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 王 亮
(1.三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2.南京財經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6)
關于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研究是農產品和金融領域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如國外學者Coulter J等(2002)分析了美國倉單質押在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模式中的作用以及倉單質押貸款的風險、防范策略[1];Sylvander B等(2006)闡述了歐洲農產品市場行為與農產品資金短缺的關系,并從政府、銀行等角度提出了優化方案[2];Sidney Rutberg(2012)以南美地區為例研究了農產品金融發展模式,并提出制約該地區農產品金融發展的因素有信用缺失、金融產品不足、缺少合作等[3]。Benjamin S(2013)以加拿大為例分析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金融盈利模式,并認為基于第三方物流的融通倉模式具有顯著的優勢[4]。Matthijs van Bergen等(2019)從采購管理的角度分析了農產品金融的風險以及控制策略[5]。
相較于國外,國內關于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研究比較晚,如徐晟等(2012)認為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是解決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薄弱的有效手段,并提出構建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是促進農業物流與資金流高效融合的重要手段[6]。左雪蓮(2012)在考慮了農產品金融特點的基礎上構建了3種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模式,即基于存貨的農產品金融模式、融通倉模式、基于應收賬款融資的金融模式,并認為不同的地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模式[7]。舒輝等(2014)認為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并構建了農戶參與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新模式[8]。董勁(2016)從多個角度剖析了農產品供應鏈金融融通倉模式運行的風險,并對質押物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的控制提出解決方案[9]。趙靜(2021)分析了飼料企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的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和特點,并提出信用風險評估的方法和模型。
從現有的國外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近年來關于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成果主要集中在供應鏈金融產品、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等方面。從現有的國內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國內關于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研究起步略晚,研究成果越來越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來越多樣化。但國內外關于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研究成果中,不管是關于農產品金融模式還是農產品金融風險控制都是孤立地從農戶或銀行或物流企業的角度去分析,而實際上,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要想取得多方共贏的效果,離不開農戶、物流企業、銀行、行業協會,甚至政府等相關個人和組織的協同努力。另外,少有研究成果從金融科技的角度來考慮構建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模式,并提升農產品整條供應鏈上所有參與者的金融效率和安全等。尤其是隨著區塊鏈技術日漸成熟,在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領域必將有好的應用前景,而且黨中央也在不斷推進金融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并將區塊鏈與產業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所以從供應鏈的角度,依托區塊鏈技術對農產品金融模式構建進行研究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
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是依托農產品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的信用,解決非核心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從而實現農產品供應鏈企業、金融機構共贏的目標的業務模式。
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始于2000年,由于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既要明確農產品流通交易方的信用狀態和交易的真實性,又要對整個農產品供應鏈條上的所有交易環節的風險進行識別和控制,所以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運行難度更大,風險更高。根據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運行的主體不同,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可以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階段:第一,以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主導的1.0階段,該階段融資以農產品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的信用為依托,由核心企業確權,以應收賬款或農產品庫存為質押,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保理,為農產品供應鏈上的農戶或流通企業提供金融產品。第二,以農產品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為主導的2.0階段,該階段農產品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既是農產品供應鏈運作的主力,也是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運作的主力,起到推動、協調、擔保的作用。第三,以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商業銀行為雙主導的3.0階段,該階段對農產品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和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以專業的互聯網平臺為主導的4.0階段,盡管該階段依托專業的互聯網平臺,效率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農產品供應鏈上各主體間信用缺失、信息不暢、信息失真、融資風險高、受疫情影響大等問題依然明顯。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必定離不開金融科技的保駕護航。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發展階段和趨勢如表1所示。

