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電視臺是學校一個重要的宣傳窗口。茂名職業技術學院紅荔電視臺是該校傳播與策劃專業的學生實訓中心,是學生新聞采編、節目制作、后期剪輯的學生實訓平臺,同時也與政府、企業合作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師生信息獲取途徑的多元化,高職電視臺邊緣化越發嚴重,其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均有所下降。
錄制設備簡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檔優質的電視節目,制作、硬件和軟件都要跟上。高職院校電視臺的演播廳設置簡陋、后期軟件跟不上、導播切換虛擬系統缺乏,媒體資源管理系統無配備,僅僅是低配置的演播廳、簡易攝像機、收音話筒、閃光燈等可以支持基本錄制的運作的設備。設備的簡陋導致了師生的學習興趣和工作熱情慢慢消退,一定程度上削弱限制了主體的創作力。
技術人才的缺乏。目前,高職院校新聞傳播人才的儲備不容樂觀,有豐富實踐經驗、懂技術的教師相對較少。盡管高職類院校專業教師的招聘最低學歷門檻為碩士,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據悉,我國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以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的實際工作需要,專碩人才主要以實踐型為主。在為期兩年的培養過程中,師資力量仍然以理論型教師為主,學生實操設備配備不齊全,學生就業壓力大,加上影視節目制作成本高、風險大,導致新聞與傳播研究生仍然以接受理論教育為主,最后大多數學生用論文撰寫通過畢業,以影視作品作為作品提交的學生非常少。影視節目的高質量創作又需要長期的實踐操作,經驗積累,這一點也導致了進入高職院校的碩士畢業生中精通技術與設備的人才非常缺乏。
資金配備不足。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雖以技能型的人才培養為主,但教師的職稱評定中科研和教學是兩大主題。筆者了解到高職院校的校園臺運轉,除了極少數學校電視臺有配備專業的編輯人員,大部分學校都是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工作。教師的精力主要在科研,學生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人員流動性大,導致了電視臺節目效果差,影響力不夠。電視臺的設備屬于高端耗材型,檢修與維護成本高,新型設備的運轉又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操作。一方面,采錄編設備的投入大、更新快,維修成本高,紀錄片、專題片的拍攝對于設備配置要求更高;另一方面電視臺的正常運轉,僅僅依靠校園范圍內的資訊不足以吸引學生,日常外出采訪、節目編排、差旅費、伙食費,需要經費源源不斷地支持與保障。設備與運作經費的需高額投入,影視制作的效果需要長期的謀劃與運作使得見效慢,各校在電視臺的投入方面,多呈現出前期的一次性投入、后續資金投入難以跟上的局面。
除了高校電視臺的發展面臨以上問題外,但依然存在其無可替代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專業服務性強。高校電視臺主要以思想輿論引導、校園新聞傳遞為主,不以盈利為目的,公益性強。它避免了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等不良的新聞實踐活動,能夠充分展現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與師生的心理距離、空間距離最近,能夠真正做到為師生服務。
內容設置豐富。高校電視臺受眾以大學生為主,他們具備基本的計算機使用能力,好奇心強、創意足、有激情,樂于接受新事物,能夠為新聞、影視作品的創作提供新思路、新角度。同時,由于大學專業設置的豐富性,也為打造專業性強、知識性強的節目提供了基礎。由于新聞傳播實踐活動有攝影、播音、主持、航拍等具體實踐性操作,易于學生藝術才華展示,學生參與度高。
