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祎
摘要:“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1]合作是人類生存至今的核心要素,《三到六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提出:“活動時能與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難一起克服。”培養幼兒交往互助的合作能力已是當前幼兒教育的重要指標。“互進”小組作為由4-6名幼兒按照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自發、自愿、自主組成學習共同體,在真實的交往情境中能有效促進幼兒萌發合作意識,在共同經歷合作過程中解決合作困境,體驗合作樂趣。
關鍵詞:“互進”小組合作學習支持策略
“所謂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達到目標而協調活動,以促進一種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結果出現的行為。”學齡前幼兒的合作學習多以合作游戲,或在活動中分工、協商、探討、互助以及共享,同時不斷進行有效經驗的重復與再組。
然而目前中班幼兒呈現出自我意識強、合作意識差、合作行為缺乏的情況,“互進”小組作為由幼兒自選形成兼容并包、合作互助的學習共同體具有極強的群體性。目前本文將立足于“互進”小組,貫穿幼兒學習活動與環境,有機融入幼兒合作學習能力培養,不僅有效促進兒童社會化,同時讓其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性與個性。
一、構建班級環境,催生合作學習
多元化的環境包括顯性環境(墻面環境、小組文化墻、主題材料及相關資源等),隱形環境(文化氛圍、小組式互動交流、主動積極的合作意愿等),將顯性環境合理分層規劃,構建時引入多層次合作內容,可以很好地幫助幼兒了解合作概念,催生合作意識。
(一)顯性環境突出合作元素
在主題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幼兒合作學習的內容俯拾皆是。如:在小組成立初期,幼兒自主組隊,成立學習小組,商討組名、組標等,并以繪畫的方式表征組名、組規、組員等,教師將這些表征記錄整理后創建了“小組文化101墻”,同時結合主題學習展示墻,供各組成員每日互動、簽到、交流和主題學習記錄。又如:在中班《我做哥哥姐姐了》主題下設置“我們這一組”、“說說我的小組員”等欄目,采用合作學習照片、思維導圖、團討成果等形式的引導素材,突出小組互助合作對于主題學習的增益。
(二)隱形環境滲透合作意識
隱形環境包括小組文化氛圍、小組內涵機制、小組夸夸其談會、小組會議等。教師根據小組的興趣點,挖掘蘊藏于主題中的合作條件,引導、支持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自發產生的合作需要,逐漸培養主動合作學習的目的。例如《拜訪春天》主題中,擇選春游地點以小組形式展開。這個任務需要各個組員通過調查,尋找可供春游的地點,并進行協商、抉擇、共洽出一個合理的地點。在擇選中,組員們的合作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她們在做出抉擇前需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熟悉自己選定的地點,并對此地點進行說明性講述,以獲取老師和別組成員的贊同票。
二、聚焦問題方向,提升合作學習
幼兒的科學探究與問題解決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互進”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幼兒的探究興趣,鼓勵幼兒提問,支持幼兒探究行動,接納幼兒的答案和解析。各組幼兒在針對某個活動進行觀察、對話、討論的過程中會衍生一些共性的問題,教師需要將這些問題進行匯總、辨析、提煉,找出聚焦點,將它轉化為班級課程的生長源點。
中班是萌發合作意識的時刻,但幼兒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協商分享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聚焦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協助幼兒提升合作能力,引領幼兒有效合作學習。
(一)從被動合作到主動合作
在以老師為主導編制的主題課程中,教師預定學習任務、脈絡走向,幼兒按部就班接受任務、開展行動、配合學習,這種課程模式忽略了幼兒本身對于主題課程的興趣、內在需求等。借助“互進”小組的合作學習,打破傳統的被動學習方式,以“小組熱點問題”為切入點,及幼兒之所需,讓被動合作學習轉化為主動合作學習。當幼兒在游戲、生活、學習中有著合作學習的密切需求時,親社會行為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悄然形成。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形成和維持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行為,互進小組中組員之間的合作學習將會促進個體社會交往。
