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茅小波,楊丹丹
(南通市海門區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蘇 南通 226100)
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是1983年于臨床中發現,之后,全球范圍內均有相關報道[1-2]。ESBLs是由某些菌株生成的一種酶,此種菌株對頭孢類、青霉素等β-內酰胺類藥物均具有較強耐藥性[3]。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運用,產ESBLs菌株檢出率顯著升高(尤其是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目前已成為引起院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4]。因此,產ESBLs菌株與其耐藥性的監測,對醫院感染控制及抗菌治療的開展均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為了解本院產ESBLs株菌檢出情況及其耐藥性,現對本院門診與住院患者各種臨床標本分離的150株菌株(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展開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門診和住院患者各種臨床樣本(血、痰、尿、腹水、膽汁、膿液等)分離出的肺炎克雷伯菌與大腸埃希菌共150株。
1.2 方法
1.2.1 藥敏實驗 以瓊脂擴散法進行藥敏實驗,參照NCCLS即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制定的相應標準[5],評估結果。
1.2.2 ESBLs菌株試驗 以雙紙片協助試驗,依據常規紙片擴散法進行細菌接種,將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紙片貼在平板中心,然后將氨曲南、頭孢噻肟、頭孢他啶紙片貼在其周圍,若周邊3個藥敏紙片任何一個存在抑菌圈向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紙片靠近且邊緣發生擴大現象,則可判定為產ESBLs可疑菌株。
1.2.3 ESBLs菌株驗證試驗 按照NCCLS推薦紙片擴散確證法進行試驗,應用頭孢噻肟-克拉維酸、頭孢他啶-克拉維酸、頭孢他啶進行檢測。比較兩組內不加入克拉維酸抑菌圈直徑與任意一個藥物添加克拉維酸抑菌圈直徑,當增大差異超過5 mm時,表明此菌株產ESBLs。
1.3 觀察指標 觀察菌株內產ESBLs株檢出數與其對單種抗菌藥物和多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肺炎克雷伯菌與大腸埃希菌內產ESBLs菌株檢出情況150株菌株中,肺炎克雷伯菌有69株,大腸埃希菌有81株,兩者產ESBLs菌株檢出率分別為43.48%、41.98%,見表1。

表1 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產ESBLs菌株檢出情況Table 1 Detection of ESBLs-producing strain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Escherichia coli
2.2 產ESBLs菌株對單種抗生素的耐藥性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產ESBLs菌株對SXT、AMK、GEN、CIP、ATM、CSL、FEP、CAZ、CTX、AMC、TIP、PIP的耐藥性均明顯高于不產ESBLs菌株(P<0.05)。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產ESBLs菌株對IPM、AMP的耐藥性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產ESBLs菌株對單種抗生素的耐藥性[n(%)]Table 2 Resistance of ESBLs-producing strains to single antibiotics[n(%)]
2.3 產ESBLs菌株對多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產ESBLs菌株對IPM聯合SXT、AMK、CIP的耐藥性均較低。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產ESBLs菌株對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聯合酶抑制劑方案的耐藥性,見表3。

表3 產ESBLs菌株對多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分析[n(%)]Table 3 Analysis of the resistance of ESBLs-producing strains to a variety of antibacterial drugs[n(%)]
隨著新型超廣譜β-內酰胺類藥物的出現及廣泛運用、推廣,對微生態環境內各種細菌造成較大選擇壓力,迫使細菌出現新的耐藥機制,以便能良好地適應其生存環境,其中具備重要意義的機制之一為革蘭氏陰性桿菌產ESBLs,從而對氨曲南、第3代頭孢菌素等新型β-內酰胺類藥物產生耐藥。另外,由整合子或轉座子、質粒引導的ESBLs編碼基因可于不同屬種細菌遺傳物質間聚集重排或轉移,導致多重耐藥性發生風險顯著升高。ESBLs是一些革蘭陰性桿菌的部分菌株形成的一種酶,這些菌株對β-內酰胺類藥物(如頭孢類、青霉素類)均具有耐藥性[6]。細菌生成ESBLs后可滅活窄譜、廣譜抗革蘭陰性桿菌青霉素、單環β-內酰胺類、頭孢菌素等抗菌藥物。ESBLs多來源于腸桿菌科細菌,于腸桿菌科細菌內產ESBLs較多的為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7-8]。因此,臨床應加強對產ESBLs菌株與其耐藥性的監測,以便于后期合理應用抗菌藥物,降低細菌耐藥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150株菌株中共檢出64株產ESBLs菌株,占42.67%,其中在肺炎克雷伯菌株內檢出30株,在大腸埃希菌內檢出34株。除亞胺培南、氨芐西林外,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產ESBLs菌株的耐藥性顯著均高于不產ESBLs菌株,提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產ESBLs菌株,可增加菌株的耐藥性。因此,臨床應加強對以上菌株產ESBLs的監測。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產ESBLs菌株對亞胺培南耐藥性均較低,分別為3.33%、5.88%。肺炎克雷伯菌產ESBLs除對亞胺培南、頭孢哌酮-他唑巴坦耐藥性較低外,對其他抗菌藥物耐藥性均高于70.00%,且本研究結果顯示,產ESBLs對亞胺培南與其他抗菌藥物的耐藥性也較低,分別為0.00%~3.33%、0.00%~2.94%。但產ESBLs除對亞胺培南、頭孢哌酮-舒巴坦外,對復方新諾明等幾種藥物均具有多重耐藥性。另外,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聯合酶抑制劑治療方案與不加入酶抑制劑多重耐藥性相比有所下降,但酶抑制劑的應用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也說明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產ESBLs菌可能還存在其他耐藥機制。另外,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產ESBLs對頭孢哌-酮舒巴坦聯合酶抑制劑的耐藥性低于哌拉西林聯合酶抑制劑。因此,臨床可優先考慮頭孢菌素類聯合酶抑制劑抗菌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產ESBLs菌株的分離率與耐藥性均較高,是目前臨床上需重點解決的問題。為避免產ESBLs造成的院內感染及控制ESBLs生成株其產酶基因擴散,臨床應加強對廣譜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的合理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