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學前教育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0)
淮劇作為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承載著鹽阜地區的悠久文化,其傳承體制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進化演變。從20 世紀90 年代起,淮劇開始衰落,呈現出被主流審美意識形態邊緣化的趨勢。為了將歷史悠久的民間淮劇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開展淮劇傳承體制的調查研究顯得十分必要。
淮劇藝術發源于明清時期的“門嘆詞”。明清時期,蘇北里下河地區經常遭受水、旱、蝗災,災民們沿街挨門行乞時,以竹板擊拍清唱民間小調,起初是一個人打著板唱,其后發展為兩人對唱,又稱“唱清板”。如《虞美人》、《孟姜女》、《四季調》、《秧歌》、《楊柳青》等民間小調,早期淮劇藝人周二娘、李玉花在青少年時期都唱過。雖然這些曲調依然保留著最原始和最基礎的唱腔形式,但傳承載體漸漸由集體轉為個體,傳承方式從集體無意識的潛移默化漸漸出現了家庭傳承與師徒傳承。
淮劇曲調的另一來源為蘇北農村“香火戲”。“香火戲”是“香火僮子”從事香火神會中歌、舞、說唱等綜合性的民俗文化活動。做“香火會”的僮子把“門嘆詞”的曲調客串到“香火戲”中。“香火僮子”主要有兩種傳承形式:一種是世襲,另一種是師徒傳授。這兩種傳承方式對僮子的要求都非常嚴格,需要對僮子經過考察并進行嚴格訓練,在本質上屬于家族傳承制度,這便萌發了以世襲制度為主要特征的早期淮劇的民間傳承組織。據《淮劇志》記載,清末民國初時,鹽城西北有香火戲的專業藝人100 多名,其中呂維翔、駱步蟾、何連成、何相賢等香火僮子后來成為著名的淮劇藝人。可見,無論走江湖的民間藝人“香火僮子”,還是賣唱為生的難民與賣唱藝人,傳承方式基本上屬于血緣家族傳承。
古代民間藝人亦稱“戲子”,身份地位較低,普通百姓但凡有生計來源的一般都不愿意賣藝謀生。鹽阜地區做香火僮子的民間藝人、賣唱的難民一般都是沒有土地資源與收入來源的窮苦大眾,促使早期淮劇形成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的血緣團體傳承為主的傳承方式。其次,淮劇的家庭傳承如同語言的學習,“在淮劇家庭中,淮劇藝人的日常音樂活動,如夫妻雙方對戲、講戲等行為為子女接觸淮劇提供了類似‘母語’的環境及氛圍,子女長期浸潤在這樣的語境下,尤其是在他們的兒童期,通過大量、甚至不自覺的聽、看、模仿,自然地習得了淮劇藝術或者對淮劇藝術產生特殊的感情,從而走上從事淮劇藝術的道路,這就是淮劇世家子女習得性知識獲得的重要途徑。”可見,日常生活環境的藝術熏陶是淮劇家庭傳承制度一直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
自19 世紀60 年代以后,很多香火會“僮子”轉為演員開始演“三可子”戲,習得戲曲能力,這種傳承方式自然在“三可子班社”延續下來。在直接血緣傳承的基礎上,淮劇班社制度還衍生了另一種“類血緣"關系的傳授方式,即建立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襲模式,例如顧家班的挑梁花旦顧艷琴原名余秀英,因師從顧漢章,遂改名顧艷琴。師父不僅承擔傳授技藝的責任,還要承擔起父親的責任,而徒弟對待師父則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尊敬。師徒之間沒有血緣卻勝似血緣關系,情感深厚。
從小被當作子女養育的徒弟稱為兒徒,而另外一種純粹拜師學藝的徒弟,則稱之為學徒。歷代淮劇藝人大多是個別拜師、跟班學藝。學徒進班初期,必須自帶伙食費,還要交學費,出師之后,可領取工錢。前者屬于類血緣家族關系,屬于家族傳承的一種;后者屬于無血緣師徒關系,屬于師徒傳承制度。因此,早期的淮劇班社中呈現出血緣家族傳承、類血緣家族傳承與非血緣非家族的師徒傳承等多元傳承體制并存的特點。“家族班社”中,班主為主要演員,是一班之主,班社多以班主姓名或諢名命名。此外,班社傳承制度中另一種是“箱主型”:以衣箱的人為中心組成的小規模的演出單位,衣箱主為主要演員,班社的姓名以衣箱主的姓氏或諢名來確定。
香火戲“世襲"最大的傳承特質即在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非血緣拜師的學徒,需要簽訂賣身契或簽訂合同,“賣身即賣自身于‘神’,始可通神”。傳統淮劇班社制學徒收入微薄,師徒之間也須簽訂類似“賣身”的契約。因此,班社制度是舊社會演藝行業的產物,其管理方式已經背離了時代的發展,逐漸被現代傳承制度所替代。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逐步將戲曲從業人員與其班社納入事業編制的國家干部序列,這就使得傳承千百年的戲曲班社制,從私人經營轉向集體經營、國家經營,從票房杠桿主導演出轉化為文化事業屬性,現代劇團制取代了班社制。20 世紀40 年代開始,在淮劇發展的進程中,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淮劇團,它們培養了許多淮劇藝術家,創作并演出了大量的淮劇經典劇目,促進了淮劇的大發展和大繁榮,在淮劇發展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歷史記載的第一個淮劇團是于1945 年4 月由中國共產黨在鹽城籌建的阜東青工劇團,主要由青年學生與青年工人組成。然而,大部分淮劇團是由班社改制而成,例如,1949 年11 月上海謝家班改制為同盛淮劇團。此外,班社解散后,班社的成員自主成立淮劇團,例如上海的聯義、聯誼、麟童、志成等淮劇團,其性質為集體所有制民間職業劇團。
