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進行有效的輿情監測,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在Python語言、信息實時查詢與定位、數據路徑追蹤等技術高速發展并普及的今天,輿情監測系統的建立基本已經跨越了技術上的障礙,基于大數據和自然語言處理進行輿情監測和熱點分析已經成為當今媒體業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縱觀當下絕大部分媒體,其自身的輿情監測系統的出發點在于發現輿情熱點并持續跟蹤關注以回應社會公眾對于信息的需求與期待。但從媒體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除了發現輿情熱點,媒體還應該展現出感知可能出現的風險并進行預警提示的能力,為政府決策提供有意義的參考。媒體應該力求在公共事件爆發之前借助專業的技術與力量,察覺社會生活中正在發生的細微變化、梳理關鍵信息、預警可能出現的風險,并通過報道讓決策者和社會公眾洞察其危害性。
能在信息空窗期穩定公眾的情緒和行為。隨著社會公眾對安全感和滿足感的需求日益加強,社會輿論的關注重點更加集中在與個人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息息相關的領域。而當影響到個體安全的公共事件爆發時,公眾往往缺少足夠的心理預期和相關知識儲備,所以在獵奇心理的驅動下,公眾會以事件本身為關鍵詞進行信息搜索。而一般在公共事件發生初期信息都是以碎片化形式呈現,夾雜其中的往往還有傳播速度更快、煽動性更強的“有圖有真相”式謠言及“標題黨”式報道。公眾在短時間內對于事件相關信息的渴求與媒體在信息公開的權威性、真實性與豐富性方面的反應延遲而造成的空窗期形成巨大矛盾,更容易造成輿情危機。因此,越是在信息空窗期,媒體所體現出的責任與擔當越發重要。
首先,主流媒體在公共事件的輿情引導中應該承擔穩定公眾情緒的重要責任。通過了解和分析輿情發展動向,盡可能及時公開有利于公眾理性行動的內容信息,遏制負面輿情造成的恐慌和焦慮情緒。避免謠言滋生打破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其次,在公共事件發生初期,自媒體的信息出現的時間一般都要早于政府公開的權威信息,而自媒體的沉浸式傳播更容易導致公眾出現群體性焦慮。因此,媒體應該在公共事件發生時更加強調發揮“把關人”的作用,加強對信息的甄別與核實,科學地進行知識科普和內容深度挖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流量,制造情緒化和非理性的內容跟隨信息引導輿論熱點。同時,在以情緒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新媒體平臺上發揮“建設性新聞”的作用,引導輿論走向,緩解社會焦慮,避免公眾由于缺乏足夠的信息而產生恐慌情緒從而產生集合行為和群體極化等現象。
能在兩個輿論場形成有效的信息互動。從本質上看,輿論引導是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建構,而媒體作為社會公眾和政府之間溝通的橋梁,兩者的信息交流與交換是依賴于媒介完成的。當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公共事件發生時,相關信息依托不同媒介平臺聚合、發酵并迅速傳播,媒體所搭建的各種話語平臺成為民意表達的最主要陣地。
當公共事件發生時,在公眾中具有較高媒介公信力的主流媒體仍然發揮著信息傳播主力擔當的作用。因此,在官方輿論場上,媒體應該主動設置議題,加強相關部門內部的信息互動與共享,找準角度對事件進行深度的跟蹤報道,積極回應公眾訴求,最大限度滿足社會公眾對事件的關注,力爭第一時間掌握輿論話語權,為正面的民間輿論場的形成提供引導。
另一方面,技術的應用使得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得到空前發展,依托此類媒體所形成的民間輿論場為公眾提供一個更加自由的內容表達平臺。而新媒體的議程設置和建構能力在公眾事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尤其是在一些爭議度較高的問題上,主動設置公共議題進行討論,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作用能夠推動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形成良性聯動,增進公眾理性表達與行動的能力。
能有效傳播政府的應對與管理措施,增進公眾認同感。現代社會,公眾對于媒體的依賴更為強烈地體現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一旦發生可能危及群體生命財產安全的突發事件,媒體的信息擴散能力與增進公眾認同能力就更強烈地體現出來。
