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基層作風建設走向深入,但在一些地方,基層忙閑不均、人員閑置的現象依然存在。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閑下來的基層干部呈現出五種類型。
上推下卸的“二傳手”。中部某省一鎮干部認為,自己所在的鄉鎮,領導干部受到的約束較少。“除了書記鎮長和2名剛上任的年輕干部,其他領導干部甘于當工作任務的‘二傳手’,事情都交給專干去做。”在基層領導班子成員中,干部“不服管”的情況也有發生。
升遷無望的“老前輩”。干部群體中,個別資歷老、年齡大的干部容易對工作產生懈怠心理,覺得自己晉升無望,只想“平平安安占位子,渾渾噩噩混日子”,容易帶壞整個單位的風氣。個別老干部經常以“不懂電腦”為由推脫分內工作。
得過且過的“隱形人”。近年的年輕公務員隊伍中,有一些剛進來就沒有太高工作追求和理想抱負的“隱形人”。一名基層干部認為,現在有的年輕干部缺乏社會歷練,他們不求實現多大的人生價值,對榮譽、成績也看得很淡。基層工作隊伍中還有不少是臨聘人員。一名編外人員認為,身份問題影響了自己工作的積極性。
有苦難言的“背鍋俠”。一些年輕干部剛進入基層時很有干勁,但是由于工作容錯空間太小,受到處分后導致一些干部的積極性受挫。中部一名干部說,單位一位領導分管信訪工作,但他不管不問不教,撒手讓年輕干部處理,出了問題就推給一線人員,影響評優評先。
徒勞無功的“大頭兵”。任務分配不合理容易造成干部們忙閑不均。貴州某縣直機關一名干部介紹,自己在駐村幫扶期間,22人的攻堅隊起初沒有合理分工,經常“打亂仗”,有的人一天無所事事,很難創造工作業績。
有少數干部或主動或被動地成了基層閑人,給基層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上要從嚴從實抓好作風建設,強化對基層隊伍的管理。在剛性管理上要見效度,要落實好容錯糾錯機制,讓干部們輕裝上陣,同時發揮績效考評的導向和引領作用。在柔性管理上要見溫度,健全激勵機制,增進基層干部在干事創業中的獲得感、成就感。
近年來,作為民意表達通道,網絡輿情反映出許多真實的聲音。但當前一些地方對網絡輿情產生困惑:某些網絡輿情熱點還未來得及認真調查,突如其來的“民意”就洶涌而至。一些原本正常的事件,在特殊節點、特殊語境下被貼上污名化的標簽——想回應,屬子虛烏有;不回應,又舉報不斷。究其緣由,其中不乏資本操弄流量偽裝民意、再用假輿情假民意倒逼相關部門的行為。
針對此,國家網信辦發布新修訂的《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重點強調打擊虛假信息、虛假流量等違法違規行為,劍指操縱多個平臺賬號、生成虛假流量數據、制造虛假輿論熱點的幕后黑手。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網絡水軍日益職業化、規模化,炮制假民意的形式在不斷翻新。例如,熱評、熱轉、榜單等,過去常被作為捕捉社會輿論和公眾情緒的“良器”,如今竟成為網絡水軍的工具。
養號控評,熱評背后藏訴求。一些公司通過有組織、有規模的集體行動,“控制”評論區,發出對自己有利的評論。從購物到買房置業等,養號控評的生意無處不在,負責在各類官方賬號評論區控評的“熟練工”,可以輕易實現煽動、甩鍋、甚至倒逼刪帖等目的。
水軍投票,偽造口碑擾市場。口碑關乎利益,與票房、播放量等數據緊密相關。水軍的加入,使得干預口碑成為可能,不僅能夠粉飾自己,還能抹黑對手。
營銷號抱團,制造熱點亂輿論。深諳網絡傳播規律的營銷公司層出不窮地制造出并不存在的熱點事件,再利用其養大的KOL(關鍵意見領袖)矩陣,刷出千萬級閱讀量、百萬級轉載評論。
需要警惕的是,當花樣百出的虛假數據、虛假信息站上輿論風口,營銷號、水軍公司成為互聯網輿論的真正傳播和操控者,真正的民意有時被裹挾其中,有時無奈地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重視民意走向,要持續推進互聯網內容治理。在重視技術層面的網絡安全的同時,不能忽視內容層面的網絡安全。大V號召、KOL結陣、網絡煽動、對立詆毀、操控輿情等破壞輿論秩序、動輒使人“社死”等行為,必須依法追責。在輿情高漲、群情激憤之時,相關部門更應保持冷靜、審慎發言,切忌一味迎合輿論。如果只求息事寧人、按鬧分配,很可能迎合的是“假民意”,帶來的是“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