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道安
摘 要:儀式感是儀式活動中主體內在的感性活動,儀式感在高校基層學生黨支部政治活動中的應用,對于提高學生黨員的思想認同,引起學生黨員情感共鳴,堅定學生黨員意志信念,有積極作用。本文立足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探討儀式感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困境及重建途徑。
關鍵詞:儀式感 基層 黨支部 政治生活
基層黨支部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擔負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社會基層全面落實的職責,承載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責任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后盾。在習近平同志“從嚴治黨、抓實基層支部”思想的指導下,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戰斗堡壘作用日益凸顯。然而,由于基層黨支部人員個人工作經歷、價值認同、創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當前部分基層黨支部在政治生活的規范化、儀式化教育與建設方面存在不足。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的意見》中,提出基層黨支部需要“完善重溫入黨誓詞、入黨志愿書及黨員過‘政治生日等政治儀式”[1],從黨中央層面強調了黨支部政治生活的開展要有政治感、儀式感, 重視并完善活動儀式賦予的深刻內涵與意義。現從高校基層學生黨支部層面分析高校黨支部政治生活建設中儀式感相關問題,以探究黨支部活動儀式感教育存在的重要意義、困難及發展途徑。
一、儀式感及其存在的意義
(一)儀式感的有效呈現,有利于提高黨員的思想認同
黨支部建設過程中通過支部政治活動的儀式化,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展示儀式蘊含的內在價值與深刻意義,為支部黨員搭建與政治教育信息接觸的實踐平臺,充分讓支部黨員融入黨的活動教育實踐中,有利于傳播政治思想和價值觀念,提高支部黨員對中國共產黨、對所屬的黨支部、對黨支部開展的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認同。儀式情境的創設與氛圍的渲染,促使參與對象產生認知與感悟,支部黨員在這樣的集體氛圍下能夠耳濡目染地接受情境呈現的正面價值信息, 對照儀式的主題與潛在標準,進行對應的角色認定、角色扮演和角色轉化,在思想的凈化與洗禮中提高對作為一名黨員身份的思想認同。
(二)豐富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
馬克思指出“: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情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2]基層黨支部活動儀式感的目的是參與體驗活動,激發參與熱情,深化活動認知,喚醒大學生黨員的積極情感,在活動儀式中促使大學生黨員對所傳遞的信息持有一定的情感態度,在活動儀式內涵與集體氛圍的感染下,促使個人的內心產生契合主題的積極變動,最終形成從“知人之所感”到“感人之所感”的情感共鳴。
(三)推動價值內生,強化意志信念
大學生黨員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踐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必然要求,優秀的意志品質為實現目標創造必要的條件。基層黨支部通過精心的活動設計、深度的內涵挖掘、獨具特色的場景布置,將呈現的儀式感作為積極的情感體驗,在不斷量變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黨員在認知與行為上產生驅同性愿景,促使活動參與者在認知與行為上趨于統一。大學生黨員參與活動時,當活動儀式環境與現實情境無限接近,會推動價值不斷內生,促使個人體驗感增強,強化個體意志信念的重塑,最終實現個體從他律向自律轉化。
(四)明確行為標準,規范社會行為
基層黨支部活動參與者的內心情感體驗是在儀式活動內容刺激下形成的,并不斷在潛意識層面向大學生黨員發出積極的心理暗示,傳遞符合黨員身份的標準與原則,在政治活動中促使大學生黨員端正對待儀式活動的態度,主動遵循并積極維護儀式傳遞出的行為規范。基于對儀式內在價值與深刻意義的積極認知與感悟,在社會活動中,大學生黨員在潛移默化中將儀式呈現的行為標準和原則作為判斷個人言行對錯的規范,并在社會實踐中作出合乎標準的合理選擇,催生相應道德行為。
二、儀式感教育在當前基層支部建設中的瓶頸與困境
(一)基層支部重業務,輕儀式
目前,部分基層支部書記崗位的設置多為兼職,在做好日常本職工作的同時,需要兼顧支部工作,在平時上級工作安排任務多而繁、時間緊而促的情況下,部分支部書記在支部工作廣度與深度上難以拓展。由于能力、時間和精力的局限,有些基層支部在開展正常組織生活的過程中,會將日常黨內支部活動當作例行公事,事前對支部黨員沒有積極的動員與宣講,對活動缺乏精心的設計與策劃;在實施過程中存在態度敷衍、草草了事;活動結束后再表面化、程序化地總結活動的整體情況。縱觀支部活動的整個過程,既缺乏對儀式及內在價值的正確認知,又忽視儀式教育的有效開展對黨員思想政治上引導的教育性意義。
