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記者 曾勛 圖 楊曉東
在江蘇省蘇州市紀委常委、市監委委員王友良看來,這次全國“好風傳家”研討會為弘揚家風文化、加強家風建設等區域交流,建立了一個難能可貴的平臺。在接受廉政瞭望·官察室采訪時,他表示,蘇州和成都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都出現了眾多的文化世家。江南文化孕育的蘇州家風文化,有其獨特性。
廉政瞭望·官察室:蘇州家風文化如此豐富,是什么原因?
王友良:江南自古富庶,經濟基礎較好,能支撐世家大族的發展繁衍。如今,蘇州已經出了一百多個院士,其中很多都是世家大姓的后裔。
“衣食足而知榮辱”,世家大族重文教、講禮儀,會把修譜立訓作為家族的重大文化工程。修家譜、宗祠這些都需要經費,而這些家族財力相對雄厚,能夠支持這些不菲的經濟開支。
廉政瞭望·官察室:商品經濟發達之后,人的欲望膨脹,也會催生奢靡享樂、嗜賭好色等不良風氣,這實際上對家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友良:應該看到,經濟繁榮是把雙刃劍。所以蘇州的家風文化特別注重家族子弟價值觀養成和行為引導,不少世家大族的家訓中關于戒賭博、戒華糜、戒酗酒、戒奸佞、戒邪淫、戒爭訟等言論比較多。正是這些嚴肅的“負面清單”,讓那些世家大族能時刻警惕,謹遵家風教誨,后代因此有教養有作為。當然,也有敗落的家族,把家風當空文沒有去尊敬、遵守,恐怕就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
廉政瞭望·官察室:目前提到家風,大家往往都想到忠孝節義這些古代提倡的道德準則。一些家風文化的提煉,趨向于同質化。您認為,蘇州家風文化有什么獨特之處?
王友良:作為商品經濟發達的經濟重鎮,蘇州濃厚的商業氛圍改變了“君子恥言利”傳統價值觀念,蘇州大家族的治生理念得到強化。所謂治生,就是對家中人、事、財等實施一定的管理。洞庭東山沈氏的《邇言家訓》不僅強調治生,還從“行商伴侶”“投行”等方面記述了一些貨殖的經驗教訓。
廉政瞭望·官察室:“蘇商”精神參與到了蘇州家風文化的塑造,這是一種開放的風氣。
王友良:你說得非常對。這不僅對蘇州的世家大族影響深遠,也影響到社會風化。明清時期,蘇州的重商風氣越來越濃厚,涌現出通過經商而實力雄厚的大家族。同時,一些世家大族不固守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鼓勵子弟經商,體現了蘇州家風中寬容開放的元素。比如,常熟馮氏《馮氏家訓》中說:“或操贏制余、通財貨為商賈業,均不失為馮氏佳子弟?!?/p>
廉政瞭望·官察室:今天蘇州在挖掘家風元素、激發家風動力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王友良:蘇州市紀委監委堅持把家風建設作為一體推進“三不”體制機制的重要抓手,主動融入“江南文化”品牌建設,將家風建設置于江南文化大格局中統籌謀劃推進。
我們注重與當地高校的合作,組建了“紀檢監察學會”“廉石智庫”等研究力量,常態化開展課題研究。同時,結合時代要求,賦予家風以新的時代價值。
廉政瞭望·官察室:具體做法有哪些?
王友良:首先堅持數字化賦能和受眾需求導向,加強文化產品供給。我們攝制拍攝制作朱柏廬、顧炎武等家風家規專題片,也制作《紅色家書家風家訓》《家國千年》等有聲讀物。
獨特的,才是永恒的,我們用昆曲、蘇劇、蘇州評彈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現形式,給家風教育產品提供更接地氣、大眾更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除此之外,發揮縣市區主體作用,指導打造各具特色的家風建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