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各大電視媒體推出健康服務類節目,既是貫徹落實國家的大政方針,同時也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著實實在在的健康服務。雖然目前電視健康服務類節目存在著魚龍混雜的客觀事實,個別節目借著訪談形式由所謂專家大做醫療廣告,或是請明星代言的山寨養生節目,甚至有些直接赤裸裸地推銷產品,嚴重破壞了健康服務類節目所應有的公信力與服務性,但更多好節目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為廣大觀眾提供著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像央視十套的《健康之路》、北京衛視的《養生堂》與《我是大醫生》、東方衛視的《名醫話養生》等。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防控最吃緊的關鍵時刻,這些優質電視健康服務類節目,包括寧波廣電集團新聞綜合頻道自辦的《健康有1套》,都及時發聲,創新節目形式,調整節目編排,推出了一系列以抗擊疫情為主題的節目。無論這些節目的關注程度、服務效果還是收視率,都讓人們看到了健康服務類節目在今后發展過程中所必須堅持的致勝法寶——新聞性。
以往電視健康服務類節目在選題時,容易為健康而健康,今天講高血壓,明天講中風,后天再關注下頸椎病,把關注點就放在各種具體的健康知識上,選題看似極具服務性,但事實上渾然不顧外面的世界到底在發生什么,老百姓現在真正需要什么。久而久之,節目容易陷入編導“沒米下炊”,內容越做越“死”、觀眾看著沒勁的困境。而這一次疫情期間,許多健康服務類節目就以新聞性為切入點,跳出了小健康范疇,以更寬闊的視野關注著更大的健康。像《養生堂》推出了“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指引十八講”,《名醫話健康》則連續十天在線直播,請來專家為觀眾具體講解科學防疫重點,而《健康有1套》則有史以來第一次正式參與頻道的特別節目報道,成為疫情期間每天四檔“萬眾一心共同戰疫”特別報道中的一員。
促使節目組做出這一決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冠肺炎疫情本身屬于公共衛生事件范疇。新聞欄目的關注重點主要在于疫情動態以及相關防控舉措、社會反映等,至于不同的人群到底該怎么預防等非常具體的健康知識,一般新聞欄目中都是點到為止,不會具體展開。這些恰恰是疫情期間普通人急于了解并掌握的,而這正是《健康有1套》作為健康服務類節目所關注和擅長的。在此背景之下,《健康有1套》參與特別報道,勢在必行。
2020年1月30日,《健康有1套》正式推出“萬眾一心共同戰疫”特別訪談,截至2月20日,共采訪疾控、呼吸科、心理、醫護等專家30人次,播出特別節目20期,選題包括口罩、酒精的正確使用方法,家庭消毒工作到底該怎么做,小區出現確診病例其他居民該怎么辦,孕婦該如何做好預防,長時間待在家情緒出了問題怎么辦,慢性病患者在特殊時期如何居家治療等,及時宣傳普及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健康知識與預防措施,澄清不實謠言與預防誤區,幫助市民正確理性認識新冠肺炎,增強防范意識和防護能力,做到科學理性防疫,充分為寧波安全有序復工復產、贏得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貢獻了主流媒體所應有的積極作用??梢哉f,這些選題內容無一不體現了健康服務類節目的“新聞性”,也正是“新聞性”讓《健康有1套》這樣一檔健康服務類節目能夠在新聞頻道的特別節目中脫穎而出,成為整檔特別節目的搶眼亮點。
那么,健康服務類節目所需要的新聞性,到底指的是什么?概括來說,就是時效性、真實性、準確性與針對性。以《好心情更健康》這一期節目為例,調節情緒防止抑郁這個話題,放在平時也可以做,但是由于疫情期間各居民區所實行的封閉式管理帶來的對居民情緒的影響,賦予了這個“四季歌”式選題以新的價值。疫情期間,一方面大家因為封閉式管理,無法像過去那樣自由出入;另一方面通過媒體、網絡每天接收到大量有關疫情的信息,當中還不乏聳人聽聞的各色謠言。節目正是由此切入,請來心理專家分析疫情期間長期宅家的狀態之下,人們情緒可能發生的問題以及正確應對方式,還通過視頻連線幾位市民,分享各自的居家小故事,由普通人講自己的真實感受與經歷。另外像孩子的視力問題,連專家都覺得是老生常談了,但這一次因為疫情,孩子們需要在線學習上網課,又不能和過去一樣多做戶外運動,在這種情況下怎么保護孩子們的視力,正是與新聞背景的結合,這個老選題又有了新話題、新看點,同時也引導大家正確看待孩子上網課這件事,不狹隘地把孩子的視力問題歸結于網課上,真正幫助家長一起保護好孩子的視力。
