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遼寧省本溪市第六人民醫院放射科,遼寧 本溪 117022)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為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由于該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故臨床尚未完全明確其具體發病原因,一般認為可能與外力擊傷、酒精中毒、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等因素相關[1]。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主要臨床癥狀為疼痛、髖關節活動受限等,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跛腳、殘疾等,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研究指出,由于髖關節結核主要影像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面模糊、破壞、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膿腫等,與本研究疾病臨床表現相似,故臨床在診斷股骨頭壞死時易誤診為髖關節結核,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影響疾病預后情況[2]。磁共振成像(MIR)為目前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其在鑒別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方面具有一定臨床價值?;诖?,本研究旨在分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不同時期的MRI影像特征及與髖關節結核的鑒別診斷價值,以其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80例(共80髖)的臨床資料,另收集同期本院收治75例髖關節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組男46例,女34例;年齡28~61歲,平均年齡(50.13±3.15)歲;病程2~13個月,平均病程(7.86±1.85)個月。髖關節結核組男39例,女36例;年齡29~60歲,平均年齡(50.25±3.09)歲;病程3~14個月,平均病程(7.94±1.79)個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均經臨床癥狀、體征、病史、X線片、骨活檢等臨床綜合檢查確診;髖關節結核患者均經病史、臨床表現、X線片等臨床綜合檢查確診;②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者;③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過敏體質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⑤合并肝、腎等器官功能衰竭者。
1.3 方法 ①CT檢查方法:使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16排螺旋CT機進行掃描,患者呈平臥位,進行橫斷面掃描,掃描參數:電流200~350 mA,電壓120~130 kV,層間距與層厚均為5 mm,矩陣520×520。②MRI檢查方法:患者呈平臥位,使用開普1.5 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使用體線圈,頭部先進,設置層厚5 mm,層間距1 mm,對患側的橫斷面與冠狀位進行加權成像或抑制成像掃描。
1.4 分期標準[3]0期:檢查無異常;Ⅰ期:MRI檢查表現為線狀不均勻信號或斑片狀異常信號,股骨頭形態正常,CT檢查骨小梁部位呈稀疏狀;Ⅱ期:MRI檢查在T1WI序列為條帶狀低信號,T2WI呈中等或高信號,CT檢查發現關節面與骨形態均無異常,骨小梁表現為星芒狀;Ⅲ期:MRI檢查T1WI中股骨頭表現為不規則低信號,骨皮質斷裂,T2WI呈高信號,CT檢查股骨頭塌陷,骨形態異常;Ⅳ期:MRI檢查T1WI與Ⅲ期相似,T2WI表現為高信號,CT檢查關節腔狹窄,股骨頭明顯變形。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Kappa一致性檢驗,Kappa≥0.74提示一致性好,0.4~<0.74一致性一般,<0.4一致性差,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MRI影像特征 80例患者經MRI檢查后,3個股骨頭表現正常,21個股骨頭上緣呈斑片狀異常信號影,29個骨髓腔內部表現出異常的線性信號影,與低信號相比,主要呈現在T1WI,與高信號比較,主要呈現在T2WI;22個可見長T1與長T2信號,5個髖關節內存在髖積液。
2.2 CT與MRI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與髖關節結核的鑒別診斷價值MRI檢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符合率為93.75%,明顯高于CT檢查的8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經Kappa一致性檢驗顯示,MRI與臨床綜合檢查一致性較好,Kappa值為0.897,CT與臨床綜合檢查一致性一般,Kappa值為0.717,見表1。

表1 CT與MRI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與髖關節結核的鑒別診斷價值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value of CT and MRI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tuberculosis of the hip[n(%)]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屬于一種病理性演變,多發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骨組織血液循環異常,導致股骨頭無法得到充足血液供給,引發股骨頭壞死。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具有較高的致殘率,但若在該病早期能得到有效的治療與干預,可有效降低該病的致殘率,且對防止最終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具有積極作用,該手術術后大部分患者需進行多次翻修,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4-5]。
目前,影像學檢查為臨床診斷該病的主要手段,包括X線、CT、MRI等,其中X線的檢查圖像質量較低,且檢查時易受多種因素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使誤診與漏診率升高;與X線檢查比較,CT檢查敏感度較高,可清晰查看病灶形態、大小、位置及細微處變化等,有效彌補了X線圖像質量較低的弊端,且具有操作簡單、費用低、可重復檢查的優點,但其對患者具有一定輻射;而MRI為目前臨床影像學檢查應用較為廣泛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檢查關節積液、組織水腫等病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且該方法具有無輻射、安全等特點,但其檢查費用相對較高[6-8]。本研究結果顯示,80例患者經MRI檢查后,3個股骨頭表現正常,21個股骨頭上緣呈斑片狀異常信號影,29個骨髓腔內部表現出異常的線性信號影,與低信號相比,主要呈現在T1WI,與高信號比較,主要呈現在T2WI;22個可見長T1與長T2信號,5個髖關節內存在髖積液,表明股骨頭缺血性壞患者使用MRI檢查后有助于為臨床提供不同時期的影像學特征,有助于臨床評估患者病情程度[9-10]。此外,本研究結果還發現,MRI檢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符合率為93.75%,明顯高于CT檢查的81.25%,且經Kappa一致性檢驗顯示,MRI診斷與臨床綜合檢查一致性較好,Kappa值為0.897,CT診斷與臨床綜合檢查一致性一般,Kappa值為0.717,MRI診斷與臨床綜合檢查一致性明顯優于CT,提示MRI檢查有助于臨床鑒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與髖關節結核,可有效提高該病診斷準確度,有助于臨床盡早采取治療方案,改善患者疾病預后情況[11]。
綜上所述,MRI檢查對臨床上鑒別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與髖關節結核具有重要價值,可有效提高臨床診斷準確度,降低誤診率,有助于臨床盡早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治療,對改善疾病預后具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