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 蘇鵬
摘 要:網絡信息化與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使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創新提上日程,課程創新、教學方法改革是關鍵。依靠大數據,建立學校、教師、學生、媒介之間新的教學生態是思政課發展的必然趨勢。大數據時代不僅給思政課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更給思政課教學提供一種思維和理念。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 思政課 媒介素養
一、大數據時代特點的兩面性
正面積極影響。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認為“:大數據時代將要釋放出的巨大價值使得我們選擇大數據的理念和方法不再是一種權衡,而是通往未來的必然的改變。”[1]大數據是社會科技多樣發展的必然產物,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數據、信息、工具、媒介,如大數據將傳統媒體的傳播式,迎合客戶的需求,發展成融合媒體形式。大數據傳播早已沖破時間、空間阻礙,以迅猛不及掩耳之勢沖擊著人們的眼球。數據傳播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數據整合功能強、傳播方式多樣化等優勢,并且具有預判特點。大數據的這些特點既給普通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帶來機遇,又帶來極大的挑戰, 畢竟普通人的學習速度遠遠不及大數據發展的速度,一個觀念尚未成熟,又受到其他傳播的影響而顛覆。
負面消極影響。大數據時代以信息技術為主導,要看技術掌握在誰的手中。掌握在正義者手中,影響積極,為大眾帶來福利、便利。掌握在邪惡者手中,為大眾帶來風險傷害。在瞬息萬變的信息環境中,非法訪問控制終端、深藏惡意的軟件入侵及惡意程序篡改、滲透等問題帶來的利益與誘惑,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威脅高校意識形態領域,誘惑大學生的意識行為。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域的風險隨著大數據的價值創造而不斷攀升,少數人為了獲取數據中有價值的信息,往往采用語音竊聽、非法拷貝文件、篡改信息等手段傳輸、使用和存儲信息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
一些高校思政課教師缺乏大數據發展意識,改革發展慢。高校作為思政課的重要前沿陣地,為能更好地擔負起大學生思政教育,完成國家賦予的主體性培養任務, 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充分用好、抓實、靈活運用教學課堂這一主渠道,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一些教師對于大數據的發展趨勢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研究、實踐不夠, 缺乏大數據的專業知識和數據發展觀念。
大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較弱。部分大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自控能力低,尤其對思政課自控能力不強。思政課教師的工作對象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手機。部分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玩游戲、看電影、查別的科目的資料、聊天等,導致思政課效果不佳。一些大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認識存在偏差。
大數據時代整體改變思政課程的教學環境影響。高校思政課的授課環境因素有高校、教師、課程、大學生等。在大數據時代未到來之前,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具有一定的權威,教師是學生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大數據的發展改變了幾者之間的生態,預示著思想政治教育私人定制教育發展時代即將到來。大學生通過選擇學校、教師、課堂形成思政教育的新生態,手機App 的發展,云慕課、雨慕課的發展, 加速新的教學生態的形成。
三、大數據時代對大學生思政課學習的媒介素養要求
大學生媒介素養不僅關系到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更關系到大學生的成才,是衡量大學生綜合素養的標尺之一, 是影響其意識形態和三觀的重要因素,更是大學生意識形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體現。
在媒介能力素養方面,部分大學生表現出甄別媒介意識薄弱。大數據的興起,海量信息的一擁而入,使個別大學生茫然不知所措。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響。
媒介作為大數據時代傳播信息的載體和工具,有特定的價值體現,如輿論導向、思維引導、觀念傳播、行為趨使等在交往、生活、游戲、學習中都有體現。對大學生而言獲取處理利用這些信息所采取的媒介,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個人能力的體現。媒介素養的提升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培養媒介甄別能力,客觀冷靜對待網絡與現實的沖突。在思政課學習上,大學生應重視思政課堂教學渠道, 在教師指引下,培養媒介甄別能力,系統學習媒介素養相關課程,閱讀相關書籍,避免成為不良媒介傳播的受害者、助虐者,深入了解媒介傳播背后的實質問題、輿論導向、商業運作等。
大學生缺乏對媒介的甄別能力,缺乏經驗積累,容易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最安全的方式是信任官方媒介,關注主流媒體,校園網絡。主流媒體是黨和國家發布主要信息的平臺機構,是國家輿論引導、文化傳播、思想引領的制高點,校園網絡貼近學生需求、學生心聲,在學習成長和思政課教學中起到拓寬視野、培育人才的作用。
積極參加參與正能量傳播活動。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習近平同志說“: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 青年如果被正能量包圍,那么將來必然成為正能量的傳播者和受益者。高校校園文化豐富多彩,彰顯當代大學生時代特征,尤其網絡文化節在文化傳播、專業展示、對當代社會的發展認識上,內容精彩呈現,主題明確突出。青年學生通過參加網絡校園文化活動,能進一步深化對媒介的理性認識,強化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接班人、建設者。
