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 重慶 400715)
2001 年《流行花園》的誕生,讓臺灣偶像劇進入大眾的視野。“臺灣偶像劇在21 世紀最初十年里,經歷了起步遲、發展快的歷程。臺灣偶像劇的發展分為童話言情風潮(2001-2004)、校園玄幻風潮(2005-2007)、現實風潮(2008-2010)三個階段。”在最初的十年里,臺灣偶像劇情節幼稚、脫離現實、人物臉譜化與套路化,大多講述“霸道總裁”與“灰姑娘”的故事,2008 年以前的劇中尤為顯著。隨著觀眾審美提高,資金緊張,臺劇由盛轉衰。為避免偶像劇題材與類型的單一,臺灣業界也做出過努力,“植劇場”試圖打破桎梏,2016 年推出的電視劇《荼蘼》是臺灣偶像劇摒棄傳統敘事策略的勇敢嘗試。在解決經濟問題后,《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罪夢者》等制作優良的臺劇大量產出,“臺劇復興”的口號愈演愈烈,在這個背景下播出的臺灣偶像劇與之前相比有巨大的突破。敘事的類型、結構、主題三個方面的突破,讓臺灣偶像劇迎來“復興”。
臺灣早期的偶像劇主要有兩種類型:愛情與玄幻。愛情題材主要改編于漫畫,以愛情作為主線,劇情簡單,設定白癡,女主角平凡且善良,男主角霸道又多金,“霸道總裁”與“灰姑娘”一起經歷一系列并不能真正拆散他們的波折,最后迎來幸福生活,極大地滿足了少女對愛情的幻想。除了愛情題材,玄幻校園劇也是早期偶像劇極具代表性的類型,劇情更加幼稚,收視群體也更低齡化。隨著受眾審美的多元化,單一的類型顯得異常單調,無法吸引更多的觀眾,類型融合也成為了必然趨勢。
2016 年由“植劇場”推出的《荼蘼》是愛情與現實融合地比較成功的臺劇。雖然2008 年的《命中注定我愛你》與2011 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也顯現了現實題材的萌芽,但是這類偶像劇仍以愛情為重點,關于現實問題也只是淺顯的表達,但總體還是傳統偶像劇夢幻甜蜜的風格,并不能稱作現實題材電視劇。但從《荼蘼》開始,臺灣偶像劇關于現實主義的描繪愈加細膩、深刻,將愛情題材與現實題材巧妙融合在一起,賦予理想與現實這一復雜命題更深刻的意義。
電視劇《荼蘼》的女主鄭如薇面臨人生中的重要選擇,她在離開去心儀的工作地點與留下和男朋友相守之間搖擺不定,由此衍生出了A、B 兩種時空,分別探討了選擇事業與選擇家庭兩類女性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選擇事業的鄭如薇沒有愛人的陪伴,每天忙到腳不沾地,幾乎累垮,是都市里孤獨女性的真實寫照;選擇愛情的鄭如薇早早結婚生子,放棄事業專心經營家庭,犧牲自己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感激,中國傳統女性大多如此。電視劇《我們不能是朋友》里,男女主彼此都有穩定的結婚對象,但卻無可救藥地陷入愛情。該劇的人物形象塑造繼承了傳統偶像劇的風格,但情節走向并不套路化,把當代出軌男女的心理赤裸裸地展現出來,探討了當下快節奏社會年輕人的欲望。愛情題材與現實題材的類型融合變得寫實、深刻。
《想見你》屬于臺灣偶像劇突破的典型代表。這部“高開高走”電視劇,豆瓣開畫8.0 分,以9.2 分完結,超過51 萬人評分,2019 年華語劇評分第二,僅次于《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能受到巨大關注度的主要原因是在偶像劇里融合了愛情、奇幻、懸疑、穿越等多種元素,能吸引不同口味的觀眾,擴大了偶像劇的受眾范圍。
《想見你》開篇的故事是女主黃雨萱想念飛機失事死去的男友王詮勝,彌漫著淡淡的哀愁,這本來是臺灣偶像劇慣有的苦情走向。但是隨著劇情的深入,編劇的野心開始逐漸顯現。女主黃雨萱發現世界上好像有另外一對黃雨萱和王詮勝,他們也曾相識。與此同時,女主因為意外的事件穿越到了和她長得一模一樣的陳韻如身上,從這里開始該劇就不僅僅只是愛情偶像劇,還融合了穿越、奇幻的類型。穿越過去的黃雨萱看到了與自己男友王詮勝一模一樣的李子維,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個很長的夢,自己其實是陳韻如并不是黃雨萱。自此,懸疑的色彩開始顯現。同樣是考驗男女主的愛情,比起經歷一些外界的波折,融合了穿越、奇幻、懸疑多種元素的宿命之愛更能打動觀眾。
尹鴻老師曾指出“電視劇雖然與電影(故事片)一樣,都是通過二維平面的光影和聲音,使用視聽語言來敘述虛構的故事,但是,在傳播方式上它們卻存在明顯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傳播方式的差異決定了電視劇與電影在文化上、藝術上、效果上的差異。”早期電視劇在家里的電視機觀看,并不像電影一樣需要在封閉空間集中注意力,因此電視劇在制作時一般采用傳統的線性敘事,不宜安排復雜的敘事結構。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4G 的普及,偶像劇目標受眾觀看影像的方式大多轉向移動設備,繼續采用傳統的線性敘事無法引起觀眾的興趣,敘事結構的突破變得尤為重要。
