教育(下旬刊),2013(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