樹立對思政課學深學精的觀念。盡管網絡時代思政課程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發生變化,課堂不再是“一言堂”,師生成為思政課的主體,但這與思政課程要學好、學深、學精、學透的觀念意識并不矛盾。思政課程不僅僅是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石,更是方法論、思維模式、處理問題方式,回饋社會、報效祖國的指引,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課程。
四、大數據時代思政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淺析
思政課數據資源庫的建立。普通高校可以依托一個數據平臺或多個數據平臺建立數據資源庫。在數據資源庫的建設中,遵循頂層設計、有機建設、多樣化資源、學習使用方便快捷的原則,結合國家大思政的發展戰略,結合專業特點和大數據發展特點,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建設成適合當代普通高校大學生需求的數據庫。數據資源庫的建設,首先以紙質圖書為基礎,構建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經典原著, 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體系讀本; 開發四門課程的精品開放共享課程,包括課程的目標設計、教學標準、教學視頻、課件、試題庫、經典案例等相關內容。其次拓寬資源庫與社會發展、主渠道新聞、社會事件的鏈接, 引導學生通過思政課學習形成看待、分析、理解問題的方法。
轉變教師觀念,樹立大數據思維意識,推進高校思政發展。獲得數據、分析數據、傳遞觀點是教師必備能力,同樣的四門課,講出不一樣的效果,其中的差異還是教師的差異。高校思政工作學習大數據處理信息技術,掌握思政課程框架,利用數據分析,以全新的視野傳遞給學生,不斷探索思政工作的高價值信息,突破傳統瓶頸。大數據思維模式的建立,不僅能改變全新的授課模式,還能使教師觀測到學生瀏覽的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學生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險。預防預測機制的建立、功能的實施,使思政教育開展更有針對性、目標性、效果性。
提高高校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加大投入,盡快實現線上線下教育相結合。思政課教學的創新一方面是教學的創新,另一方面是實踐教學的發展建設。如今,線上教學發展逐步成熟,優勢是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完成線上互動的各項內容;劣勢是部分學生學習狀態、學習效果不能保證。線下教學注重課件、視頻、教師的講課魅力,線上教學要播方式快捷,周到全面、主動及時,登錄有記錄,瀏覽有痕跡, 都為思政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提供獨特優勢。在實踐教學方面,重視實踐基地建設,建設學習參觀基地,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建設網絡基地,利用大數據技術完成與思政課相關、與學生成長相關的課題。
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科學、教學研究水平。大數據的發展變化不僅為社會提供海量信息,而且為思想教育提供機遇與挑戰,生活的多元化,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就業水平與就業能力的差異等,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要求思政工作者提高科研、教學水平,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尋找內在的聯系。信息爆炸、平臺多樣,微信、QQ、微博、抖音、快手等, 使大學生人人都有“麥克風”,在這種剝奪和弱化的背后,更需要思政教師的引導與教育,現象與本質看似被混淆,其實差別還是很大。海量信息碎片一定體現一定的思想,網絡文化、網絡語言沖擊著傳統文化,時尚與堅守,精華與糟粕, 學生有時不易區分。
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做好意識形態領域防范工作。思政課是大學生意識形態發展的主渠道,高校既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做好思政課教學的輔助工具,又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做好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防范工作。制定防范原則,防范預案,確保防范路徑暢通。大數據技術一方面給高校發展帶來技術革新,另一方面存在數據意識薄弱、制度設置不當、樣本代表性可研究性不足等問題。對海量信息進行采集、整合、處理、篩選是高校意識形態防范工作的一部分,可以調動高校相關主體,如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學生工作部門、宣傳部等共同參與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工作,做到有效預測、精準防范、動態呼應,強化意識形態工作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五、結語
大數據時代為思政課教學改革創造重大機遇,也使思政課教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通過大數據預測與研判的重要功能,改革完善思政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內容,有效提升思政課的時效性、規范性、科學性,實現知識資源的共享與利用。高校理應順勢抓住機遇,接受挑戰。
參考文獻:
[1]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 大數據時代[M]. 盛楊燕,周濤,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習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 09.
[3]習近平.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N]. 人民日報,2019-01-26.
[4]何曉斌,李強. 中國實證社會科學的演進及使用大數據研究之現狀與挑戰[J]. 學術界,2018(5).
[5]邱澤奇. 大數據給社會學研究帶來了什么挑戰[J]. 實證社會科學,2018(2).
[6]李彪. 大數據時代輿情的內涵與分析方法[J]. 青年記者,2019(19).
[7]徐子沛. 數據之巔:大數據革命,歷史、現實與未來求內容多樣性、平臺穩定性、主動性增強等。手機App 的傳[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8]凌小萍,鄧伯軍.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1(1).
[9]謝愛林,王麗慧,徐玉蓮. 離婚家庭兒童教育環境與抗逆模型研究[J]. 教育學術月刊,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