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偉,張春
(遼陽市中心醫院新城醫院內分泌腎內科,遼寧 遼陽 111000)
T2DM作為一類以血糖異常升高為主要表現的代謝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合并癥較多,將β細胞功能呈現進行性減退及胰島素抵抗作為主要的病變特點,同時也存在凝血功能異常的情況[1]。研究[2]證實,T2DM可引起不同系統的病變及組織損傷,且與諸多腦血管疾病、周圍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另外有報道指出,T2DM患者多表現出抗凝及纖溶活性降低、凝血活性亢進等改變,血液多處于高凝狀態,甚至在伴隨部分并發癥進展時,會加重血液高凝狀態[3]。因此,在對T2DM治療時不僅要以降糖為主要目的,還需要重視用藥方案可否發揮改善凝血功能的效果。基于此,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獲得了更多的關注,但關于對其改善凝血功能的效果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T2DM的降糖療效及對凝血功能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初診T2DM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52~68歲,平均(59.43±2.74)歲;病程1~8年,平均(4.23±0.66)年。觀察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50~67歲,平均(59.23±2.80)歲;病程2~7年,平均(4.18±0.58)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診斷標準:參考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4]。納入標準:年齡>18歲;參與本研究前尚未接受其他口服降糖或調脂藥的治療;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嚴重心、腦、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酮癥酸中毒或電解質紊亂者;對本研究用藥不耐受者;既往存在過敏反應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降糖藥治療:使用二甲雙胍和/或二代磺脲類治療[5]。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首先根據患者體質量計算全天胰島素用量(0.4~0.6 U/kg),以全天胰島素用量的50%作為基礎用量,折算為地特胰島素用量(丹麥諾和諾德公司)。在患者入睡前行皮下注射;將另外50%全天胰島素用量的作為負荷量,折算為門冬胰島素用量(丹麥諾和諾德公司),每天分3次使用,于早中晚餐前行皮下注射治療。
兩組治療期間均使用微量血糖儀監測,結合監測結果調整降糖藥物及胰島素用量,血糖控制目標范圍: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血糖≤1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6.5%~7.0%,待血糖達標后仍然維持治療。兩組療程均為2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血糖指標、血糖達標時間、胰腺β細胞功能指數(Homaβ)和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 IR)及凝血功能指標。①采用葡萄糖酶法測量血糖指標[6],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P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②Homaβ=(20×FINS)/(FBG-3.5);Homa IR=FBG×FINS/22.5。③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測量凝血功能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國際標準化比值(INR)。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予以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糖及胰島β細胞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FBG、2 h PPG、Homa IR及HbA1c水平均較低,血糖達標時間較短,Homaβ較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及胰島β細胞功能指標比較(x±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and pancreaticβcell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
2.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PT、APTT、INR均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
近年來,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習慣的多樣化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呈不斷升高的趨勢,其中以T2MD作為常見疾病,分析該病的主要機制與長時間的胰島素抵抗引起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相關[6]。T2DM的發病機制通常與胰島β細胞功能減弱及胰島素抵抗作用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當血糖調節作用異常時,血糖水平也會異常升高,從而進一步的加重胰島β細胞的受損[7]。另外,有報道指出,在長時間的高水平血糖狀態下,不僅會對機體代謝造成較大影響,同時也非常容易對患者的心臟、血管及各種神經組織及功能造成長期慢性的損害,甚至是功能方面的障礙,形成微循環病變[8]。
胰島素作為一種具有良好降糖作用的藥物,與傳統降糖藥物比較,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較小,可通過對脂肪分解產生較強的抑制作用,以更好的降低脂毒性,達到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目的[9]。不過傳統胰島素治療方案仍需進一步的完善。參考國內外對T2MD治療方法的推薦,發現短期胰島素泵強化這一種新型的治療模式具有諸多優勢,不僅能更加快速的幫助控制血糖水平,明顯減輕因高血糖水平對胰島β細胞造成的損傷,同時,還可使胰島β細胞得到充分休息,促進其快速修復,對出現的早期胰島β細胞的功能性損傷發揮有效的扭轉效果。在既往治療過程中發現,其中有部分T2DM患者在接受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后,可快速恢復第一時相內胰島素分泌的水平,在減輕高血糖毒性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同時,明顯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綜合效果十分突出[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糖及胰島β細胞功能指標改善效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FBG、2 h PPG、Homa IR及HbA1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血糖達標時間較短,Homaβ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的應用可快速促進血糖水平降低,同時減少因高血糖產生的毒性傷害,不僅提高了胰島素的敏感性,同時也更好的改善患者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臨床效果顯著,與以往研究報道基本一致[11]。
有臨床資料顯示,T2DM患者體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血狀態,同時伴隨纖維功能指標異常、抗凝血功能降低等表現,分析其發病機制主要與高血糖、機體炎癥狀態改變、胰島素抵抗等病理機制相關[12]。報道指出,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的應用不僅可發揮較強的降糖效果,同時還具有抑制血管形成及擴張血管的作用[13]。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PT、APTT、INR均升高,證實短期胰島素治療具有改善高凝血狀態的優勢。分析其原因為:①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的應用可減少炎性細胞因子對胰島β細胞的損害,同時還可減少對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刺激作用,以此促進增強纖溶活性,并發揮較好的抗凝效果[14];②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直接發揮較強的抗凝作用,患者表現出內皮細胞功能及血凝功能顯著提高;③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的應用可通過降低調節血糖水平,促進改善患者的凝血狀態,還可促進增強凝血因子的活性,促進凝血酶的產生;④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通過對胰島素抵抗產生積極影響,減少凝血酶原激活物,更好的促進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⑤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的應用可對氧化應激產生較強的抑制作用,促進增強抗氧化系統的作用,從而改善其凝血功能[15]。
綜上所述,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初診T2DM療效顯著,可有效控制改善血糖相關指標,同時可調節凝血功能指標。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分析,以獲得更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