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鋼
(鞍山市第三醫院骨科,遼寧 鞍山 114031)
踝關節骨折作為骨科臨床一類常見疾病,主要是指因為遭受直接或間接暴力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骨折,踝關節骨折常合并脫位,若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患者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行走[1]。目前臨床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常用手術治療,但是稍有不慎便易給機體帶來醫源性創傷,且醫療費用較高,因此,結合患者的病情采用中醫保守治療,從而緩解患者疼痛非常重要[2]。近年來,本院采用中藥熏洗聯合手法復位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踝關節骨折脫位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就診順序編號,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39例。甲組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齡(40.36±1.36)歲;骨折類型:閉合性骨折29例,開放性骨折10例;乙組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齡(40.25±1.31)歲;骨折類型:閉合性骨折26例,開放性骨折13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CT診斷,確診為踝關節骨折脫位;均符合中藥熏洗、手法復位治療適應證;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肝腎重要臟器伴有損傷,曾接受過其他方式治療、治療途中因各種原因退出的病例。
1.2 方法 甲組患者應用手法復位進行治療:患者取平臥位,然后指導患者將膝蓋彎曲90°,醫師則站在患者患肢的外側實施操作,針對患者不同骨折類型實施手法復位。①旋后內收型。由醫師一手固定患者的骨折端,另一只手緊緊握住遠骨折端,再沿著反方向進行回旋復位,復位完畢后用小夾板外翻固定。②旋前外旋型。將患者足外翻,通過跖屈位開展牽引,先握住患者的患足朝前牽引并內旋,操作完成后再用小夾板內翻背伸位予以固定。③旋后外旋型。牽引體位選擇跖位,將患者足部往前方牽引,對患者脛骨后唇與距骨后向移位進行矯正,再由醫師將患者的外踝沿著前方推動并將患足內旋,然后外踝向里推擠,完成上述操作后向里面推擠,最后再將患者的患足置于中立內旋位置,并使用小夾板將其固定。④垂直壓縮型。治療應用牽引小夾板外固定法,針對外翻的骨折患者需要先實施外翻牽引,針對內翻的骨折患者則需要先實施內翻前牽引。所有患者在經手法復位后,還需要立即開展X片檢查,如果患者的踝穴位不正確,可再進行一次閉合復位;若患者腫脹消退后,骨折再次出現移位,便需要再實施一次閉合復位,復位的手法需要根據X線片檢查結果和受傷力學分析結果。在手法復位治療3~4周后,將踝關節固定托板解除,指導患者開展踝關節的功能訓練[3]。
乙組患者在甲組患者基礎上聯合中藥熏洗治療,治療時間為骨折穩定后。藥方組成:川牛膝、海桐皮、蘇木、桂枝、伸筋草各20 g,將其加入2 000~3 000 mL清水,待煮沸10 min后去掉藥渣,將患者患肢踝部置于木架上,并覆蓋上毛巾,用熱氣對患肢熏蒸30 min,當藥水溫度不燙手時再沖洗患肢踝部直到藥水變涼。將藥液擦干,每天熏洗2次,以連續10 d為1個療程。需要注意的是:在熏洗過程中,必須對患者的踝關節進行屈伸與內翻活動,第1次中藥熏洗結束后需要保留藥液,待第2次熏蒸時將上一次的藥液倒入藥渣一起煮沸,然后再將其倒入盆內開展熏蒸[4]。經過中藥熏蒸后,患者可以明顯感覺踝關節舒適且輕松,但是通常數小時后關節又恢復至僵硬狀態,需告知患者這是正常情況,并指導其參與功能鍛煉。通常功能鍛煉是在手法復位固定后便開始足趾的活動,當患者踝關節腫脹緩解后可以指導其進行5~10°的跖屈活動,4~8周后患者可以在雙拐的輔助下下床進行不負重行走,6~8周后經X線片檢查提示患者骨折線模糊時,便可以將固定解除,并指導患者進行跖屈背伸功能鍛煉[5]。
1.3 觀察指標 ①1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優良率。踝關節功能評分參照Mazur標準進行評定,優:經治療,患者踝關節腫脹消失,能夠正常活動;良:經治療,患者踝關節伴有輕微的腫脹,活動度為正常的75%;可:經治療,患者踝關節活動時依然伴有疼痛感,活動度為正常的50%;差:經治療,患者踝關節依然腫脹,活動時依然伴有明顯疼痛,跛行[6]。優良率=優率+良率。②比較兩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 治療后,乙組患者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2.31%,高于甲組的76.9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s of ankle joint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患者疼痛緩解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甲組患者平均疼痛緩解時間為(5.46±1.36)d,住院時間為(7.52±2.35)d;乙組患者平均疼痛緩解時間為(3.54±1.16)d,住院時間為(5.64±2.18)d;乙組患者疼痛緩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甲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踝關節骨折脫位作為臨床骨科常見疾病之一,治療難度較大,且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傳統臨床上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主要采用踝關節融合術,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但是術后患者需要較長時間恢復,手術費用較高。因此,如何采取保守方式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已成為當前臨床研究的重點。近年來,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其逐漸被廣泛的應用于臨床。中醫指出,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不僅要恢復患者踝關節的完整性及骨連續性,更重要的是恢復患者關節功能。臨床中針對大部分的I°和II°踝關節骨折脫位推薦采用手法復位,但是針對個別手法復位后依然不能保持穩定的脫位,不建議反復多次的復位或者調整外固定,因為會引起踝關節損傷加重和腫脹,不利于預后[7-8]。
本研究結果顯示,乙組患者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2.31%,高于甲組的76.92%,乙組疼痛緩解時間為(3.54±1.16)d、住院時間為(5.64±2.18)d,短于甲組的(5.46±1.36)d,(7.52±2.35)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法復位應用于踝關節骨折治療,主要具有以下優勢:①能夠實現踝關節周邊組織的放松,緩解充血癥狀,迅速促進水腫消失;②手法復位能有效避免手術切口復位引起患者的疼痛和術后感染;③手法復位即便閉合復位失敗,還可以應用切開復位治療[9]。中藥熏洗作為一類傳統中醫治療手段,主要是使藥物經患者腧穴和孔竅直達病灶,發揮藥效,充分滿足患者肢體氣血津液的需求,緩解患者筋攣肌縮的情況[10]。中藥熏洗的藥方主要由川牛膝、海桐皮、蘇木、桂枝、伸筋草組成,其中川牛膝和蘇木具有活血化瘀和行氣止痛的功效;桂枝主要具有溫經散寒和通絡止痛的功效;伸筋草和海桐皮具有祛風除濕和舒筋活絡的功效[11]。上述諸藥材合用,共同發揮行氣止痛、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等功效,將上述中藥通過熏洗方式,能夠改善患者微循環,抵抗血栓的形成,促進局部炎癥吸收。在手法復位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藥熏洗,二者發揮協同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療效[12]。
綜上所述,在手法復位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藥熏洗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患者療效顯著,能緩解患者疼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