案例1:蝴蝶捕捉記第一回
午后的大榕樹下,成群結隊的蝴蝶們都圍著高低錯落的小花自在飛舞。孩子們霎時間看到這么多的蝴蝶,瞬間蜂擁而上,喊著:“小蝴蝶,我們來啦!”所有的孩子屏息凝神,悄然潛伏至蝴蝶密集的花叢中。只見身手最靈活的奕帆亦步亦趨,虛虛合攏著自己的雙手,盡可能不發出任何聲響地朝著一只趴在花朵中采蜜的蝴蝶走去。他快要靠近時張開雙手,再一舉壓住雙掌。其他孩子看見了這邊的動靜,都激動地問著:“抓到了嗎?抓到了嗎?”然而奕帆掀開手掌的一條縫看了下,立馬失望地攤開了雙手:“又沒抓到,哎!”在第一次徒手與小蝴蝶斗智斗勇的過程中,寶貝們失敗了。
案例2:蝴蝶捕捉記第二回
第二天一大早,孩子們興沖沖地拿著自制網兜(有塑料袋制作、盒子制作、現成品購買等)來到了班里孩子們高舉著各色網兜,排成了兩列縱隊,興高采烈、斗志昂揚,朝著后花園出發了。到達后花園后,幾個孩子就作戰策略自發開始了商討。
辛巴:我們等會安靜點,不要太快跑過去,會嚇到蝴蝶的。
奕帆:等會讓我來用網兜撲,我的網兜很長。
樂樂:不要這么多人一起跑過去,還是讓我先去看看蝴蝶停在哪兒吧,我再告訴大家。
昕昕:等會撲倒了,我們馬上告訴老師,一定要撲最漂亮的那個,身上花紋最多的。
在兩次連續補蝶的漸進過程中,借助捕捉蝴蝶失敗的契機,教師引導幼兒思考、討論、提出對策,同時他們面對問題也開始了從第一次的要合作卻不知如何合作到我要合作并且分工合作的轉變。
(二)從小組合作到組際合作
主題活動中每個組常常會萌發相似的興趣點,因而會收獲類似的主題支線任務。這些支線主題都大同小異,可以將小組間的合作延伸至組組際間的合作,打破小組交往壁壘,實現合作擴大化。
在中班下的《拜訪春天》主題中,五個小組選出了五個備選地點。在第一輪投票下,只剩下市民廣場與中央山公園票數較高。春天組和仙子組支持市民廣場,其余三個小組支持中央山公園。在難以抉擇的時候,孩子們提議就兩個地點進行辯論。于是班級內五個小組的孩子分為兩個陣營進行對陣策略準備、表征記錄匯整以及推選代表陳述發言。
(三)從組際合作到班際合作
幼兒在面對新鮮刺激時往往會表現出更多元的合作能力。廣泛的游戲活動與交往體驗能夠促進幼兒的合作行為縱深發展,在小組與小組間相互合作的基礎上,將班與班之間的幼兒共同卷入合作學習的浪潮中,使其獲得更高的活動推進自主權,并且獲得更多社會性發展的可能。幼兒可以打破班級的界限,根據小組的興趣需要,到年段的任意一個班級進行經驗互通、共享。在班際交互過程中,各班要確定一個課程發展重點。而這個重點的確定首先需要教師基于充分的觀察,把握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點、學習生長點;而后進行梳理,將其轉化得更加系統、完善的內容;最后運用到班際合作互動中,以供幼兒更好的合作體驗,習得經驗,獲得多重深度發展。
三、小組評價前后多元體驗合作樂趣
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的過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游戲評價越來越受到一線教師的重視,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評價活動更像是教師主導的評判會,教師是評價的主體評價的方法單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以評促發展的作用。可見,評價對幼兒游戲活動的開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結合幼兒的自身發展,掌握有效的評價策略,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幼兒,讓評價環節更貼近幼兒。
(一)幼兒自評自我對照
在日常活動中幼兒針對小組內的合作學習沿用了美國高寬課程體系計劃-執行-記錄的的方式,在回顧的過程中感受一日的同伴交往歷程,開展每日《伙伴心情日記》表征記錄,對每日的心情、交往伙伴、交往方式作梳理與總結。
(二)小組互評伙伴對照
借助小組定期評議的方式,組長感受服務他人與自我服務的成就感,進而增強自身自我效能感,壘高同伴交往學習經驗鏈,開展小組評議激發幼兒自我效能感。
(三)教師評價大小對照
創設小組激勵墻面,利用代幣制抓取同伴交往哇時刻獎勵幼兒,借助組組競爭,激發小組內驅力,同時借助專業幼兒同伴交往測量表,關注并追蹤幼兒同伴交往的對照成長變化。
南宋著名教育家陸九淵說過:“自為之,不若與人為之;與少為之,不若與眾為之,此不易之理也。與眾人焉共進乎仁,則其浸灌熏陶之厚,規切磨礪之益,吾知其與獨為之大不侔矣。”合作能力作為幼兒社會性發展的要素之一,對幼兒身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轉變傳統分配合作為幼兒自主多元合作的課程推進方式,在小組互助合作的過程中促使幼兒從和而不同到以和致合的縱向發展,讓兒童以自主的方式徜徉在幼兒園的活動中。
參考文獻:
[1]周世華、耿志濤:《學前兒童社會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