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政短視頻在學界并沒有十分統一的概念,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學者對于時政短視頻的定義大多都是集中在短視頻的基礎上。短視頻是指以新媒體為傳播渠道,時長在5分鐘以內的視頻內容,具有傳播速度快、生產者和傳播者之間的界限模糊等特點。時政短視頻則是在短視頻的基礎上,繼承了短視頻原有的特點,但是以播放重大會議領導人講話和國家政策方針解讀為主,在語言上具有平實并且容易推廣的特點。目前學界對于時政短視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時政短視頻的發展現狀、時政短視頻的創造內容的特點、生產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優化創作的路徑。
國家認同是一個人確認自己屬于哪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理活動。學界目前對于國家認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聚焦在塑造國家認同的途徑、媒介對于國家認同塑造有何影響,例如韓素梅就以《人民日報》玉樹地震報道為例,探討了國家認同的歷史記憶是如何通過話語建構的以及國家某次紀念儀式對于民眾國家認同感的塑造。學界目前對于時政短視頻和國家認同感方面的研究,并沒有相關的文獻。本文正是立足于此,研究時政短視頻對于國家認同的構建策略。
作為象征人類學的重要研究對象,任何象征都是由象征符號和象征意義兩種要素結合而成的復合體。各個人類學家對于象征符號的表現形式有不同的見解。人類學家瞿明安認為,如果將文化作為一種象征符,那么這個象征所包含的內容應該是包羅萬象的。具體的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物化象征符、行為象征符、感覺象征符、自然象征符、社會象征符以及虛擬象征符。本文結合“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的具體呈現畫面,選取了其中較為典型的物化象征符、感覺象征符和社會象征符三者進行分析。
物化象征符號。物化象征符是指人工制造的、能夠直接可觸摸的各種形態,蘊含了歷史意義,同時也是國家國力的體現。如在“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中的《外貿一分鐘》,中國一分鐘有42.9噸陶瓷產品在海外綻放工藝之美、超過2300部手機銷往海外……展示了國家的國力。在《開放一分鐘》中,一分鐘山西接待境外游客7人,江蘇對外投資1.97萬美元……則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開放與包容。
感覺象征符號。感覺象征符號包括色彩、圖案、語言、音樂、音響等語言和非語言符號。感覺符號具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其表層的含義,第二種則是其表征的含義,即其內涵。在“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中的《北京一分鐘》中,視頻的每一幅圖片都選自北京極具特色的“風景”,如在開場之時,解說詞就顯示“一分鐘,119人穿過太和門游覽故宮”;在視頻中段,有外國人說出“北京”兩個字,一方面既呈現了這個視頻是北京,另外一方面又代表了北京實則是個多元且包容的城市。在《創新一分鐘》中,視頻的結尾國家主席習近平說道:“當今世界變革創新的潮流滾滾向前,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這段話在表層上是表明了創新的意義,但是深層次上則表明了國家對創新的重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相一致的。
社會象征符號。社會象征符包括群體、職業、角色等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是“水平—世俗的、時間—橫向”的共同體的體現。如在《開放一分鐘》中,一分鐘陜西接待境外游客7人、四川“蓉飄”黛西收到17份老外簡歷……這些不同的群體在“一分鐘”內都不約而同地為“開放”做了貢獻。這些不同群體的不同職業與生活借助媒體的平臺進行擴散,實則是展示了中國社會目前的結構,象征了不同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所處的社會位置。
通過對不同的符號分析可以看出,“中國一分鐘”系列視頻雖然表面上是在為觀眾播報一分鐘中國的不同地域發生了什么,但實際上觀眾在觀看之時,仍然會將自身的情感代入其中,產生自豪感,不可避免地產生代入感,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觀眾的國家認同感。