和一般偶像劇男女主現實戀愛不同,《想見你》中男女主一直都是“靈魂”戀愛。2019 年,在男友王詮勝的追悼會結束后,黃雨萱因為過于思念他聽著《Last Dance》穿越時空變成了1998 年自卑、怯懦的陳韻如,認識了李子維與莫俊杰。在黃雨萱代替陳韻如經歷她的人生時,李子維漸漸喜歡上了這個開朗、活潑的“陳韻如”。隨著劇情的開展,觀眾發現,穿越的不只有2019 年的黃雨萱,李子維也在2003 年穿越到2010 年。
《想見你》的故事線可以整理為:2019 年的黃雨萱思念男友王詮勝而穿越成1998 年陳韻如,“陳韻如”由自卑、怯懦變得活潑、開朗,李子維愛上了有著黃雨萱靈魂的陳韻如;1999 年小年夜陳韻如離奇死亡,在現場的莫俊杰含冤入獄;黃雨萱在1998 年不斷穿越,企圖找到事件的真相。2003 年,出國留學回來的李子維車禍受傷,生命垂危,穿越到2010 年跳海自殺的王詮勝身體中;李子維以王詮勝的身份與真正的黃雨萱相愛,直到2017 年空難,王詮勝身體死亡;李子維的靈魂穿越回2003 年出車禍后自己的本體,未能阻止莫俊杰的自殺。之后,他靜靜等待著2019 年,將裝有《Last Dance》的隨身聽寄給黃雨萱,讓黃雨萱成功穿越到1998 年,希望阻止悲劇的發生。由此,編劇完成了一個極其復雜的“莫比烏斯環”式環形敘事結構,互為因果,互為始終。相比于線性敘事,這種“莫比烏斯環”式環形敘事結構更能制造懸念,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用戶自發成為宣傳者,豆瓣評分也由8.0 分漲到9.2 分。臺灣偶像劇在敘事結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傳統的愛情偶像劇中霸道多金的男主角愛上平凡善良的女主角,根本在于男主角不計較女主角的外貌、家境,愛上女主角單純的性格、豐富的靈魂。《想見你》利用穿越的元素讓愛情這一老生常談的命題變幻出新的花樣,讓男女主的“純愛”更令人信服。同樣面對陳韻如的身體,李子維能辨認出黃雨萱的靈魂,愛上的是樂觀開朗的黃雨萱;莫俊杰在黃雨萱出現后便覺得自己不喜歡“陳韻如”了,愛的是本體陳韻如。他們都通過同一個身體分辨出自己所愛的靈魂,更能體現愛情的真摯。
自《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罪夢者》、《想見你》等制作精良的臺劇涌現后,幾近消失的臺劇被再次點燃。橫向比較近期的高分臺劇,聚焦議題的創作手法是臺劇能夠快速突圍的重要原因。《我們與惡的距離》聚焦“無差別殺人”、“無良媒體”;《俗女養成記》聚焦“中年女性群體”;《想見你》則討論青少年成長問題;《罪夢者》甚至把“黑幫”、“病嬌”等元素糅合在一起,極大的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這些題材在內地或不太常見,或較為敏感,都讓觀眾體驗到新鮮感,對臺劇有著更大的期待。
《想見你》聚焦青少年成長問題,陳韻如、莫俊杰、王詮勝都因為自己的“不同”遭受了攻擊。陳韻如自卑、內向,獨來獨往,不被周圍人喜歡。因為黃雨萱的到來,“陳韻如”變得樂觀開朗,獲得了所有人的喜愛,這導致本體陳韻如無法實現自我認同,開始模仿黃雨萱。是否只有明媚自信的人才能得到認可,自卑怯懦的人永遠不被重視,這是該劇探討的第一個問題。莫俊杰一只耳朵失聰,要一直帶著助聽器,受到同學們的歧視。是否殘疾的孩子要低人一等,這是該劇探討的第二個問題。王詮勝是同性戀,被自己喜歡的人罵“惡心”,跳海自殺。什么時候這個世界會變得不一樣,喜歡誰都不會奇怪,這是該劇探討的第三個問題。相比于其他的偶像劇,《想見你》不僅表現了女主黃雨萱與男主李子維不同時空的真摯感情,還透過愛情的表象探討社會議題,不落窠臼,讓大眾更關注現實中的少數群體,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自2016 年起,制作精良、內容優質的臺劇不斷涌現。在這個背景下,臺灣偶像劇在敘事策略上也尋求了自身的突破。對臺劇的高度評價恰巧體現了內地劇的題材匱乏與內容注水。臺劇的類型融合在表皮上能夠展現新意,肌理中可以探討社會問題,內地電視劇卻打著現實主義的幌子談戀愛。盡管《我是余歡水》、《都挺好》、《小歡喜》等社會主義題材劇獲得了一些好評,但與《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相比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類型、結構、主題的突破讓臺劇迎來了復興,內地的電視劇能否能在臺劇的影響下意識到危機,突破瓶頸,仍有待觀察。
注釋:
①田園.臺灣偶像劇發展史(2000—2010)[J].電影文學,2013,(21):9-10.
②尹鴻,陽代慧.家庭故事·日常經驗·生活戲劇·主流意識——中國電視劇藝術傳統[J].現代傳播,2004,(05):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