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山西 朔州 036000)
藝術概論是高職專科院校藝術類專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作為一門研究藝術活動基本規律的課程,它可以讓學生確立進步、科學的藝術觀,讓學生在藝術視野和藝術修養方面得到開拓和提升,同時有助于學生在藝術鑒賞能力和表現能力上得到提高。對于高職專科院校的藝術專業學生而言,藝術基礎理論和基本常識的理解與掌握是教學環節的重點。筆者在這幾年藝術概論的教學實踐中發現,72 至76 個學時既要讓學生學習基本的藝術理論,又要將藝術創作及作品鑒賞之間的關系通過實例闡述出來,每個學時幾十分鐘的時間明顯感到捉襟見肘。另外,由于藝術概論這門課程涵蓋的知識面廣、信息量大、概念晦澀,很多學生反映一堂課聽下來還是一頭霧水,如此惡性循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低,從而導致這門課程在教學上步履維艱。
當前,高職高專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導致了學生入學門檻低、生源質量差等一系列問題。由于高職高專的教學工作主要針對的是90 后、00 后的獨生子女群體,他們有著相對獨立的個性,充滿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追求。再加上藝術類學生文化課入學成績偏低,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學生之間也存在個性差異,具體表現為:一方面,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形象思維強于抽象思維,普遍重專業輕理論,在學習文化課程上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在學習上存在惰性,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甚至厭倦文化理論的學習,因此,在藝術概論課程的學習上存在消極的狀態,對課程的教學有很大影響。
藝術概論作為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也是當代大學生跨入藝術領域的基礎理論課程。由于該課程涉及面廣,藝術知識體系龐雜,抽象的概念使得學生在接受過程中常常感到晦澀難懂,再加上和哲學、美學聯系密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該課程的難度。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一方面一直采用的是傳統的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導致理論和實踐銜接不夠,課程缺乏新穎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們成長在一個信息化的環境中,獲取知識的渠道以及方式更加多元化,對新事物的接受以及對網絡媒體的信息接受能力更強,傳統的課堂教學顯然讓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枯燥的理論灌輸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體驗,而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也會產生盲目性和模糊性。因此,脫離藝術實踐對藝術現象和藝術作品進行描述和分析的說教式教學根本不適用于當前的教學環境。另外,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的定位比較模糊、片面,教學內容枯燥單一,缺乏與新時代藝術現象的對接,書本內容與現實社會結合不夠緊密,對一些熱門的藝術現象缺乏關注,在學術研究成果上也沒有創新,教學內容沒有周密的邏輯,學生在概念掌握上難以理解,藝術視野的拓寬受到限制,課堂效果不盡如人意,進而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利影響。
通過對高職院校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上文提到的問題是今后教學環節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藝術的社會功能在信息社會中越來越重要,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認識、了解社會,啟迪、教育學生感悟人生,提高其精神境界,堅定其改造客觀世界的勇氣與信心,在教學中,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手段。針對以上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索課程改進的策略:
當今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感性思維都較為活躍,非常注重自身個性的表達。他們成長在信息網絡化的環境里,接收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他們認知新事物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更強。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藝術概論的課堂上,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各種知識App 進行課后學習,加強師生互動交流,創設開放型的課堂教學環境,設計開放性的教學內容。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走下講臺與學生交流、互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針對問題提出不同見解,發掘學生的創新思維。可以利用“云班課”、“釘釘”等App 進行小組討論、小組評價、隨機選人等學習形式,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知識的學習和探討中來,這對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在講到各種藝術的相互關系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文學藝術和音樂、舞蹈、繪畫、書法、園林等的關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利用多媒體將各種藝術現象展現出來,進而強調各種藝術形式在其發展過程中遵循彼此相通的共同規律。通過學習讓學生對各藝術門類及其相互間的關系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交流和探討中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提高學生的藝術理論素養與運用藝術理論的能力。
其次,探索開放性的教學內容,還需要打破教材的固有模式。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靈活處理教材內容,拓寬課程空間,讓學生由“聆聽”轉變為“參與”,充分將學生的思維創新發揮到極致。藝術概論由于概念晦澀難懂,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藝術現象帶入概念中,或讓學生結合自身的藝術體驗,充分把理論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由于課本內容是按照藝術發展的規律來展開的,前面的內容都是從哲學和美學的角度來解釋的,因此學生聽起來就一頭霧水,教師應該將藝術種類的內容提到前面來,讓學生認識藝術的分類和藝術作品,再將藝術的起源和本質內容引申出來,這樣的教學就會讓學生產生深刻印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除了開放的教學環境以外,互動式的網絡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藝術概論課程上的運用也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多媒體課件及軟件的廣泛應用,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藝術信息。生動、直觀、有聲有形的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欣賞到藝術作品,并且拓展和延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學生對藝術作品的鑒賞和感悟能力。
一方面,現代化教學手段兼用了音視頻、圖像、思維導圖等形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真實的藝術圖像信息能夠很好地將藝術的特征、本質以及關系體現出來,學生通過欣賞將自身的藝術體驗和評價反饋出來,在這樣的情境中,師生才能達到真正的互動,加強學生對藝術理論的理解與掌握。
以藝術創作部分內容為例,藝術創作是所有藝術實踐的中心環節,沒有藝術創作,就沒有藝術作品,鑒賞主體就會失去鑒賞對象,藝術活動和藝術現象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學生們在此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如果認知層面僅僅停留在藝術創作主體上,沒有將藝術創作的心理活動和藝術思維貫穿其中,就會導致知識系統的不連貫,知識點支離破碎,掌握起來非常困難。利用Mind Master 將多個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制作成思維導圖,不僅形象再現了知識結構的全局,整理了知識的框架,而且由于采用了圖和線的放射結構,更利于學生記憶和復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在藝術概論課堂上的創造性思維。
另一方面,要突破課程以往的以“講”為主的授課方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教師還要多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共同整合多媒體資源,建立“藝術信息資源庫”,不斷積累各種藝術信息。對于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大量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網絡搜索整合相關網絡視頻課程資源,建立關于藝術概論的“藝術信息資源庫”,這樣可以增加藝術課程領域的信息量,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和完善。同時,將藝術信息和相關理論發布在“云班課”、“釘釘”等app 上,便于學生隨時進行學習和查閱,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Mind Master、X-mind 等軟件制作思維導圖,通過思維導圖將各個知識點清晰地呈現出來,讓學生對藝術理論獲得更為深刻的理解。
藝術概論課程一直是現代高等藝術職業教育的必修基礎課程,作為開啟藝術大門的“金鑰匙”,它可以讓學生運用藝術基礎理論來更好地指導藝術實踐活動。作為藝術概論課程的任課教師,必須突破傳統的理論授課形式,對舊的教學模式不斷反思,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加強教學改進,優化教學手段,以多媒體教學為載體,不斷更新和豐富教學內容,同時要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的鑒賞感悟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積極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觀,為高職藝術類學生今后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