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衛華 , 江小輝
(上海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上海 20009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17年,教育部從“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到“北京指南”的一系列行動,開啟了以“新工科”建設為主題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機械專業課程思政必須在“新工科”建設中發揮協同和引領的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專業知識的授課過程中[2]。隨著機械產品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以及新材料和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出現,機械制造工藝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機械制造目前正向著高度自動化、網絡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但是,我國的制造工藝水平與先進工業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機械制造技術”這門課程旨在讓即將從事機械制造行業的學生學習機械制造相關工藝的基本原理,掌握新工藝、新技術,了解目前制造技術發展的方向。基于此,筆者以機械類專業主干課程“機械制造技術”為例,結合課程特點對課程思政進行了思考和實踐。
“機械制造技術”是機械類專業本科生必修的一門專業技術課程,主要由4門課程優化組合而成,分別是“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金屬切削機床”“機械制造工藝學”“機床夾具設計”[3]。課程涉及的概念繁多、知識點廣泛,內容的綜合性較強,且與實踐聯系非常密切[4],可以讓學生在身體力行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專業技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政教育熏陶,樹立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同時,“機械制造技術”也是一門多學科的交叉融匯課程,課程章節中的主要內容符合中國制造和大國工匠精神的內涵。通過結合課程內容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計劃改革,建立集思想政治理論、綜合素養、專業專業知識三位一體的教育課程體系,凝練“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的政治內核,將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素養聯系,將科學技術發展與國力強弱、民族昌盛相關聯,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自豪感[5-6]。
“機械制造技術”需要精準地進行教學的設計,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7]。課程思政教育要求任課教師將思政教育內容與專業課程的授課過程完美融合。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是專業任課教師思政教育相關理論知識不足,沒有清晰、完整的思政育人計劃,或者不知道需要將什么樣的思政教育內容穿插在授課過程中[8],沒有找到專業課知識點和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結合點。如果不能把課程思政按教學計劃進行有效的組織,任課教師一般會根據自己的上課內容隨意穿插一些思政內容,或者在上課時隨意發揮一些思政內容。這樣的課程思政方式缺乏計劃性和系統性,沒有有效將課程的相關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相結合,導致這些思政內容聽起來比較枯燥、無趣,無法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也無法把專業知識與科學技術發展和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相聯系,教學效果往往不好。因此,需要任課教師通過相關的學習培訓、對話交流、學習研討、教學思考等模式,培養價值育人的理念,最終將價值觀教育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融入日常教學中,凸顯專業教學的價值引領作用。這需要任課教師進行精準的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建立聯系,進行有計劃、有系統的思政教學。
為了實現課程思政,做到教書育人,關鍵是改變任課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的歷史使命,只有他們認識到課程思政對教書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才能為課程思政工作良好開展提供保障。“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的各個章節均是圍繞制造展開,與“中國制造2025”“新工科”建設內容緊密契合,跟國家的科技發展緊密結合,因此課程的內容與思政理念教學關聯性很強。如課程中包含的加工方法、加工原理、加工設備、夾具設計、工藝設計和質量控制等,只要用心規劃,以上內容都是非常好的思政資源。只不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沒有重視思政教育,沒有有計劃地實施思政教育。因此,需要組織相關教師進行培訓,強調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系統性的課程思政教育計劃,將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教育的關系協調好,內容的比例協調好,最終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
在任課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時,需要將思政教育內容通過一定的方式與日常教學完美融合。因此,教師需要深入考慮課程的教學特點,同時制定合適的思政內容與方式。教師需要結合該課程的教學特點制定思政教育的內容與方式,充分研究課程內容中相關的思政元素,并且考慮以何種形式表達出來,充分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中。最終目的是通過課程思政元素引入,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根據這樣的目標,團隊教師需要在制訂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時通過研究探討相關的思政元素和資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等貫穿到課程教學中,使課程教學既有鮮明課程思政元素,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如表1所示為“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教學計劃章節中的思政元素。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需要把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把課堂與課外相結合。“機械制造技術”是一門專業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習的方法就是需要踐行實踐—理論—實踐的過程。在安排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生產實習環節,組織學生到制造業相關的企業參觀,進行現場學習,還要在企業進行實習實訓。如上海理工大學與上海機床廠、上海工具廠、上海柴油機廠等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學生到加工、裝配現場去聽課、學習,受益匪淺,對課堂教學內容也有了更深刻的領悟。比如,柴油發動機上有很多螺紋連接,為了保證發動機的性能,這些看起來非常普通的螺紋連接需要用到測力扳手,對螺紋預緊力有精確的要求,能使學生對裝配的精準性與工匠精神有深刻的理解。意識到機械制造業領域工作的嚴謹性和超高的技術含量,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的信心與使命感。學生思政教育必須與企業的合作結合起來,通過組織學生分期分批進入企業見習和實習實訓,不僅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了應用型人才,也培養了學生的工匠精神,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礎。
筆者對“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進行了深刻的思考,通過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計劃、校企合作等,將思想政治理論、綜合素養、專業知識相結合,使學生深刻意識到自己在國家機械制造業領域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深刻理解新時代的工匠精神。通過將思想政治理論、綜合素養、專業知識三者相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政治意識、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在“機械制造技術”的課程教學當中,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思政要素,需要任課教師不斷地進行探索,以達到更好的課程思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