表1 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發展階段和趨勢
截至2020年,與農業供應鏈金融密切相關的農林牧漁生產與服務、農產品加工、農資生產制造與流通的三農金融的需求總量超過13萬億元。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金融的支持至關重要,供應鏈金融的產生顛覆了傳統商業銀行模式。盡管供應鏈金融發展已有20余年,在多個產業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并得到銀行、企業、政府的高度認可,但是供應鏈金融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時間尚短,發展過程中由于融資方實力弱、管理水平低、信用等級低、融資規模小、融資主體分散、受自然災害影響大以及農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等,導致大部分的農業金融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參與的多方尚未有效融合,不管是農產品訂單融資、存貨質押融資還是保理融資,業務發展過程仍然存在許多弊端。
一般情況下,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由農戶、合作社、第三方物流企業、流通加工企業、商貿企業等產業鏈上的上下游個人或組織等多方構成,因為組織或個人的信息系統、財務系統千差萬別,所以農產品供應鏈條上的相關交易信息是不對稱的,是無法在供應鏈條上順暢傳遞的。同時,由于農產品融資企業大多規模小,自身信息化水平比較落后,在融資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往往不能獲取完整的企業信息,尤其是信用信息,也就很難對企業融資過程中的風險進行評估和管控。另外,在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實施的過程中,由于核心企業意愿等方面的原因,核心企業一般不愿提供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全部信息,即使提供了相關信息,也極有可能是被篡改過的信息。所以金融機構也就無法獲取有效的供應鏈信息,進而能夠提供給農產品供應鏈上的非核心企業或農戶的貸款就很少。
農產品供應鏈金融依托核心企業信用做背書向其他企業或農戶提供貸款,而農產品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往往僅與少數的組織發生農產品業務往來,相關業務信息無法延伸到二、三級企業以及N級農戶。所以當下的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模式下核心企業的信用穿透力不強,核心企業信用在鏈上無法有效使用,導致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只在與核心企業有直接業務往來的組織或個人間進行,但是眾多的與核心企業沒有直接業務往來的農戶往往難以在核心企業背書支持下獲取資金。因此,眾多中小企業或農戶存在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點之一是使核心企業信用進行高效穿透,從而盤活核心企業的信用資產。
農產品交易的真實性是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的重要基礎,盡管農產品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會通過ERP系統記錄相關的信息,但是業務本身的真實性審核起來成本很高。另外,有些企業或個人為了貸款會編造合同,提高應收貸款金額以騙取銀行貸款。如果金融機構對全部涉貸的農產品業務進行真實性審核,會耗費過多的時間和成本,從而嚴重影響相關金融業務的開展。
區塊鏈技術融合了分布式數據存儲、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技術,具有記錄所有區塊節點交易信息的功能,所有區塊依托哈希算法完成連接,有效保證了鏈上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不可篡改性及可追溯性。區塊鏈的應用從早期的電力系統、交通系統、資產評估等領域進一步擴展到供應鏈金融領域,該技術為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動力。而這里探討的區塊鏈在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應用,是一種新的探索[10]。
根據區塊鏈技術的內涵,基于區塊鏈+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模式依托應用較為廣泛的供應鏈融資平臺,以農產品供應鏈中真實的農產品生產和交易為基礎,依托區塊鏈、物聯網等金融科技,建立起農產品供應鏈上組織或個人的信任、信息傳遞、風險控制,實現中小微企業或農戶的有效融資。以應收賬款為例,當農產品生產或流通的一級供應商與核心企業產生交易并形成應收賬款后,農產品生產或流通的一級供應商將應收賬款記錄到區塊鏈中,形成完整的與真實交易相對應的數字資產;當其與農產品生產或流通的二級供應商即對應為農產品生產或流通一級供應商的經銷商進一步產生交易關系時,依托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農產品生產或流通的一級供應商可將與核心企業產生的數字化應收賬款債權進行拆分,應收賬款就可以圍繞核心企業的多級供應商和經銷商之間進行流轉[11-12]。
區塊鏈+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模式和流程如圖1所示。
在圖1中,區塊鏈+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模式以供應鏈金融平臺為核心,外部的服務對象主要包括核心企業、金融機構、中小微企業或農戶,主要的融資流程包括中小企業或農戶賬戶開通、融資申請、放款與回款等流程。具體內容如下。

圖1 區塊鏈+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模式
3.2.1 賬戶開通
中小微企業和農戶的應收款、農產品預付款等業務往來數據記錄在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平臺上同時生成相關的信息區塊,信息區塊包括中小微企業或農戶生產或交易的第一手信息,從而完成農產品生產或流通信息的數字化過程,為后續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提供基礎保障。
3.2.2 融資申請
農產品供應鏈上有資金需求的中小微企業或農戶可以向金融機構和核心企業進行授信和融資申請,金融機構和核心企業根據鏈上相關的生產或交易信息進行驗證,進一步確定融資主體是否具有貸款的資質。并在區塊鏈+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平臺上對交易憑證進行流轉,然后核心企業、金融機構和平臺根據憑證進行是否簽名的操作,再根據相關的制度對中小微企業或農戶確定放貸額度。
3.2.3 放款與回款
金融機構通過貸款人的融資申請后,依托區塊鏈+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生產和交易數據進行放款。在這個過程中,網絡平臺利用簽名及智能合約控制農產品供應鏈上融資運作風險,避免人工和外部干預,提升整體運行效率。
在該模式中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是各方聯系的紐帶,依托區塊鏈和供應鏈系統技術優勢,協調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各方利益與需求,同時推動農產品供應鏈金融行業數據標準的建立,實現供應鏈金融參與方的數據共享,并維護數據安全。當前主要通過技術手段的方式來確保鏈上信息不外泄,并進行大數據分析,根據分析的結果進一步優化業務流程和風控手段。
