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夏燕芳
幼兒是活動的主體,需要更多的自主空間,在探索、發現、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經驗及活動規則的建構,在實踐中提升自主管理的能力。為了滿足幼兒自我管理的需要,教師需明確幼兒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讓幼兒成為知識、經驗及活動規則建構的重要主體,讓幼兒在自主、自愿的環境下學習與生活,逐步掌握自我管理的方式與方法。
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發展特征,采用任務的形式帶動幼兒的情緒,讓幼兒自主、自愿地參與班級管理。
教師可以讓幼兒每組一人輪流當選值日生,值日生需做好日常的值日生工作,為班級服務,在自我服務中獲取歸屬感。小值日生的工作主要圍繞班級需要開展,如晨間拿取牛奶和餅干、飯后整理桌面、關注小組人員的規則遵守情況、離園前整理插卡等。教師通過角色的建立幫助幼兒明確自己的主體地位,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班級管理工作,讓班級工作變得更加有序。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幼兒在班級活動中的表現,讓幼兒自主推選出優秀的班級管理員。以評選的方式,幫助幼兒了解班級規則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班級管理員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在實踐中逐步完善規則,實現自主有序的管理。如燈光管理員負責外出關燈、進班開燈工作;進餐管理員檢查食物是否食用完、桌面整理是否整潔、午間游戲組織是否有序等。
情境暗示法通過其環境影響力滲透影響幼兒的行為與狀態,在寬松、良好的環境下,讓幼兒自覺遵守規則。
營造心理情境。營造寬松、自由的情境,發揮其影響力,讓幼兒沉浸在寬松的環境中,樂于遵守規則,提高其約束力,保障班級活動的正常開展。
創設游戲情境。游戲的過程是幼兒知識、經驗構建的過程,也是幼兒形成規則意識的有效途徑。幼兒通過語言、動作進行互動,建立聯系,在矛盾產生的過程中制定規則,解決問題。
設置音樂情境。音樂是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帶給人不同的情緒體驗。合理選擇音樂,有效將其運用于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更利于幼兒進行自我管理。
標記是規則記憶的一種重要方式,能幫助幼兒了解規則,逐步形成規則意識。利用環境與幼兒之間的關系,合理使用標記,能讓幼兒與環境進行有效的互動,輕松愉快地學習、掌握規則。
標記在生活規則中。如在小班幼兒剛入園時,為幼兒選擇不同的圖案作為標記,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物品,樹立不隨意拿取他人物品的規則意識。
標記在區域游戲中。如在美工區的進區插卡上可看到衣物、袖套等標記,用于提醒幼兒在使用顏料繪畫時需穿上反穿衣,戴上袖套,保持衣物的整潔。利用畫筆、筆盒圖片作為標記,提醒幼兒用完繪畫用品需整理并放回原位。
優秀的文學作品對幼兒的精神發展有著正面引導作用,能給幼兒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激勵幼兒成長與進步。
短小精悍的兒歌。兒歌是幼兒喜歡并能接受的一種兒童文學作品,在理解并掌握兒歌的過程中,幼兒嘗試感知規則、接受規則、遵守規則。如通過兒歌,幼兒能較快地掌握刷牙的方法,做到早晚刷牙、少吃零食等。
生動形象的故事。故事是幼兒理解規則、掌握規則的一種重要方式。其作為媒介,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故事《浪費糧食的小雞》讓幼兒了解珍惜糧食的必要性,做到大口吃飯,不浪費,并注意桌面整潔。
為了實現幼兒的自我管理,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要明確幼兒的主體地位,給予幼兒更多的自主空間,讓幼兒在不斷的討論中制定規則、完善規則。教師可以讓幼兒自主商量與討論得出規則,這些規則往往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活動前制訂計劃,有助于幼兒制定規則、掌握規則、遵守規則,實現對自我的管理。
在活動中總有不同的問題存在,引導者要善于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尋找關鍵點,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笆斗游戲中,幼兒在入口排成了一條隊伍,堵在笆斗上,個別幼兒從笆斗上跳到圈內,尋找出口。更多的幼兒選擇繼續等待,走完笆斗。有些幼兒選擇跳圈出發,易與同伴發生碰撞。為了更好地開展游戲,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怎么才能避免等待與擁堵?發生碰撞時如何解決?”讓幼兒在探討中得出結論:增加入口,挪動笆斗位置,形成多段道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能有效建立規則。教師可以讓幼兒相互監督,使活動更加自主與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