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鋒
(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科,遼寧 大連 116033)
胃腸道間質瘤是消化道中常見的一種間葉源性腫瘤,其臨床癥狀不典型、缺乏特異性,因此,需經胃鏡檢查才可發現[1]。胃固有肌層間質瘤占胃腸道間質瘤的85%~90%,該病雖不是癌癥,但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質量[2]。目前多采用手術方法治療胃腸道間質瘤,傳統切除手術雖能緩解患者的癥狀,但極易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創傷,且患者需承擔高額的手術費用[3]。內鏡下全層切除術利用超聲內鏡檢查患者的腸胃,使用消化內鏡進行手術治療,可極大程度降低對患者機體的侵襲。本研究旨在探究內鏡下全層切除術治療胃固有肌層間質瘤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胃固有肌層間質瘤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單發,無轉移現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20~60歲,平均(47.89±7.56)歲;位于胃底患者23例,位于胃體19例,位于胃竇3例。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20~60歲,平均(45.19±8.42)歲;位于胃底患者24例,位于胃體18例,位于胃竇3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胃固有肌層間質瘤臨床診斷標準;病變主要感染部位直徑≤30 mm;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無手術相關禁忌證。排除標準:重大心、肝功能障礙患者[4]。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治療方法,實施胃大部或腫瘤切除術,全麻后,取上腹正中切口,確定腫瘤位置,切開漿膜,全層間斷縫合,漿肌層包埋。對腹腔內凸出的腫瘤進行定位,并套扎腫瘤或縫扎提起腫瘤周圍,采用切割吻合器切除瘤體及周邊組織。對靠近幽門的腫瘤,實施胃大部切除術及畢一式手術。手術中行常規腹腔引流管放置。
觀察組采用內鏡下全層切除術。①器械準備:電子胃鏡(上海成運內窺鏡設備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63221575,規格/型號:GVE-2600)、超聲內鏡(奧林巴斯醫療株式會社,國械注進20143235991,規格/型號:EU-ME2)、注射針[奧林巴斯醫療株式會社,國食藥監械(進)字2005第3152706號,規格/型號:NM-200V-0423]、熱止血鉗[賓得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國食藥監械(進)字2013第3255498號,規格/型號:H-S2518]、高頻電刀[奧林巴斯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國食藥監械(進)字2014第3253803號,規格/型號:ESG-100]、IT刀[奧林巴斯醫療株式會社,國食藥監械(進)字2014第3251201號,規格/型號:KD-611L]、HOOK刀[奧林巴斯醫療株式會社,國食藥監械(進)字2014第3250214號,規格/型號:KD-620LR]、氬氣刀(愛爾博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滬長食藥監械經營許20190012號,規格/型號:APC2)、透明帽[奧林巴斯醫療株式會社,國食藥監械(進)字2014第3250214號,規格/型號:D-201-11304]。②手術流程:A.行全身麻醉操作,將透明帽置于胃鏡探頭前端;B.使用氬氣刀標記凸起的病變部位及周圍,標記距離為5 mm,間距為2~3 mm;C.采用靛胭脂5 mL+腎上腺素1 mL+0.9%氯化鈉溶液配制注射混合液,在標記點處外側進行多點注射,使病變部位抬起;D.根據標記點逐步切開病變部位的邊緣黏膜,切開工具可采用HOOK刀或IT刀;E.使用HOOK刀或IT刀將黏膜下層切開,使瘤體暴露,并分離瘤體周圍的固有肌層,分離至漿膜層即可。若分離時,患者出現出血現象,可使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反復沖洗;若血管裸露或出血點暴露,可用熱止血鉗進行止血;F.切除瘤體周圍的漿膜,完整切除病變部位,穿孔,使用圈套器切除瘤體。對于因穿孔而引起的氣腹現象,可在手術進行時采用注射器行腹腔穿刺排氣;G.采用鈦夾或聯合尼龍圈套夾閉創面;H.常規留置胃管;I.病理送檢。③術后處理:保證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并禁食3 d以上;給予患者止血、抗感染、護胃、抑酸、糾正電解質平衡等;術后第2天檢查患者血液相關指標,若患者存在腹痛癥狀,則進行腹部X線檢查,查看是否存在消化道穿孔現象;若患者存在嘔血、黑便,則立即進行鏡下處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手術相關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88%,低于對照組的33.33%(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x±s)
胃腸道間質瘤是消化道中常見的一種間葉源性腫瘤,由皮樣細胞、梭形細胞組成[5]。相關研究[6]表明,胃腸道間質瘤主要病變部位在固有肌層或黏膜肌層,具有惡性潛能、多項分化特點,若對該病不及時進行診斷、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體健康。因早期的胃腸道間質瘤無明顯癥狀,所有普通內鏡的常規活檢查較難發現,僅有少部分患者表現出消化道出血現象,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醫療設備的提升,胃鏡普查、超聲內鏡等技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使用,明顯提高胃腸道間質瘤的早期病變檢測結果[7-8]。傳統的外科手術及定期隨訪,極易對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壓力,且對惡變的發展無法進行有效的阻斷。同時,傳統外科手術雖能完整切除胃間質瘤,手術中也能確定有無轉移跡象,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手術對主治醫師的操作要求較高,且術后創面較大、并發癥多、恢復緩慢等[9]。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內鏡下全層切除術在針對固有肌層間質瘤治療方面的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與傳統外科手術比較,其更具有安全性高、創傷小、患者接受度高、病變部位完整切除的優勢[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88%,低于對照組的33.33%(P<0.05)。說明內鏡下全層切除術能有效的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分析原因為,內鏡下全層切除術切除瘤體及周圍組織,采取圈套器切除瘤體,并對穿孔引起的氣腹采用注射器行腹腔穿刺排氣,不僅能減少胃內氣體的積攢,還可降低穿孔、氣栓發生的風險;同時,根據患者情況采用鈦夾或聯合尼龍圈套夾閉創面,使患者創面縫合完整,能一定程度降低遲發性出血、腹膜炎體征等并發癥發生風險。內鏡下全層切除術遇到胃間質瘤的直徑較大時,在行切除操作時極易出現主動穿孔,因而需對創面進行持續性全層縫合。而采用鈦夾對創面進行合理的縫合,則可降低手術對患者機體的損傷程度。分離瘤體周圍的固有肌層時,使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反復沖洗,血管裸露或出血點暴露時,用熱止血鉗進行止血,術后并給予患者止血、抗感染、護胃、抑酸、糾正電解質平衡等處理,不僅能減少患者的出血量,同時降低傷口感染風險。術后,讓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并禁食3 d以上,可避免食物對胃的傷害,從而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內鏡下全層切除術能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傳統的外科手術主要依靠醫生的經驗以及影像學資料進行手術,但缺乏一定的客觀性,難以辨別部分血管、管腔,從而導致手術時間過長。而內鏡下全層切除術將透明帽置于超聲胃鏡探頭前端,利用高頻技術進行疾病的診斷,使醫生能利用內鏡探查病變部位。同時,超聲胃鏡探頭還能全方位的對胃腔及周圍臟器進行掃描,可為醫生提供腸胃道內病變部位的源頭、浸潤深度及周圍臟器的圖像信息,利于其手術的快速進行。內鏡下全層切除術通過對穿孔的修補、腹膜炎的嚴格控制,保證手術順利完成,促進患者術后的病情恢復,從而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內鏡下全層切除術治療胃固有肌層間質瘤的療效顯著,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并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