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記憶理論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德國,與傳播學、文學、社會學等有著聯系。中國學術界引入文化記憶的時候正是中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充滿變革的中國需要文化記憶理論的實踐,需要用文化記憶理論去分析已經發生的現象。文化記憶理論與文學、傳播學的不可分割性便可引出敘事學視角和新聞報道中的文化記憶構建,可以中國新聞獎中的獲獎作品作為分析樣本。中國新聞獎中的獲獎作品具有代表性,通過對獲獎作品的分析了解在新聞媒體是如何運用敘事對城市文化記憶進行構建。
德國學者揚·阿斯曼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文化記憶理論,第一次將生理性現象中的記憶引入到社會文化的研究領域,也就把記憶和人類社會中的文化、政治等概念相結合。他將文化記憶理論運用到城市的研究之中,他對城市文化記憶定義為:“城市文化記憶是每一個城市所特有的地域風俗、典章制度和禮儀儀式等的總和。”以文化記憶的角度來分析對城市文化記憶的建構,就涉及傳播領域提及城市文化記憶的建構的媒介性。阿斯曼夫婦認為“最典型的文化記憶模型是高度成型的,規范化的節日慶典,它與日常生活保持相當的距離,其范圍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而是以一種固定的載體(文本、圖像等)不斷延續”。中國新聞獎每年舉行一次,將新聞作品進行評選,在某種意義上中國新聞獎已經成為新聞人一年一度的儀式。雖然中國新聞獎并不只關于城市的報道,但是作為一種儀式已經可以對城市文化記憶進行構建。
城市文化記憶的呈現方式有兩種:“政府建構”與“民間建構”。政府的城市文化構建體現在官方媒介之中,在城市文化記憶的建構中處于支配性地位,由少數社會精英創造出來,從上至下地傳播。中國新聞獎關乎城市的獲獎作品作為政府構建方式出現,來構建城市文化記憶。在《尋根·浙江農村“蝶變”之謎》之中,以“人”為關系紐帶,敘述了浙江城市文化記憶;以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考察進行浙江“蝶變”的指導工作為線索,展示了浙江的城市是如何發展與蝶變,構建起浙江的城市文化記憶。
敘事伴隨著語言和文字的誕生而誕生,于是在19世紀70年代誕生了敘事學。初期的經典敘事學通常以單個敘事作品為研究對象,隨著敘事學的發展,研究敘事學的學者將研討敘事文本的具體意義作為研究的中心,研究對象也不僅限于文本,逐漸豐富包括電影、口頭表達等。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敘事學將其研究的范圍擴到了融媒體新聞、游戲等新媒體。
敘事視角的定義。敘事視角的定義為:描述敘事事件的設定視角,以敘事者講述故事的角度體現觀念、情感、場景和所站立場。敘事視角分為兩種:全知視角與限知視角。全知視角又稱為“零聚焦”,以上帝視角將事件以全知全能的方式進行敘述;限知視角又分為“內聚焦”與“外聚焦”,“內聚焦”是指選定某個人物以其視角進行敘事,“外聚焦”是以比觀者知道得更全更多的旁觀者視角出發,進行中立客觀的敘述。在構建城市文化記憶的新聞作品中涉及到的內聚焦:在《This is貴州》中唱到“這是我的家鄉最溫暖的地方,今天我要拿起麥克風來為它歌唱”,敘事視角以說唱者為第一視角、第一敘事者,即“聚焦者”,增加內容的真實和可信度。說唱者以第一視角唱出貴州的精彩變化,這樣的城市記憶構建視角使得傳播意圖弱化,降低與受眾的距離感增強感染力,從而達到傳播目的。在構建城市文化記憶的新聞作品中涉及到的零聚焦:在《尋根·浙江農村“蝶變”之謎》中采用了零聚焦,即全知視角去交待浙江農村的變化。從2003年開始整治村落的第一階段到2018年“千萬工程”獲得地球衛士獎的第四階段,新聞作品的寫作視角以全知視角,告訴觀眾浙江農村的變化,不帶有主觀的情感色彩,并且全知全能知曉全局,從客觀事實出發,用數據和成就說話,這樣的城市記憶構建視角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
