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俐穎,關瑩,彭坤
(撫順市第二醫(yī)院心內科,遼寧 撫順 113000)
他汀類藥物是目前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藥物,近 年來,臨床研究普遍認為,PCI術前強化他汀類藥物對于改善術后心功能及預后有積極的作用[1-2]。以福辛普利為代表的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抑制劑在臨床治療指南中與他汀類藥物同為STEMI的推薦治療藥物,研究表明,該藥物的應用有助于降低PCI術后STEMI患者的死亡率[3-4]。然而盡管兩種藥物在STEMI中的作用顯而易見,但卻少有研究探討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在預防STEMI患者PCI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中的影響。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單用他汀類藥物和聯(lián)合福辛普利患者的臨床資料和術后2個月的隨訪結果,旨在為優(yōu)化STEMI患者PCI術后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治療的10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術后2個月隨訪結果。采用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作為A組(n=48),采用他汀類藥物聯(lián)合福辛普利治療的患者作為B組(n=58),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制定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5]中的診斷標準;②年齡45~70歲;③具備急診PCI手術指征;④經(jīng)心血管造影明確遠端灌注動脈狹窄;⑤發(fā)病時間<12 h;⑥患者或家屬自愿接受相關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感染性疾病、血栓、主動脈夾層或其他血液病者;②PCI術后TIMI血流分級≤Ⅱ級,遠端冠狀動脈狹窄程度≥30%者;③合并有肝腎功能不全、動脈瘤或血管畸形者;④近半年有心血管手術史者。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方法 A組患者均于PCI術前行冠狀動脈造影,明確病變程度和部位,并于術前3 d口服阿司匹林,每天300 mg,氯吡格雷,每天300 mg,阿托伐他汀,每天40 mg。B組在A組治療基礎上,于PCI術后符合血管再通標準,且血壓穩(wěn)定后給予福辛普利,每天10 mg,連續(xù)治療2個月。
術后兩組患者均給常規(guī)二級預防方案,包括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β受體阻滯劑預防心律失常,他汀類藥物調節(jié)血脂,并實施相應的護理方案,包括飲食和運動指導等,均持續(xù)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患者分別于入院時和術后7 d采用心臟超聲檢測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和左室舒張末容積(LVEDD),同日抽取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鈣蛋白I(cTnl)等心肌標志物水平。采用門診隨訪的方式收集患者術后2個月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PCI手術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入院時和術后7 d,兩組患者LVEF、LVEDD、CK-MB、cTnl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PCI手術后心功能指標比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PCI(x±s)
2.2 兩組術后2個月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較 術后2個月,A組發(fā)生心血管不良事件9例,B組發(fā)生心血管不良事件3例,B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A組(χ2=4.823,P=0.028),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2個月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2 months[n(%)]
PCI術是通過將導管內置于因病變導致狹窄的冠狀動脈血管,使血管得到有效擴張,從而實現(xiàn)改善血流的目的。對于STEMI患者而言,PCI是緊急救治的有效手段,然而PCI改善STEMI患者因心肌缺血導致的臨床癥狀,但在術后也有較高風險發(fā)生血管再次狹窄、心肌重構、血栓形成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其發(fā)生機制與其機體本身存在的冠脈粥樣硬化病變,以及術后斑塊破裂等因素有關[6-7]。因此,在PCI術前需預防性給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術后需持續(xù)治療作為二級預防措施。現(xiàn)有臨床報道大多將PCI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預防措施集中于他汀類藥物類型、給藥事件或藥物劑量方面[8-9],少有學者針對他汀類藥物和腎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聯(lián)合應用效果進行分析,這也成為本研究的立足點。本研究結果顯示,單獨應用阿托伐他汀和聯(lián)合福辛普利治療的患者在術后心肌細胞標志物水平的改變上均較術前明顯改善,而不同藥物方案下患者術后7 d的變化并無顯著差異,表明是否聯(lián)合福辛普利對PCI術后短期的心肌功能改善均無提高作用。而在術后2個月隨訪結果顯示,聯(lián)合福辛普利可顯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風險。分析其原因,阿托伐他汀是具有調節(jié)血脂作用的心血管事件預防藥物,目前臨床研究已普遍證實其在降低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中的有效性。但近年來,臨床研究通過對PCI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機制進行研究后認為,血脂并不是影響該類事件發(fā)生的唯一因素,心室重構也是導致復發(fā)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10-11]。福辛普利作為常用的第二代腎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有效的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阻斷血管緊張素在醛固酮分泌中的作用,降低血管阻力,從而抑制心室重構的發(fā)生和發(fā)展[12]。國外有學者研究也證實,聯(lián)合腎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相比單純應用他汀類藥物或單純應用腎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患者PCI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明顯降低[13]。由此提示,他汀類藥物和腎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在預防PCI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具有協(xié)同作用。研究[14]顯示,阿托伐他汀可通過降低炎癥因子水平發(fā)揮抗炎作用,對血管內皮細胞的修復有積極的作用。而腎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也同樣通過抑制粥樣斑塊中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生成,延緩其病變進展,進而阻斷炎癥反應[15]。這也是聯(lián)合用藥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得以進一步降低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除阿托伐他汀外,腎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也應作為常規(guī)治療藥物應用于PCI術后,有助于降低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