淮劇團在人才培養方面采取多元化的傳承制度,傳統的家族世襲制度表現為隨父學藝,傳統的師徒制傳承方式表現為以師帶徒。劇團制的師徒制度與班社制的師徒關系的共同點在于,徒弟在師傅門下學習技能,師傅將技能傳授給徒弟,不同之處在于劇團增加了現代社會的人文因素,師徒關系依附性弱化了,師傅收徒不具有傳統契約性質與經營功利目的,而是傳承技藝,培養藝術情感、藝術情懷的淮劇傳承人,以壯大自己的派系與團隊實力。現代劇團產生了全新的人才培養方式,即隨團帶訓。
淮劇團共有兩類藝術組織形式:一類為民間職業淮劇團,一類是國營淮劇團。前者為民間藝術的傳承者發起的盈利性團體組織,這種藝術團體缺乏約束性,整體較為松散,并且缺少未來規劃和可靠資金保障,很多人對民間團體存在疑慮,不愿參與這些民營團體組織,加上民營劇團相關制度不完善,使得民間藝術傳統無法有效延續。后者是政府相關機構組織的淮劇組織形式,由資深的藝術家、知名演員和較為專業的演員組成。雖然國營劇團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由于編制化的原因,在淮劇藝術的傳承力度上缺乏活力,所以對于其未來發展也有著很大阻礙,不利于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
1941 年華中魯迅藝術學校鹽城分校成立之初,學校設立了淮劇表演專業。2005 年與鹽城高等師范學校合并,保留校牌,保留淮劇專業。2016 年,鹽城高等師范學校與阜寧高等師范學校合并升格為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保留魯迅藝術學校校牌,學校設立魯迅藝術學院,繼承淮劇教育傳統,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淮劇教育特色項目,成為培養淮劇藝術人才的搖籃。
(一)招生制度與學制規定。學校作為淮劇教育的最高學府,堅持“育人為本、特色立足、質量立校”的辦學理念,一直承擔培養淮劇藝術專業人才的重任,以繼承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淮劇表演專業人才為目標,主要開設4 個相關專業,招收小學生,學制6 年。淮劇表演專業學校教育改變了傳統的團帶生、師帶徒的人才培養制度,建立了科學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師團隊。
(二)教學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的傳統培養方式。早在鹽城魯迅藝術學校期間,一直繼承學生實習演出團的傳統,堅持深入城鎮鄉村演出辦學特色。當下,學校不忘初心,淮劇學員參與省市各項政治接待、重大紀念、慶祝性演出等活動,贏得良好社會聲譽。
(三)校團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第一,在淮劇表演專業人才培養在繼承傳統教育制度基礎上,堅持非遺技藝傳承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加大高校教育與淮劇演藝集團的合作辦學力度,對非遺相關專業實施學費減免等優惠政策,支持淮劇名師到學校兼職任教、建立淮劇傳承工作室等;第二,學校與淮劇演藝集團共同商榷人才培養事宜,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建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相應的人才培養保障制度,鼓勵院團深度參與實踐教學以及加大校團合作培養模式;第三,把校團納入淮劇表演專業教育的主體,積極推進招生與用人一體化,從而解決學校師資缺乏、淮劇教育供需脫節的問題。
淮劇作為鹽城地方傳統文化的表現形態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其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懷。我們的熱愛是淮劇文化不斷發展的動力,讓我們共同為淮劇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活力,讓淮劇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