這些節目的新聞性體現在它是在疫情這一特殊的新聞事件背景之下,針對人們迫切的需求,以事實說法,傳遞科學準確的健康知識與信息。這樣極具新聞性的節目,才算是真正把健康服務做到了點子上,自然能夠得到觀眾的關注與好評。
電視健康服務類節目要想做到新聞性,也并非易事,需從兩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讓編導具備新聞眼和新聞腦,學會從眾多的新聞資訊中,快速甄別篩選出適合的新聞事件作為選題的引子、由頭、切入點。比如得到全國關注與點贊的“寧波街頭按下暫停鍵只為等老人過馬路”,從新聞角度來看,這是展現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好典型,而對于健康服務類節目來說,這同樣是呼吁關注老年健康的好切入點。哪些情況和疾病會導致老人行動不便,日常生活和出行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么,如果在街上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有突發狀況,應急處理應該怎么做等等。像《健康有1套》還抓住寧波夏季容易受臺風影響這一特點,圍繞臺風季需要重點關注的健康安全話題,錄制了特別節目,宣傳臺風季節的疾病預防、安全防護、飲食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市民提高在臺風季節的自我保護能力等。編導用新聞的思維來選題,思路打開了,選題不再難,解析新聞背后的健康問題的同時,還增加了節目本身的可看性、貼近性與關注度,應時應景,提供大家真正關注的、需要的健康知識。
二是制作流程要跟上新聞節奏。以《健康有1套》為例,節目采取的是錄播形式,整個制作周期,包括選題策劃、專家對接、演播室錄制到后期制作合成,至少在一周以上。這一次參與特別報道,播出頻次直接從原來的一周三期新節目,變成了日播,雖然形式上還是錄播,但整個制作周期大幅縮減,幾乎就是當天錄制當天播出。當時受疫情影響,《健康有1套》節目組僅有四名核心編導、一位主持人到崗。而當時在決定參與戰疫特別報道之前,由《健康有1套》分管副總監、部門主任及骨干組成的特別節目策劃小組就定下一條原則:節目內容必須突出新聞性,緊跟疫情發展、緊貼市民實際需求,確保把健康宣傳服務做及時、做到位。
習慣了“慢生活”的《健康有1套》能達到“新聞速度”嗎?答案是:能,必須能,真的能。特別節目策劃小組根據實際人手與節目需要,將現有編導組成特別節目制作組,每天由特別節目策劃小組根據最新疫情對后續選題進行研判、策劃、調整,做到節目選題與編導排班一日一排,及時通過工作群落實任務到人,具體節目由特別節目制作組根據排班完成錄制播出。
像《小區有人確診別慌》這一期特別節目,就是策劃小組根據其他省市的相關新聞信息,結合寧波的實際情況進行預判,提前布題策劃,安排錄制,在寧波發布確診病例小區的當天,立即補充相關小區居民電話錄音材料,當天送播。不少觀眾在看到節目后,給節目組發來信息,表揚節目做的太及時,給大家尤其是與確診病例同個小區的居民吃了一顆定心丸,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這期節目能夠順利播出,一方面是得益于新的運作流程,根據疫情發展與市民實際需求分析預判,提前布題,搶在關鍵節點及時播出;另一方面與特別節目策劃小組有關,小組成員基本都是新聞記者出身,《健康有1套》正是憑借著多年來所積累的新聞從業經驗,在牢牢把住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搶出了“新聞速度”。
在媒體融合持續深入的大背景下,真正能贏得受眾的,依然是優質的節目內容。提供健康服務的電視健康服務類節目也必須講新聞性,在保持內容的專業性、信息解讀的權威性、形式的多樣性的傳統優勢基礎上,以“新聞+健康”,增強選題的新聞性,必將助推電視健康服務類節目在未來闖出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