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本文是我代表課例2的說課——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流程如下:課前-教學分析、課中-教學過程、課后-教學評價與反思。
一、課前教學分析包含以下六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1.內容編排: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是《因數與倍數》最后一課時的內容,包含例11、例12及相關習題。因為和上一課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相似性,因此,在編排上教材延續了上一課時的思路:注重在現實的情境中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理解概念。
2.地位與作用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學習在整個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對因數與倍數的承接和應用,進一步體會自然數之間的關系,發展學生的數感,又是學生后續學習通分和分數四則運算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知識儲備:本課之前,學生在單元中已經學習了因數與倍數、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等相關概念。方法上,會求10以內自然數的倍數,會用列舉法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思維能力:五年級的學生具備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但對抽象概念的理解,仍需借助直觀形象的支撐。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會用集合圖表示兩個數的公倍數,會用列舉法求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2.在數學學習中,不斷調整思路,優化策略,培養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學生經歷探索和發現的數學知識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驗數學學習和探索的樂趣。
重點: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掌握用列舉的方法求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會集合圖表示兩個數的公倍數。
難點: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探究求兩個數公倍數的基本方法——列舉法,并對方法進行優化。
(四)教法學法
教法:探究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講授法,必要的知識講授,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高效方法;練習法,適當而優質的練習,有助于學生應用所學,形成能力。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新課程標準提倡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探究單、學號牌、正方形紙,小長方形紙。
(六)板書設計
二、課中--教學過程
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激趣導入
設計“貼學號”的小游戲:請學號是2的倍數的同學把學號牌貼到左邊圈里,學號是3的倍數的貼右邊圈里,引發沖突: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的學號牌貼在哪一個圈里呢?引導學生移動一個圈,使兩個圈相交,從而引出今天研究的課題。
通過趣味游戲導入,溫故引新:既幫助學生復習倍數、2和3的倍數特征,集合圖等知識,為本課的學習提供新知的生長點;又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二)探究新知
1.動手操作,感知公倍數
教學例11:這樣的小長方形可以正好鋪滿哪個正方形?引導學生:可以拿出學具,同桌合作鋪一鋪,也可以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把想法寫在探究單上。
整理學生呈現的兩種方法:鋪一鋪和算一算。
此環節意在讓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借助圖形邊長的關系,以“形”輔“數”,使抽象的數直觀化、形象化。在操作中,明確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初步感知公倍數。其次,讓學生自己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思維需求,為學生留足探索空間。
2.交流分析,認識公倍數
這樣的小長方形紙片還能正好鋪滿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能鋪滿的正方形有多少個?組織學生先獨立思考、探索,再把想法寫下來。
通過師生交流,明確能鋪滿的正方形邊長還可以是12厘米,18厘米,24厘米,正方形越鋪越大,有無數個。觀察這些數,與2和3有什么關系呢?它們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從而建立公倍數的概念。
本環節,在著手進行“公倍數”這一概念的教學時,繼續借助數形結合,明確能夠鋪滿的正方形,邊長既是2的倍數,也是3的倍數。學生有了這樣的表象支撐,逐步完成對公倍數概念同化的過程。
3.自主探究,優化方法
(1)教學例12:6和9的公倍數有哪些?
出示探究單,組織學生先自學課本第44頁,然后用自己的方法找6和9的公倍數,再在組內交流。
梳理學生的方法思路:
思路一、依次列舉。觀察這三種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更贊同哪種方法?明確:要根據兩個數的情況選擇方法,不管用哪種方法,找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得出較簡便的方法是:先將較大的數翻倍,再找較小數的倍數。
思路二:借助直觀,在百數表、數軸上、集合圖找一找6和9的公倍數。組織學生在探究單上用集合圖表示6和9的公倍數。體會找公倍數方法的多樣性,在交流、討論、比較中進行方法優化。
(2)認識最小公倍數
在6和9的公倍數中,你認為最特殊的是幾?你還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借助學習最大公因數的經驗,利用類比推理自主建立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引導學生小結:最小公倍數只有一個,而公倍數有無數個,沒有最大公倍數,感受有限與無限思想。
本環節結合情境,由具體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引導學生在漸進的活動中理解概念的內涵與處延、逐步優化方法。在過程中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最終能應用這些概念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你知道嗎?
通過“你知道嗎”介紹中外古代數學著作中對最小公倍數的研究,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最小公倍數的悠久歷史。
(三)遷移應用
先引導學生用今天的知識解決導入時遇到的問題,精選習題,繼續借助表格、數線、集合圖等直觀形象,鞏固概念,應用知識。
(四)總結升華
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收獲和體會,梳理知識點,感受數學學習與探究的樂趣。
(五)拓展延伸
課后鞏固題分為基礎題和動手操作題:繪制表格、簡報等,比較公因數和公倍數、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異同。意在幫助學生厘清概念,疏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整體把握大單元知識脈絡。
課外延伸題:出示課外延伸單,給學生選擇空間,完成5題中的1-2題。
三、課后--教學評價與反思
設計學習評價單,學生從概念理解、方法掌握、合作學習、數學思想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教師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關注學習的過程,及時進行教學改進,還可以針對評價結果,組織評價較高的學生幫扶較弱的學生,學以致用。
本節課沿著大單元教學的明線—概念學習,繼續學習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數學活動中,理解了公倍數的概念,掌握了方法,發展了數感,體會了蘊含的推理等思想方法,促成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