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財經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00)
中俄兩國雖然在音樂教育上有著密切的交流,但不同的文化傳統與社會發展狀態都對兩國的音樂教育產生著影響,尤其是歷史文化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將會呈現不同的音樂教育理念,而教育方法是不可能脫離教育理念割裂來談的,只有在教育理念指導與引領下,教育方法才能得到系統的研究與分析,因此本文將從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兩個角度來比較中俄音樂教育的異同。
中國和俄羅斯兩國的音樂教育理念都秉持著對美學的微深的理解,應當說全世界的音樂教育,都是為了帶領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將音樂教育當做是教育體系中美育教育的重要一環是中俄兩國在音樂教育理念上的相互認同,也是兩國音樂教育理念的落腳點。同時兩國的音樂教育理念中也都認同將全球視野與民族音樂相統一,認為對孩子的音樂美育不光是讓他們發現本民族音樂的美好,發現潛藏其中的民族文化、歷史與精神之美,也要求孩子去發現世界音樂之美,世界文化之美,甚至在音樂教育上,要求面向現代、面向未來。音樂的美育不是固步自封的,它應當不斷開放,吸收全世界的精彩,也應當不斷創新,隨社會時代而不斷發展變遷。但同時中俄兩國在音樂教育理念上又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與他們音樂發展的傳統有關,也與全世界整體的教育理念嬗變有關。
俄羅斯的音樂教育從來沒有把音樂當作是一種民族的獨特文化,他們當然贊揚本民族的優秀音樂,但他們的教育理念中,從來不認為音樂屬于民族。在他們的教育理念中,音樂是屬于全人類的,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美學土壤,是全人類藝術與自由的靈感來源。這種音樂教育理念的形成得益于俄羅斯光輝燦爛的音樂發展史。俄羅斯的音樂很早就脫離民族音樂的審美范疇,在世界音樂之林熠熠生輝。從格林卡開始,到柴可夫斯基的無限創造,再到拉赫瑪尼諾夫、肖斯塔科維奇等等諸多天才絕艷的音樂家,俄羅斯音樂早早地就在19 世紀屹立于世界音樂之林。同時俄羅斯的音樂教育也開始不斷發展,先是馬卡連柯嘗試集體式教學,再是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思想,最后到卡巴列夫斯基成為集大成者,布賴寧評價說:“卡巴列夫斯基在世界音樂教育中的作用和貢獻是無可估量的,他創新了俄羅斯的音樂教育思想,沒有他,俄羅斯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也不會參與到世界音樂教育運動與發展中。”俄羅斯音樂教育從一開始就與音樂家們的世界視野接軌,立足于全世界,而面向俄羅斯全體人民,將這種美育的理念根植于人民心中,一起影響著俄羅斯的社會發展,不僅將世界音樂教育帶到社會與家庭中去,而且推動政府修建越來越多的音樂廳、大劇院,在公共設施上大力投入,以國家財政來支持音樂教育,滿足人民對音樂的渴望。
相對而言,中國的音樂教育起步很晚,音樂教育理念也更多的是隨著整體的素質教育理念的發展而不斷進步,更多的是承擔對學生進行核心素質教育的任務。早在上個世紀90 年代,核心素養就成為各國教育的重要標準與目標,并且進一步發展成為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的倡議。2013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是以官方立場提出的“核心素養”的觀念。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了全世界范圍的大勢所趨。核心素養的培養理念其實落腳點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也就說明了教育的根本在人,這顯然與我國一貫以來的人本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早在二十一世紀之初,我國就勁吹素質教育之風,在當時教育機關的大力倡導之下,學校教育大力推動對學生藝術、文化、運動等各種素養的教育培養,這就導致在我國的音樂教育理念中,音樂的美育成為了核心素質教育重要的一環。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針對化、專業化,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將音樂教育當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這就進一步推動了音樂教育理念的發展,音樂教育理念也越發認可音樂在美育教育之外的技能培育作用,將之視作核心素養教育的優秀成果。就這樣,以往僅僅是存在于整體核心素養教育體系的補充位置的音樂教育,越來越走向核心位置,尤其在國家政策方向指引,教師教學觀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實現三管齊下的作用下,音樂教育理念越來越與核心素養教育緊密聯系,并且由紙上談兵的理念發展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去,切實解決很多學生的學習與就業問題。
