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強,楊志平,王統貴
(福建省福清市第三醫院骨科,福建 福清 350301)
不穩定型橈骨遠端骨折為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脆弱性增加,導致骨折風險增加,常伴有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或骨缺損現象,若未能及時治療,將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復位方式為手法整復,但該方式效果不佳,且復發率高,因此,逐漸被臨床淘汰,而選擇一項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尤為重要[1]。基于此,本研究選取100例不穩定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實施手術與保守治療,探討其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不穩定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100例,采取抽簽分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45例,女5例;年齡40~70歲,平均(56.21±1.12)歲;根據AO分型:A型關節外骨折20例,B型部分關節內骨折20例,C型完全關節內骨折10例。對照組男46例,女4例;年齡41~70歲,平均(56.67±1.36)歲;根據AO分型:A型關節外骨折21例,B型部分關節內骨折19例,C型完全關節內骨折1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與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符合骨折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由于個人原因中斷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保守治療。對患者骨折端血腫部位進行麻醉,待疼痛感得到緩解后進行復位操作。該操作需在骨折端的持續牽引下根據逆方向移位進行,待復位成功后,應將駁骨油紗置于患者骨折部位,并對其上前臂采用四夾板進行固定,捆綁繃帶,保持松緊適宜,后將前臂置于中立位進行固定操作,將其屈肘懸吊,呈90°角[3]。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實施手術治療。實施切開復位固定術治療,全身麻醉后,在患者前臂橈側做一縱行切口,切口長度為5 cm,充分顯露橈骨下端,切開深筋膜組織,向尺側牽引橈側腕屈肌腱和指屈肌,并向橈側將血管牽開。將旋前方肌纖維切開后,充分暴露骨折端,于直視下進行整復骨折,采用鎖定解剖鋼板及螺釘進行固定,并對骨折端進行加壓操作,于C型臂透視機下明確復位后,關閉切口[4]。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腕關節功能評分、疼痛評分、臨床治療效果。臨床療效判斷標準:治療后,腕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且患者無疼痛感,為顯效;治療后,腕關節基本恢復正常,外形伴有輕微的畸形,為有效;治療后,上述指標均未達標,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腕關節功能評分、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腕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腕關節功能評分、疼痛評分比較(x±s,分)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橈骨遠端作為骨折高發部位,約占全身骨折的10%,以中老年人為多發人群[6]。目前臨床對于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方式較多,大致分為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兩種,臨床對于上述兩種方式的療效尚不明確。不穩定型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若治療不及時,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故需早期給予有效方式治療[3]。
有研究顯示,手術治療相比保守治療具有諸多優勢[7],如創傷小、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且能夠取得滿意的復位效果,骨折能夠達到解剖復位,促進骨折早期愈合,為術后早期恢復肢體功能提供保障[8]。保守治療中主要以手法復位治療為主,其能夠為骨折端提供良好的支撐作用和生物力學穩定性,促進關節功能早期恢復,但是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導致效果不佳。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相比具有更多優勢,安全性高,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水平[9-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腕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通過手術方式治療不穩定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效果顯著,能顯著提高療效,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