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
摘 要:新型大學經歷了前期的升格發展后,進入到了從以規模擴張為主的外延式發展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發展階段的轉變。在“課堂革命”的背景下,新型大學回歸到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進而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發展軌道上。教學模式作為連接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環節,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新型大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式,以期能夠更好地推動新型大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關鍵詞:新型大學 教學模式 改革
新型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向大眾化發展階段的產物,經歷了前期的快速發展后,目前已經進入到以規模擴 張的外延式發展向注重質量提升的內涵式發展轉變的階段。“課堂革命”口號的提出凸顯了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也迎合了新型大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要 求。教學模式作為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中介環節,在 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探究新型大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存 在的問題,變革不適宜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以期為提 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和新型大學辦學質量作出貢獻。
一、新型大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行為主義教學理論過于強調教師的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行為主義教學觀將人類學習過程解釋為被動地接受外部刺激的過程,教師做主主體,其任務是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則是被動地理解和吸收教師灌輸的知識。[1]新型大學的教師中有隨學校升格而轉入的教師,更多的是從學術型大學畢業后直接任教的青年教師,轉入的教師已形成的教學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改正,而新入職的教師迫于職稱評定的壓力,加上對應用型人才內涵缺乏認識,也不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這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毫無激情地教,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完全被動地學。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養成,與新型大學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距甚遠。
(二)教學目標低階化,忽視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培養
低階化的教學目標將重點放在知識層面,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教學活動的設計、開展到教學評價始終圍繞學生知識層面的獲得展開。這一點從翻閱新型大學教師的教案就可以發現。具體到教學活動中表現為教師按照設計好的教學計劃,分步驟地系統講授知識,教學強調預設,以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為主要任務。學生跟隨教師的教學安排開展低階層次的思維活動,理解并識記知識點。這樣的教學會導致學生只會熟讀課本,死記硬背,能夠在以知識識記和再現為主的考核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缺少對學生分析、綜合、評價以及創新等高階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往往成為知識型人才而非創新型人才。
(三)教學實現條件傳統落后,與應用型人才培養不符
教學時空受限,師生教學和學習投入不足。新型大學將教學時空限定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投入等同于課堂教學,考核和評價也以課堂教學為主。對于其他教育教學環節以及專業成長內容都被排除在教學投入的范疇內,造成教師只關注教學時間投入而忽視精力和情感投入,導致“教學投入”不足。[2]學生習慣了聽老師講,不愛問也不想問,久而久之養成了“等、靠、要”的習慣,不愿在學習上付出更多的精力。實踐課程體系建設滯后,教學內容陳舊。部分新型大學存在“重學輕術”的課程體系結構,理論課程過多,實踐課程薄弱。教學內容陳舊,缺乏時代性、適用性和地域性。快速更新的知識內容難以擠進固化的教學內容之中,造成“新的東西不會教,教的東西過時了”的窘境“。業+”廣度、深度不夠,學生習得的知識與職業需求存在偏差。[3]教學內容沒有考慮到地域特色和地方的實際需要,千篇一律的教學內容無形中腐蝕了學生的個性。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不理想,尚未實現智慧教學。教學中教師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僅停留在使用PPT 這一最初級的階段,至于充分融合視頻、音頻、動畫等手段的教學在新型大學的教學中更是鳳毛麟角。
(四)教學流程封閉固化,造成學生理論與實踐脫節
傳統教學按照目標—達成—評價的線性操作程序,強調從已知到未知、從理論到實踐的邏輯路線[4],由此便形成了先教后學、先課堂后生活、先知后行的單一線性封閉固化教學流程。這種教學流程不僅使學生易形成固化思維,缺乏創新精神,還與當今時代非線性的知識呈現方式相悖。在這樣的教學流程下,實踐教學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后,一門課程完成理論學習后才能進入實驗室操作,甚至有些學生完成四年所有理論課后才有機會走入一線進行實習實踐,嚴重影響了實踐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發揮。
(五)教學評價導向性偏差,評價缺乏科學性
新型大學終結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不但缺乏全面性和客觀性,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他們會將全部精力聚焦在通過考試,于是校園里經常會出現考前“突擊”熬夜復習的場景,通過考試成為他們最大的目標,他們從未真正關注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這樣的評價使得學生產生了學習為考試服務的錯誤傾向。新型大學一門課常由一個教師任教和考核,在評價時會受到教師主觀因素的影響。雖然一直在提倡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多元主體參與評價,但由于會增加教師額外的工作量,沒有真正落實到實際教學評價中。
二、改革展望
