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布的受處分領導干部中,涉及家風問題的不在少數。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黨組書記、董事長尹家緒,“貪婪自私,家風敗壞”,“支持、縱容親屬違規經商謀取巨額利益”,“將本單位的盈利業務交由親友經營牟取私利,致使國家利益遭受巨額損失”。
江蘇省委原常委、政法委原書記王立科,“長期安排多名公職、現役人員為其及家人提供服務”,“默許親屬利用其職權謀取私利,腐化墮落”。
貴州省政協原黨組書記、主席王富玉,“生活奢靡腐化,道德淪喪,家風敗壞”……
從查處的案例看,領導干部家風不正導致“貪腐夫妻檔、父子兵”“全家腐全家覆”的悲劇有不少。這其中,領導干部對家屬和親人失管失教是問題發生的重要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領導干部自身的腐敗變質。
正如一些違紀違法領導干部的懺悔:“我如果能夠嚴格秉公用權,家人哪有腐敗的空間?”一些領導干部以上班忙、對家人有虧欠等為借口,想方設法讓家人享受特權或獲取資源,縱容、默許親友利用其職務影響謀取私利,其本質都是公權私用,將公權力變成了為家庭謀私的工具。
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強調領導干部家風建設是多余的,預防腐敗犯罪只能靠剛性的制度約束?
必須認識到,制度不是萬能的。一些貪官打制度的“擦邊球”,將腐敗行為“隱蔽”處理的現象,的確是客觀存在的,且往往是伙同身邊的親信來實現。
江西省委原常委、贛州市委原書記史文清之子史家昌是一個三流畫家,但他的一幅畫竟能賣到三百多萬元;陜西省委原書記趙正永的女兒可以在陜西6家商業銀行頻繁更換崗位,到處拉存款業務,銀行給予她的獎勵一年達兩千多萬元。這些看似“合法”的費用支付,其實都是變相的利益輸送。
家風敗壞,讓這些腐敗問題藏得更深,也讓領導干部在違紀違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果家風清正,這些腐敗問題便沒有滋生的土壤。
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僅是反腐敗斗爭的基本方針,也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方略。“不敢”是前提,“不能”是關鍵,“不想”是根本。任何人的家,都不是“藏污納垢”的地方。好家風的潤物無聲,能為領導干部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線,甚至一定程度上彌補制度的不足。
今年是換屆之年,一些地方已經認識到,必須筑牢新提拔干部的家風“后防線”,要把家風建設融入對新提拔干部的要求中來。
海南省委舉行新提拔和進一步使用干部“家庭式”廉政談話會,135名新提拔和進一步使用省管干部、159名干部的配偶和成年子女參加。江西省紀委監委結合部分領導干部夫妻違紀違法典型案例,聯合省婦聯向全省新任省管干部家屬發出一封書信,要求領導干部管好親屬,提醒家屬當好家庭監督員。
這看似是較為柔性的制度保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演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成為領導干部內心的自覺認同,承認制度規矩的規范執行“本來就應該這樣”。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是有溫度的,也是有力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