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以區塊鏈為主導的金融科技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金融機構獲取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業務中信息流、物流、商流的速度和準確率,進一步拓寬了金融業的業務范疇。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為金融機構成功轉型提供技術支撐,也必將是金融機構業務發展的趨勢。但當下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在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應用仍處于初期階段,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相關建議的提出必不可少。
從整個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運行過程來看,盡管有金融科技支撐,但是風險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如下:
1)法律風險。眾所周知,近年來,供應鏈金融監管方面的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但是已有的法律體系沒有考慮金融科技的影響,因此,關于區塊鏈在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領域應用的法律還沒有明確的標準和系統規范。例如,沒有關于區塊鏈中具體的農產品交易記錄的法律效力,沒有關于農產品供應鏈金融中所有權證明的相關法律,沒有關于農產品交易合同訂立、修改、終止等方面的規定是否適用于區塊架構中的智能合約的法律。
2)技術風險。盡管當下各種金融科技發展迅猛,但是以區塊鏈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在應用到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時技術上的不足仍然十分明顯。例如,隨著農產品供應鏈融資需求的不斷增加,相關的數據也呈現級數的增長,導致原有的信息搜集、存儲和處理規模無法支撐供應鏈上的應用。而且區塊鏈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應用還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所以應用的技術、人工、時間成本較高。另外,盡管農產品供應鏈上數據被篡改和破壞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當某個鏈點運算過于集中時就有可能產生不利情況。
因此,仍需從法律和技術層面防范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風險。
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完善了金融業務,其中關鍵取決于對大量的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數據的搜集、分析和挖掘,并能夠在農產品、貸款等方面進行智能化管理。對大數據進行高水平的分析、挖掘、建模,數據資產的價值才能真正發揮出來。例如,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掌握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需求的特點、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風險點,從而為農戶或企業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因此,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對相關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提升數據分析能力。
基于區塊鏈的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模式具有很多優勢,有效解決了農產品供應鏈上組織的信任、信息失真等問題,但是單一的技術對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把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金融科技與區塊鏈技術協同運用。比如,區塊鏈與物聯網技術協同可以有效解決農產品質押監控追蹤和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監控的問題,從而可以低成本、高效地獲取第一手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數據,實現數字化映射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區塊鏈與物聯網、人工智能的協同運用,可以實現質押農產品和人員的精準化識別,降低風險監管成本。
當前大量農戶以及中小型農產品生產和加工企業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較為落后,缺少基本的信息管理系統,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信息的搜集、存儲、傳遞受到很大影響。所以金融機構要強化與農產品供應鏈上核心企業或云服務平臺的合作,促進農產品供應鏈主體的協作,搭建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依托平臺助力農產品供應鏈上的農戶或中小企業完善數字化的建設,提高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水平,提升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的共享性。
當前,金融科技應用的基礎設施體系尚未建成,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的效能和影響力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所以需要從政府、企業、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等多個維度推進區塊鏈基礎設施的構建。其中,政府主要構建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制度、實施路徑、體系化布局;企業主要進行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技術在供應鏈金融領域應用的探索,攻克技術應用中的難題;金融機構主要推進區塊鏈系統與物流企業、農戶、中小企業、核心企業融合,實現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數字化、信用化和價值化;行業協會主要推進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并推動金融科技的創新,維護金融科技企業的合法權益,維護農產品供應鏈上組織和個人的隱私和數據,探索金融科技的監督和認證過程,規范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13]。
區塊鏈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應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外在的宏觀政策、法律、法規、行業標準保駕護航,也需要各個節點的參與者互相配合與協作。例如,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資金提供方,需要對經由區塊鏈技術進行確權的中小企業或農戶的應收賬款得到認同,完成線上確權后才能繼續審核及放款。因此,在構建區塊鏈+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業務時,需要通盤考慮各方利益,才能保證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良好長久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