(一)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設計多向主體的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灌輸的,而是由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協作、討論、交流、互相幫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資源主動建構的。新型大學教學模式改革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對知識的自我建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發揮幫助學生系統梳理知識結構,協助學生掌握完整的知識體系。當今流行的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以及對分課堂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教師的講解和答疑,強調教師的作用。因此,新型大學教學模式的改革不僅要重視建構主義理論下學生主體性的作用,也要注意教師主導作用的積極意義,將二者有機融合,創設多向主體的教學模式。
(二)對接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設定教學目標
新型大學的教學目標堅持能力導向,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使學生在系統建構知識的基礎上,逐步具備分析、評價和創新能力,具備“學會學習”的素養,能夠在畢業后迅速適應行業企業的崗位要求,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作為應用型人才,知識技能之外,還要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培養,使其素質價值顯著提升。因此,教學目標要將素質價值融入能力價值的培養過程中,使學習過程同時成為促進學生情感發展的過程,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培養真正意義上全面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三)完成三大轉變,優化教學實現條件
第一,教學時空的轉變。教師要積極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壁壘,將第二課堂打造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場所。打破傳統“秧田式”的空間布局,在教室中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5]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轉變。新型大學的課程設置既要考慮學科發展情況和社會需求,也要考慮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教學的比重。[6]第二,重構實踐課程體系,加大實踐教學占比,突出能力導向的實踐設計和安排。教學內容應迎合時代發展隨之調整和完善。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精選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的適用性。教學內容要緊密結合行業企業的需求,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第三,教學方法和手段轉變。突破傳統的教師單一講授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并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邏輯能力。
(四)強調先學后教、做中學的教學流程
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學生獲取知識和資源的渠道多元化,借助互聯網學生可以獲得他們想要獲得的任何知識,教鼓勵學生多渠道收集資料開展自學活動,隨后完成學習任務,真正實現從接觸知識到掌握知識的深度學習。這樣就形 成了學生先學,教師后教的教學流程。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 儲備,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情形, 為做中學提供了條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學做 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7]強調了在三者是以 “做”為中心的合一,突出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新型大學的教師要堅持教學做合一,探索并開展以問題或項目導向的教 學活動,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使學生能夠將所學到 的知識與實際生產和工作有機結合,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 用,進而實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統一的目的。
(五)教學評價以促進發展為導向的多元主體參與的過程性評價為主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指出改革學校評價,推進高校分類評價,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探索建立應用型本科評價標準,突出培養相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8]。這就要求新型大學結合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全方位革新評價方式,以追求評價的有效性,真正發揮評價指揮棒的作用。從內容上說,結合應用型人才實踐性能力要求,設計切實可行的評價內容,客觀公正進行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內核,重點考查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的橫向評價。從形式上說,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全過程縱向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采取過程累加式的評價形式,突出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考核。從評價的功能上說,豐富評價的內涵,變結果鑒定為促進發展,實現評價的積極性功能。從評價主體上說,變教師一元評價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點評有機結合起來的多元評價,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
參考文獻:
[1]何克抗. 教學結構理論與教學深化改革(下)[J]. 電化教育研究,2007(8).
[2]柳友榮. 教師“教學投入不足”:概念內涵、現實問題與實踐向度[J]. 江蘇高教,2020(11).
[3]余鋼,馮運仿,郭衍超,羅陽. 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課堂革命”實現路徑探討[J]. 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6(6).
[4]劉振天. 高校課堂教學革命:實際、實質與實現[J]. 高等教育研究,2020,41(7).
[5]余文森,宋原,丁革民“. 課堂革命”與“金課”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9(9).
[6]趙文青. 對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戰略的思考——潘懋元先生訪談錄[J]. 高校教育管理,2014,8(1).
[7]方明. 陶行知全集:第1 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8]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 2020-10-13]. http://www.gov.cn/zhengce/師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推薦發布教學資源并布置學習任務,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