高校電視臺的發展盡管面臨一系列的困境,但隨著5G的快速發展,直播技術、手機智能設備的功能強大,小型無人機航拍技術的日趨成熟,也給高校電視臺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整合資源,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目前智能手機的功能逐漸完善,直播技術的快速發展,手持云臺照相設備價格已日漸低廉,在學生中也日趨普遍。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結合個人經歷、特長,整合電視臺設備配備,有助于拓寬校園電視臺的節目來源。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情形下,進行精心策劃配合電視臺指導教師的審核把關,學生也可以生產出優質的作品。以茂名職業技術學院紅荔電視臺為例,學生采用智能手機,或者輕便化的云臺設備,做好前期策劃,結合表演能力突出的學生打造《小濠觀察》脫口秀節目;鼓勵攝制能力突出的學生成立《鏡記時代》進行軍訓航拍剪影、開學典禮,學生畢業的紀錄片攝制;鼓勵攝影能力突出的同學成立人像攝影小組,在教師節為教師進行人像寫真的拍攝;結合善于后期編輯的同學成立茂名大學生圈微信公眾號,做好微信公眾號的排版編輯。部分作品還在愛奇藝、抖音、優酷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投放。
優化電視臺管理體制,提升校園電視臺運營活力。校園電視臺存在教師積極活躍參與、學生被動運營的情況,但每年新進力量都充滿了激情與熱血。校園電視臺總體運營模式,可以參考借鑒MCN網紅孵化、文化IP打造模式的部分流程環節,形成內容生產、賬號運營、培訓管理、獎勵提升規范的管理制度。在一定情況下,將在校園電視臺感染力強、影響力大的作品,轉化成畢業設計,實行學分兌換等,讓學生在參與運營的過程中,用心經營好校園電視臺;還可以結合學生專業、興趣特長,成立專欄、專題的管理,打造校園電視臺IP。以茂名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教師倡議、學生自發成立《大學生的日常》劇組,自編自導短視頻,在校園引發熱議,進而帶來公眾號流量,廣告位出租、直播帶貨等盈利的形式。
聯合傳媒行業,探索實施采編人才1+X的標準化框架。2019年,高職院校啟動1+X證書(“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人才培養模式,解決職業教育中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不順通、與社會發展聯系不緊密的問題。高職傳媒類、影視類的相關專業屬于文科專業。以新聞采編與制作、傳播與策劃專業為例,該專業學生獲得的相關技能證書即為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主持從業資格證。以上證書的獲得對攝影機器、錄音設備、直播器材等具體的機器性操作基本上不涉及,仍然以課本知識的背記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投入專業設備操作上的精力非常少,這也導致了在部分高職院校電視臺活躍的學生身影中,傳媒類專業學生不多,技術操作人才缺乏。探索傳媒專業采編人才1+X證書的標準化框架,在現有技能證書的基礎上,拓展或者深化技術機器的拍攝技術訓練,開展新媒體數字技術操作,器材訓練裝備的技術提升,對高職業院校的高技能傳媒人才的培養,以及校園電視臺人才的儲備具有重要意義。
以賽促建,強化校園電視臺建設的內生動力。校園電視臺應積極參與到校園的各種比賽中來,或者校園電視臺為主體主辦承辦一系列比賽活動,如廣東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藍光電視臺承擔了該校教學信息化比賽的課程錄制、精品課程的錄制。大量參賽課程的錄制,使得該電視臺整體的錄制水平領先其他校園電視臺。紅荔電視臺積極組織“紅色茂名攝影比賽”“有一種美叫茂名美影像錄制比賽”“紅荔吧”電視臺線上答疑解惑信箱等,并入選2020年廣東青年大學生思想引領培育項目。
校政、校企合作,加強校園電視臺對外交流合作。校園電視臺素材的收集、知名度的提升、影響力的擴大,離不開對外交流與合作。校園電視臺憑借人才多元化、科研能力,在對外合作中能取長補短,互惠互利,傳播地方文化,服務地方經濟。紅荔電視臺與政府部門合作,承接茂名市地志辦委托的茂名紅色文化遺址的照片采集,承接茂名市委組織部《頭雁工程》紀錄片拍攝,茂名傳媒集團《茂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期剪輯,茂名市旅游局委托《一村一品一網紅》記錄與傳播等。這些作品在大組工網站、南方電視臺、茂名地方微信公眾號上投放展播。紅荔電視臺與企業合作,與茂名水果協會合作,做荔枝直播大賽、推廣茂名荔枝;與茂名海尚傳媒集團合作,成立圖片攝影合作專欄,讓學生作品走出學校,走向社會。
新媒體時代一方面給校園電視臺帶來了沖擊,影響著校園電視臺傳統的運行方式;另一方面,校園電視臺積極主動擁抱新媒體帶來的變化,乘勢而上,迎接挑戰,也一定能夠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