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華,曾碩,唐磊
(瑞昌市中醫醫院骨科,江西 九江 332200)
脛骨平臺骨折多由高能量外力所致,涉及關節面較廣,其中復雜脛骨平臺骨折(Schatzker分型:Ⅳ、Ⅴ、Ⅵ型)患者關節破壞嚴重,復位難度較大。目前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治療以精確解剖復位為主,并實施可靠內固定,以加快骨折愈合,促使膝關節功能恢復[1]。普通鋼板內固定為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重要方法,骨面、鋼板貼合良好,但對骨折局部血運破壞較大[2]。鎖定加壓鋼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作為全新內固定系統,與普通鋼板比較,能夠對骨膜血運發揮保護作用,無需與骨面接觸[3-4]。本研究旨在探討LCP內固定對復雜脛骨平臺骨折骨折愈合及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治療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6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45.13±5.27)歲;Schatzker分型:Ⅳ、Ⅴ、Ⅵ型分別為7例、9例、14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2~73歲,平均年齡(45.19±5.32)歲;Schatzker分型:Ⅳ、Ⅴ、Ⅵ型分別為6例、8例、16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或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入選者經X線片檢查證實;②均為高處墜落、交通事故及重物壓砸所致的新鮮骨折;③可耐受LCP、解剖鋼板置入內固定治療;④精神狀態良好。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②病理性骨折;③傷前膝關節畸形或功能異常;④肝、腎功能不全。
1.3 方法 術前采用X線等影像學檢查,觀察骨折情況,確定是否需要實施跟骨牽引、復位骨折,待軟組織腫脹消退后實施手術治療。入選者取平臥位,連續硬膜外麻醉滿意后,清除關節內淤血塊,于直視下對塌陷脛骨平臺撬撥復位。骨質缺損者,通過自體骨或人工植骨處理。對照組行普通解剖鋼板置入內固定術,采用拉力螺釘對關節面進行加壓固定,于C臂機下觀察后,確定并選取適宜鋼板,于鋼板最遠端孔處暴露骨質,向潛行隧道(骨膜外、肌肉下中間)插入普通鋼板,采用支撐鋼板,外側L型或內側T型。觀察組行LCP內固定術,LCP于脛骨外側面經皮部肌肉插入,通過專用器械將LCP插入,螺釘固定,可通過35 mm有限接觸動力加壓鋼板或鎖定鋼板輔助固定內側踝嚴重粉碎性骨折患者,修復半月板,若無法修復則實施切除,隨后完成韌帶修復、冠狀韌帶縫合處理。入選者術后均實施抗生素治療,術后第2天進行股四頭肌收縮練習,隨后依據患者康復情況實施負重及步態訓練。
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②膝關節功能[5]:術后隨訪12個月,依據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評分法評估,分為優、良、中、差4個維度,分別對應HSS評分85~100分、70~84分、60~69分、<60分,優良率=(優+良)/本組總例數×100%。③并發癥:術后隨訪12個月,統計骨折延遲愈合、螺釘松動、局部皮膚壞死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x±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x±s)
2.2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 觀察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knee joint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n(%)]
2.3 兩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治療難度較大,常伴有軟組織、神經及血管損傷,致殘率較高[6]。手術是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優選方法,能夠提供穩定的內固定,緩解患者疼痛感,促使關節面解剖復位,利于患者盡早進行關節功能鍛煉,減少相關并發癥[7]。
普通解剖鋼板置入內固定術中依據脛骨近端解剖特點完成內固定方案設計,利于縮短手術時間,促使骨面、鋼板良好貼合,但其主要通過骨面及鋼板間的摩擦實現穩定性,影響骨折局部血運,不利于骨折愈合[8-9]。朱引等[10]研究表明,LCP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復位效果顯著且固定牢靠,是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治療中有效固定方式。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較短,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較高,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提示與普通解剖鋼板置入內固定術比較,LCP內固定術并不會增加手術操作難度,且LCP內固定術能夠加快患者骨折愈合,提升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且術后并發癥少,能為患者快速康復創造條件。分析原因可能為LCP內固定術能夠發揮加壓及固定雙重功能,其框架結構由具有固定作用的鋼板扣鎖及軸向穩定性螺絲釘組成,有利于增強固定效果,增加鋼板、螺釘成角穩定性,降低應力作用下復位丟失[11-12]。LCP內固定術中骨膜與LCP間存在一定距離,骨、鋼板間摩擦力減少,進而能夠緩解對骨膜的壓迫,減輕對骨折區域血液供應及骨膜的影響,有利于早期進行關節功能鍛煉,加快骨折愈合,降低相關并發癥。
綜上所述,LCP內固定是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安全有效術式,能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改善膝關節功能,術后并發癥少,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