從教育方法上來看,俄羅斯的音樂教育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俄羅斯的音樂教育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作為理論支撐,從兒童時期就對孩子進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音樂影響,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給予兒童最基礎的音樂啟蒙。家庭生活成為音樂教育的重要場所,音樂也同時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早期音樂教育一方面非常適應兒童的心理發展,一方面極大地推動了兒童自我認知與自主能力的成長。相對而言,中國的音樂教育在家庭方面則存在缺失,大多數的中國家長與中國家庭并不關注孩子的音樂素養在家庭中的培育,雖然家長在素質教育之風勁吹的當下,會花費大量的金錢與精力培養孩子在課外學習樂器或者學習唱歌,但家長顯然把音樂素養的培養當成是一種課外的個人素質類的培養教育,而沒有當成家庭教育或者說是家庭生活。雖一定程度上有助兒童音樂素養的發展,但同時也帶給孩子更多壓力,甚至帶給家庭生活一定的煩惱。
中俄兩國在音樂教育上都非常注重民族音樂的作用,民族音樂中裹挾著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精神,是音樂教育體系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教育養分,中俄兩國的音樂教育都不約而同地關注到民族音樂的教育。無論是俄羅斯的歌曲《孤獨的手風琴》(米·伊薩科夫斯基詞,鮑·莫克羅烏索夫曲)、《伏爾加船夫曲》(民歌)、《在遙遠的地方》(阿·邱爾金詞,格·諾索夫曲),還是中國的《茉莉花》(民歌)、《南泥灣》(賀敬之詞、馬可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鄔大為、魏寶貴詞,鐵源曲)等等,這些美妙的音樂都在音樂教育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兩國在音樂教育上能夠博采眾長,以開放的態度擁抱全世界的優秀音樂,讓學生能接觸到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音樂,培養他們國際化的音樂視野與審美,這是中俄兩國音樂教育方法上的一個極大的共同點。
當然,在音樂教育的方法實踐上最重要的教育場所就是學校,學校教育是音樂教育最重要也是最復雜的一環。下面筆者就將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詳細分析中俄兩國音樂教育方法的異同。
1.以音樂欣賞的形式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中俄兩國的音樂教師在音樂教育的方式上很少采用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而是通過集體的音樂欣賞課來播撒美學的種子,讓學生通過傾聽音樂、自我表達、課堂辯論等多樣化的方式去理解音樂中的思想情感與主題意趣。
2.以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形式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
中俄兩國在音樂教學的課堂上,非常注重對學生音樂知識的培養。在教學方式上,教師不光會進行口頭的知識傳授,還會帶領學生們進行實踐活動。音樂分為聲樂與器樂兩種類型。其中聲樂有不同細分。器樂又包括民族器樂和西洋器樂兩大類。而我國因為又因為悠久的歷史與民族的眾多,在民族器樂上種類十分繁多,不光有吹奏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拉弦樂器四大主要門類,同時還有遠安民音、魯南弦索樂、十盤音樂等其他樂種。教師會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學唱或者練聲的實踐,還會把各種樂器帶到課堂,讓學生進行試驗與學習。
1.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
俄羅斯一直以來就非常重視音樂教育,早在蘇聯時期,公共音樂欣賞課就是綜合性大學的重要課程。且俄羅斯的音樂課程授課時間一般達到兩學年之久,最長的可達四學年。中小學生課堂更是把音樂欣賞課設定為學生的基礎課程,課程內容的設置十分豐富與廣泛。相對而言,中國在音樂教育上則沒有那么高的投入,直到1978 年,中國的各類綜合性大學才開始普遍設置公共音樂欣賞課,且多為選修課,授課時間一般為一學期。而在中小學教育中,雖然音樂課也是必修課程,但一般不會得到教師、家長、學生的關注,想要進一步學習音樂的學生只能選擇補充性的音樂教育,去專門的音樂學校進行深造。
2.音樂教學教材的專業性不同
由于俄羅斯對音樂教育十分重視,俄羅斯的音樂教育教材也相對專業化與規范化,整個教育體系以卡巴列夫斯基制定的《蘇聯普通學校音樂教學大綱》作為歷史性的綱領性文件,后來又涌現出烏薩齊耶娃與施考里亞的《音樂藝術》等教材,這些教材不僅是學生學習的知識寶庫,也是指引教師教學的重要風向標。而中國音樂教材則相對沒有這么專業與體系化。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尚有《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版)》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 版)》等相關教材,但一旦涉及到音樂的高等教育,卻缺乏固定規范的教學材料,大多數公共音樂欣賞課的教材僅為教師自己準備一些幻燈片或是復印講義,缺乏統一性與專業性,而專業性更強的專門教育則需要相關導師尋找國外的教材來進行指導,更多的時候則采用實踐教育的方法,要求學生以樂器練習或者聲樂練習為主,在基礎上或者音樂審美上存在一定的缺失。
中俄兩國在音樂教育上有交融有變遷,在相互認同又各具特色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兩國的音樂教育各自發展,都走上了適應本國國情之路,但音樂教育是一種終生教育,音樂教育方法也應當不斷創新與革命,不斷吸收新時代的新成果,更好地為美育與學生全面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