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青
(江西省萍鄉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江西 萍鄉 337000)
腦卒中是一種神經系統多發疾病,患者可伴有一側肢體功能障礙、感覺異常[1]。根據流行病學統計,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中約有75%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患者心理壓力[2]。偏癱易導致患者下肢力量薄弱,而下肢力量的強弱取決于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肌力、平衡能力[3]。在傳統中醫中,針灸可通過刺激患者穴位,改善患者下肢能力[4]。本研究將針灸與本體感覺相結合,探究該聯合方案對于偏癱患者下肢運動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6例偏癱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48~75歲,平均(61.86±3.42)歲;病程2~28 d,平均(15.23±2.45)d。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47~78歲,平均(63.25±2.86)歲;病程1~26 d,平均(14.64±3.36)d。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為初次發病;②病程<3個月;③下肢Brunstrom分級Ⅲ級以上;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骨折等無法完成訓練者;②存在精神疾病或無法用語言文字交流者;③存在急性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被動訓練如轉移、坐站等,同時對患者進行適度按摩,以刺激患者神經組織。恢復期幫助患者進行早期良肢位擺放、床邊訓練、阻力訓練、屈伸訓練、樓梯訓練,并借助平衡杠進行平衡訓練等,如患者訓練效果較好,可采取適當戶外訓練、戶外步行等方式幫助患者舒緩心理壓力。適度加入精細化、協調的肢體運動幫助患者康復,每天訓練40 min,每周5次。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針灸及本體感覺訓練。本體感覺訓練內容如下:訓練前先對患者進行本體感覺評測,本體感覺訓練系統共有10個檔位,1擋靈敏度最高,能對患者進行評定和訓練;10擋靈敏度最低,用來評定和訓練神經損傷嚴重患者的本體感覺和運動控制能力。使用下肢評估訓練康復系統(南京舉世數碼導平儀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72261060)進行本體感覺訓練。將系統阻力調至5擋,關閉靜態鎖;將電子平臺傾斜角度設置為4個方向各5°,患者腳穿薄棉質襪,將患者患側腳放置于平臺上,健側腳放置于與平臺等高的固定臺上。患者雙手握住身前支架,保持平衡,設定50%~60%負重體位。根據患者此前的本體感覺評測結果,按照程序自動設定的訓練方案進行訓練。訓練方式包括直線單足控制、斜線單足控制、圓周單足控制3種,根據患者情況,每種訓練方式時間在2~4 min不等,依次完成所有訓練方式。針灸治療內容如下:在患者手三里、足三里、懸鐘、昆侖、合谷等穴位進行針灸,每次30 min,針灸在常規訓練結本體感覺訓練之后,幫助患者放松肌肉,同時起到刺激患者下肢肌肉的作用,促進患者康復。觀察組常規康復訓練20 min,本體感覺訓練10 min,然后針灸治療30 min。兩組患者均干預6周。
1.3 觀察指標 干預前及干預6周后采用簡式Fugly-Meyer(FMA)運動功能評定測定兩組患者下肢運動能力,分值高表明運動能力強;同時采取Berg平衡量表(BBS)測定兩組患者的平衡功能,分值高表明平衡能力強。3個月后對患者進行隨訪,采用微信等方式進行生活質量調查問卷(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的調查,共4項,每項滿分均為100分,每項評分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運動能力比較 干預6周后,兩組患者FMA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FMA評分比較(x±s,分)
2.2 兩組平衡能力比較 干預6周后,兩組患者BB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BBS評分比較(x±s,分)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x±s,分)
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如加班、熬夜等,導致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數量逐步上升[5]。腦出血、腦梗死等疾病均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且患者需承受心理與身體雙重壓力。偏癱患者由于疾病下肢力量薄弱,導致下肢能力及平衡功能衰退[6]。目前,強化患者下肢能力的主要方法有本體感覺訓練等方式,但受諸多因素影響,部分患者會出現健側代償,無法達到應有的康復效果。而在傳統中醫中,針灸可通過刺激患者穴位,改善患者下肢能力,若將兩者聯合治療,可發揮協同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6周后,兩組患者運動及平衡功能方面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患者改善幅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表明偏癱患者接受針灸治療聯合本體感覺訓練可促使其運動及平衡功能的改善,減輕病情。本體感覺是通過感受器所產生,通常指肌肉、關節等運動器官在不同狀態下所產生的感覺[7]。本體感覺是人體位置平衡的關鍵,如患者平衡功能受損,對于其生活會造成極大困擾。因此,本體感覺訓練是偏癱患者康復的關鍵。此次使用的康復儀能有效反映患者本體感覺情況,幫助醫生直觀了解患者病情,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恢復方案[8]。針灸治療有通經活血的作用,可改善患者身體的氣血運行狀況,尤其是針對患者患側,從而促進患者患側經絡的恢復。取足三里、三陰交、照海等下肢穴位,幫助患者活絡下肢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中認為中風是氣血營衛虛弱同時兼受外邪所致,病機在于“內需邪中”[9]。而針灸可有效改善患者全身的氣血運行,促進患處經絡修復[10]。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針灸治療聯合本體感覺訓練更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讓患者更加積極的面對生活。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聯合本體感覺訓練能有效改善偏癱患者運動及平衡功能,同時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