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楊宇
(福州市長樂區精神病醫院超聲科,福建 福州 350208)
缺血性腦卒中是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常見神經內科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群,起病急,發展快,發病率和死亡率高,預后差;動脈粥樣硬化與該病發生和進展密切相關,IMT、斑塊形成、動脈管腔狹窄均是缺血性腦卒中發病危險因素[1]。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無不良刺激、無創傷、可反復檢查、操作簡單等優勢,能觀察頸動脈IMT、血管有無斑塊、管腔是否狹窄[2]。因此,有研究提出可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IMT、斑塊用于缺血性腦卒中篩查和預判中,但其具體價值尚不明確,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和斑塊形成在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42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42例非心腦血管疾病者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51~92歲,平均(65.95±4.15)歲。對照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53~91歲,平均(66.03±2.76)歲。兩組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觀察組納入標準:符合2010年中國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關于該病的診斷標準[3],行CT、MRI檢查確診;臨床體征、病史、局灶神經功能缺損表現等與缺血性腦卒中符合。觀察組排除標準:患者或其法定監護人未簽署知情同意書;心肌梗死、心房纖顫、風濕性心臟病等導致的心源性栓塞引起的腦卒中;顱內腫瘤、顱內血管狹窄;出血性腦卒中。對照組納入標準:CT、MRI確認無腦梗死表現,無明顯全身和神經系統異常,無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對照組排除標準:未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檢查 使用東芝X100超聲診斷系統、5.0~12.0 MHz線陣探頭。患者仰臥,暴露頸部,墊高肩部,頭頸部后仰并偏向檢測對側,常規二維超聲以橫切、縱切角度進行頸總動脈、頸內外動脈和頸動脈球部掃查,測量頸動脈血管內徑、IMT,觀察頸動脈有無斑塊形成,了解斑塊數目、位置、大小,了解頸動脈狹窄程度。調整為彩色多普勒模式,觀察頸動脈血流頻譜,將穩定性好、血流顯影清晰的切面圖保存好并分析。
1.2.2 診斷標準 IMT增厚判斷:≥1.0 mm為增厚。斑塊形成判斷[4]:IMT≥1.5 mm;IMT增厚并凸向管腔直徑≥0.5 mm;與周圍IMT比較,局部IMT增加<50%;滿足上述任一情況視為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5]:頸內狹窄<50%,峰值流速(PSV)<125 cm/s,舒張末期流速<40 m/s,頸內動脈PSV與雙側頸總動脈PSV比值<2.0為狹窄。斑塊性質:低回聲脂質軟斑;中回聲含膠原組織為纖維性扁平斑,強回聲有聲影為鈣化硬斑,回聲強弱不一且混合軟硬兩種為混合斑。
1.3 觀察指標 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雙側頸內動脈、頸動脈球部、頸部總動脈IMT值和IMT增厚、斑塊、管腔狹窄發生率;按照年齡將84例患者分為50~69歲組、70~89歲組、≥90歲組,記錄IMT增厚率、斑塊發生率和管腔狹窄發生率;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斑塊類型占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頸動脈IMT值比較 觀察組雙側頸內動脈、頸動脈球部及頸總動脈IMT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IMT值比較(x±s,mm)
2.2 兩組IMT增厚、斑塊、管腔狹窄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IMT增厚、斑塊、管腔狹窄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IMT增厚、斑塊、管腔狹窄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斑塊類型比較 觀察組42例共有斑塊75枚,脂質軟斑塊、鈣化斑塊、纖維扁平斑塊、混合型斑塊占比分別為42.11%(24枚)、21.05%(12枚)、21.05%(12枚)、47.37%(27枚);對照組42例共有30枚斑塊,脂質軟斑塊、鈣化斑塊、纖維扁平斑塊、混合型斑塊占比分別為20.00%(6枚)、46.67%(14枚)、26.67%(8枚)、6.67%(2枚)。兩組斑塊類型占比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2.18,P=0.000 0)。
2.4 不同年齡組斑塊發生率、IMT增厚率、管腔狹窄發生率比較 ≥90歲組斑塊形成率、IMT增厚率、管腔狹窄發生率均高于50~69歲組、70~89歲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組IMT增厚率、斑塊發生率、管腔狹窄發生率比較[n(%)]
頸動脈是全身最容易累及動脈粥樣硬化的部位之一,此處粥樣斑塊形成被證實是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和血流動力改變對顱內動脈循環形成影響,頸動脈位置表淺,超聲下能清晰觀察其管腔是否狹窄、IMT變化和有無斑塊,并了解斑塊形態、大小、性質,從而準確評估腦動脈病理改變程度[6]。頸部超聲IMT是目前廣泛認可的評估頸動脈硬化程度方法,既往研究指出,IMT每增厚0.15 mm,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上升69.0%,因此,測量IMT是防治缺血性腦卒中以及動態觀察病情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雙側頸內動脈、頸動脈球部和頸部總動脈IMT值均高于對照組,其IMT增厚率、斑塊發生率、管腔狹窄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吳積新等[7]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彩色多普勒超聲下缺血性腦卒中的特征是頸動脈IMT增厚、斑塊形成、管腔狹窄,這些指標變化與缺血性腦卒中發生有關。觀察組主要為脂質軟斑和混合型斑塊,這兩種斑塊穩定性較鈣化斑塊和纖維斑塊差,前兩種有較大的脂質核心和較薄的纖維帽,血流沖擊下更容易破裂出血、脫落,形成狹窄、栓子,引發缺血性腦卒中。進一步分析發現不同年齡組中,高年齡組IMT增厚、斑塊、管腔狹窄發生率均高于低年齡組,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石秀英等[8]研究結果一致。考慮是高齡者血管壁彈性和緩沖能力下降,導致頸動脈硬化斑塊更容易形成,最終導致頸動脈狹窄病發病。因此需對該類人群加強彩色多普勒超聲IMT、斑塊及管腔狹窄情況檢查,盡早預防和發現缺血性腦卒中[9-10]。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頸動脈IMT、斑塊及狹窄情況可用于缺血性腦卒中發病風險觀察和疾病篩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