敘事中的城市文化記憶符號。代表城市的符號在時間與空間中被闡釋、分享、互動、重述的過程就是城市文化記憶構建,城市文化記憶的符號可以是物質層面、行為層面和精神層面,通過這些符號具象的展示著城市印記。歷史文化遺存、標志性建筑、自然人文景觀都可以成為承載城市文化記憶的符號,選擇突出、有特點、有意義的符號進行城市文化記憶構建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運用符號進行城市文化記憶構建到極致的非《This is貴州》莫屬。中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成為中華的符號,同樣貴州的獨特美食成為了貴州的特有符號,“一碗牛肉粉下肚讓你吃出鄉愁,一杯茅臺酒穿腸它能為你解憂,一條苗家人的酸湯魚在你心中游走”,在“牛肉粉、茅臺酒、酸湯魚”舌尖符號的構建下,讓人對貴州記憶深刻。“集齊世界所有大橋不是最初宣言,高鐵樞紐,通江達海才是我們最初心愿”,一改貴州曾經的城市文化記憶,將原本只有自然、受到自然地形約束的城市文化記憶變為了有高鐵、有大橋的現代化、發達的城市文化記憶。“我們靠山吃山,留下綠水青山的純粹,讓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有了更加完美的定位”,在發達、現代化的新記憶下,提及美麗自然的“大山”符號,新舊記憶聯動,讓受眾接受一個新的貴州城市文化記憶。
新聞作品傳播內容也傳播文化,為加快文化的傳播需要加大文化創新的吸引性和影響力。在融媒體、數字化傳播的背景下,城市文化傳播就需要對地方故事進行創新講解,這同時也是現實、中華文化記憶的需要。
利用新興傳播途徑和傳播形式。傳統文化傳播中由于傳播技術落后、形式單一和渠道不暢的原因,只能依賴官方,而官方采取的傳播方式也單一固化死板,這大大限制了文化傳播的效果。現代科技的進步帶來了傳播渠道的暢通,讓受眾能夠簡單方便的接收到官方信息;現代科技的進步讓傳播形式變化多樣,也讓傳播內容不再死板,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傳播出去。
多彩貴州網策劃推出新媒體融合作品《This is貴州》,以說唱及MG動畫視頻的形式展現貴州發展變化,運用易懂的網絡語言以直截了當的方式表達出十八大以來貴州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日新月異的歡喜之情。多彩貴州網做到緊扣節點,高效創新策劃、緊抓熱點,報道效果最大化和內容、形式全方位創新表達。
政府與媒體聯動,共創文化記憶。形成文化記憶的構建主體的是政府與媒體。文化傳播體系的成功構建,需要政府處于主導位置,媒體發揮先鋒作用。媒體對地方形象的塑造起到把關作用,對地方形象的傳播議程進行設置。
《尋根·浙江農村“蝶變”之謎》是省級地方黨報在新媒體領域探索領袖人物報道的全新嘗試。它以真實小故事解讀浙江鄉村15年間巨變的秘密,手繪漫畫自然銜接,動圖、視頻、音效交互,令人仿佛身臨其境。創作人員將主題報道的政治性、貼近性和藝術性恰到好處地融合起來,打造了互聯網特色的重大主題報道融媒體產品。產品以總書記的足跡為線索,用手繪動畫融合數據新聞、視頻、圖片、交互式體驗等融合多種元素的報道形式,描畫出總書記當年親臨農村的一個個場景,通過今昔對比,展現浙江農村的巨變,畫面設計精美,故事銜接流暢自然,表現元素豐富和諧。在表現形式上,用影視特效把每一個故事制作成一段獨立動畫,故事與故事之間,通過動效有機串聯,保持畫面整體延續性。《尋根·浙江農村“蝶變”之謎》獨樹一幟,主題重、立意高,同時具備新媒體產品的活潑感,一經發布便獲得廣泛關注,彰顯了主流媒體在重大報道中的主導地位和影響力。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好的新聞作品對城市進行城市文化記憶的建構,城市文化記憶的建構需要層層迭出,需要不斷地多次出現過去的城市文化記憶,以此不滅記憶才得以傳承;從現實做起,做好對城市文化記憶的構建。在構建城市文化記憶的過程中,媒體應當肩負起主要責任和義務,用更新、更豐富的敘事形式和傳播方式做好宣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