(二)價值認同的缺失,導致儀式感陷入形式主義
儀式是通過特有的規范,采取固定程序進行的行為形式,是一種通過形式的呈現向他人傳遞外在意義和價值的特殊形式,與流于形式,忽視內容價值的形式主義有本質的區別。儀式教育通過最初依托的事件原型及隱含的象征意義,或儀式預期達到的目的,構成儀式將要反映的內容,即向他人傳遞的價值取向。如果活動的開展忽略儀式蘊含的內在價值與意義,則會大大削弱甚至喪失活動開展意義,導致活動儀式陷入形式主義的危險。當前,部分基層支部組織儀式由于所依托的內容歷史久遠,在形式和內容上與支部學生黨員的價值認同存在異化,與學生黨員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框架難以產生共鳴,在價值認同上出現疏離和游離, 難以達成價值認同上的共識,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儀式教育流于形式。
(三)內心體驗感的缺失導致儀式感呈現無感狀態
第斯多惠主張:“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3]儀式教育應注重教育的深層次影響,更應立足個體參與其中的體驗與感受。青年大學生由于智力、邏輯思維、抽象等理性理解能力較強,對外在事物具有自己的認知與識辨能力。然而,在基層黨組織生活中,由于長期受行政力量的主導、考核機制的約束,在活動內容上過于強調“主題先行”和萬能不變的模式化儀式中,儀式的設計與運用過于偏向理性化、程序化,無形中切斷與大學生的情感聯系。支部學生黨員在參與這類活動中多屬于被動或應付參與,自然對組織生活中的儀式及相關內容產生漠視或冷淡心理,導致活動體驗的“無感”狀態,對儀式活動背后蘊含的價值、內涵、目的在認知態度上刻意回避,難以發揮激發、喚醒和鼓舞的教育作用。
三、當前基層黨支部政治生活儀式感的發展與途徑
(一)加強儀式感教育,增強基層支部成員的責任意識
將政治信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基層黨支部加強支部生活儀式感教育的重要目的。政治生活是每個黨員必須參與的黨內活動,是黨員提高自身修養的重要途徑,是黨員獲得理論武裝和自我革新的重要平臺,對于基層支部和成員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黨員缺乏理想信念,組織生活的參與感與效能感往往大打折扣。作為黨支部活動的組織者,首先在思想認識上對此要有深刻的理解與把握,支委會對支部活動的責任意識和組織能力直接關系到支部活動開展的效果。因此,上級黨組織需明確標準、強化責任、規范支部建設,督促基層組織活動應該程序到位、組織有效,防止黨的政治生活表面化、形式化、庸俗化等不良現象的出現,真正發揮基層組織生活在提高黨員思想修養、強化黨員責任意識、落實中央精神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創造重現價值和精神內涵的儀式感環境與場所
儀式感的呈現寄托于恰當環境和場所氛圍的設計與營造,這種恰當性主要體現在能夠讓參與的人群產生符合社會主流意識的心理暗示和情感共鳴。儀式感呈現的成功與否,關鍵是如何使用儀式所預設的價值和精神內涵指引、感染參與人群的內在心理,實現儀式育人的價值目標。由于儀式是特定社會活動的程序化體現,要求儀式活動的開展主題鮮明、過程規范、內容豐富,同時富有時代氣息,讓參與主體能夠感受到不同時空的事實賦予的價值內涵,在內心產生共情與思想認同。因此,基層黨支部在日常活動開展前,需要挖掘儀式固有的內涵,并將其與儀式活動的開展有效融合, 結合學生黨員的思想特點和群體特征,進行針對性的主題設計,尋求將精神價值與特定的儀式融合、對接、傳遞的最佳實現路徑。
(三)設計情境渲染,增強內心體驗感
基層黨支部組織者通過整合儀式呈現出的客觀要素, 設計儀式行動、參與者的主觀感受與現場互動,把握、引導和激勵參與者的主觀情緒。立足大學生黨員的感性認識與情感體驗等非理性因素,通過渲染儀式情境開展支部政治活動。活動組織者通過現場布景、音樂節奏、色彩造型等生動形象的塑造,在主觀上有意識地強化情境儀式的現場感染力,將理解與認知難度較大的理論通過藝術化的場景呈現, 直擊大學生黨員的內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活動中通過可聽、可視、可談的紅色影視作品直接與大學生黨員進行心靈對話,引導內心迸發出對潛在創造力的渴求,領會到藝術化的儀式感背后蘊含的精神內涵和社會價值,增強參與者的內心體驗感。
總之,高校基層黨支部政治活動儀式感的積極營造在支部團結思想、凝聚人心、堅定黨員的理想信念上發揮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高校基層黨支部應該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意識,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深度研究儀式賦予的深刻內涵,在工作中破除障礙壁壘,增強儀式的教育意義,讓儀式感教育在基層黨支部活動的各個環節發揮更大的作用, 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的意見[Z].2019.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第斯多惠. 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