儀式召喚下集體記憶的建構。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一個社會“有必要定期地強化集體情感和集體意識……以加深他們的共同情感。”哈布瓦赫認為集體記憶的本質就是“立足于現實環境,對過去的一種重構。”從媒介的發展史來看,不同時期的媒介所塑造的“儀式”是不同的。詹姆斯·W·凱瑞認為儀式是符號權力集中運作促成集體記憶的最佳場域。時政短視頻作為新媒體的一種,能夠打破時空的界限,并且具備了聲音與圖像,使人們在觀看時能夠沉浸在其中,具有天然的優勢來構建儀式化的時空場域。“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通過描繪不同的城市,使國家成為每個公民都可以了解的共同體。通過對“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的觀看,大眾在觀看的期間,全身心沉浸在媒介所打造的視聽盛宴以及國家的雄厚國力之中,忘記了其所處的社會位置。觀看視頻的大眾在此時其實所處的是一種“閾限期”的階段,在此階段中,人們與自身所處的主體分離,融入到了儀式當中,有了屬于大眾的集體記憶。在閾限期過后,所有的一切都回歸到原來的位置,社會回歸以往的結構,大眾的身份雖然未發生絲毫的變化,但是此時所擁有的集體記憶確實涵蓋了視頻本身的內容。
媒介技術加深想象共同體。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認為民族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并且它還是被想象為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是享有主權的共同體。之所以說它是想象的,是因為生活在同一個國家中的人,不可能認識他們中大多數同胞,然而他們相互聯結的意向卻活在每一位成員的心中。資本的運作使書籍變成了機械復制,這種印刷品也是想象共同體誕生的原因之一。但是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傳播技術也發生了變革,印刷品不再成為現在主流的媒介形態。在Web3.0時代,視覺文化主導的媒介技術時代,短視頻作為新媒體的一種形態騰空而起。以往印刷品給民眾帶來的震撼,重構了其“水平—世俗”以及“時間—橫向”的共同體觀念在信息社會被完全的放大。通過觀看“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網民可以了解到在同一片地域之內,其他同胞的生活。不同群體的生活呈現在觀看者的眼前,相較于印刷品帶來的文字性的想象,畫面所具有的直觀感受更容易讓觀眾能夠想象其他同胞的生活,這些同胞們相互聯結的意向更加真實的活在每一位成員的心中。
公民身份的確認,涵化國家認同。“認同”一詞的英文是“identity”,它在英語中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是指“身份”。而在中文里兩者有所區別:“身份”是指個體或團體在民族、種族、地位、性別等方面的特征,是一種純客觀性表述。“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屬于時政短視頻的一種,但是同時它也可以作為國家形象宣傳片,只不過是單獨的面向國民的國家形象宣傳片而已。與以往的宏大敘事,只面向國家層面的國家形象宣傳片相比,“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則是比較細小之處為切入點,如這一系列微視頻分為不同的城市“西安”“北京”……城市,并且還有不同的四個小主題。在大前提是“中國人”視角下,不同的公民則屬于不同的城市。相較于“中國人”一個龐大的概念,中國某一個城市則更微小,不同城市的居民在觀看到屬于自身城市時更容易強化自身的身份認同,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涵化了國家認同。
“中國一分鐘”系列時政短視頻作為一種新媒體的儀式,使觀眾在參與時忘記了自身所處的位置,投入到了一個共通的意義共建之中,毫無疑問極大地增強了觀眾的國家認同,但是它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在媒介儀式構建集體記憶時,不妨也可以花費一分鐘呈現某個城市以往的歷史,而不是僅僅在象征性的表述某一個城市這一分鐘發生了什么。歷史作為集體記憶的一種,觀眾在觀看的同時其實也是一種回顧與沉浸,也可以增強國民的認同感。塑造國家認同感,還可以通過“描繪他者”來達成。民族作為一個想象共同體,理應是有邊界的。生活在同一個地域中的人們,會迫切地想要區分“我群體”和“他群體”。“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在呈現中國一分鐘之時,也可以描繪其他國家的群體一分鐘正在發生的事,區別他者與自身,構建自身的認同邊界也是塑造國家認同感的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