公共事件發生后,媒體首先應加大對政府應急處理措施的宣傳和報道力度,為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公眾信心的建設營造輿論氛圍。一方面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的優勢進行應急管理知識及應急常識的宣傳,加強政府有關政策措施的宣傳和解讀。另一方面,要重視公共事件應急處置中人的力量,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有溫度、有深度的媒體產品展現公眾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其次,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和多樣性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的角色弱化,但是媒體和相關部門通過技術手段對信息傳播形成把關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媒體應該在突發事件的信息傳播流中更加嚴格對內容發布流程機制和相關評論政策進行把關,建立危機時期網絡謠言和詐騙的懲戒機制,引導行業和公眾自律。再次,重視媒體在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和管理中的輿論監督作用,對可能或已經出現的罔顧公共利益行為、失職瀆職行為等進行批評報道或揭露報道,有效調動社會輿論來進行權力監督,讓公眾看到了黨和政府的作為,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讓更多人對媒體的輿論監督產生敬畏。
能發揮不同平臺傳播優勢,進行正確價值引領。以CCTV、《人民日報》、新華社為代表的官方主流媒體在公共事件發生時是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信息發布主體,及時高效、準確公開的進行內容發布與事件解讀,通過多元途徑滿足受眾對于公共事件發生發展的知情權,有利于從源頭上遏制謠言,引導輿論。以各地方衛視、廣播電視臺為代表的二級媒體平臺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的優勢,通過滿足目標群眾需求的資訊發布、政府社會治理措施的宣傳科普和強地域性與相關性的內容報道提升新聞輿論的引導力和影響力。以新浪新聞、騰訊新聞、澎湃新聞等為代表的頭部數字媒體平臺具有技術上的顯著優勢,在公共事件發生時作為信息的集散地應最大化地發揮社會服務功能。通過整合信息資源,創新產品形態,提供時空追蹤、動態地圖、信息檢索、視頻直播等多樣化形式進行信息表達,引導公眾對事件進行理性思考和關注。以微博、微信和QQ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積累了大量的用戶和內容,具有傳播力和互動性的顯著優勢。作為政府、媒體和民眾溝通互動的最重要渠道,社交媒體平臺應嚴格把關內容發布,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幫助受眾建立對事件的正確認知,避免負面情緒和恐慌心理的滋生,同時強化雙向溝通,發揮謠言治理和媒體監督的功能。
能兼顧國內外不同輿論環境進行對外傳播。隨著信息全球化與傳播分眾化時代的到來,在我國發生的重大公共事件逐漸成為國際輿論的關注點。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媒體對外傳播的內容和渠道都應兼顧國內外兩種不同輿論環境,展現正面輿論的引導能力。
首先,對于妖魔化中國政府形象的國際輿論要采取主動反擊的策略,爭取我國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的主動性。對于詆毀中國政府形象的報道,中國媒體可以通過事實數據給予有力回擊。其次,近些年新媒體技術的普及使得國際公眾更習慣于從社交媒體上獲取與他國相關的信息,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年輕一代獲取新聞的主要途徑。因此,打造多樣化的媒體產品,綜合運用圖、文、音、視進行內容表達與傳播,將境內主要的媒體客戶端、微博與境外推特與YouTube等平臺通過主動設置議題實現話題聯動,用更符合國際受眾媒體使用習慣的手段立體呈現公共事件中中國政府及公眾的態度和行動。
同時,借助在具有話語影響力的意見領袖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在公共事件所涉及領域擁有專業和權威的話語權者,他們在國際輿論引導中的力量不可小覷。媒體平臺應及時、客觀地給與專家學者和權威人士的表達和傳播機會,兼顧國內外不同的輿論環境,以不同的話語表達方式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的話語權。另外,在公共事件的報道中加強與國際媒體的合作,向國際社會提供和分享有利于共同應對危機的相關信息和數據,突出危機處理中的國家擔當,更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