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濤,冷海昌,萬 霞
(1.湖北省隨州市中醫醫院,湖北 隨州 441300;2.湖北省荊州市中醫醫院,湖北 荊州 434000)
面肌痙攣是單側面部表情肌不自主、不規則、陣發性抽搐為特點的周圍神經系統疾病[1]。開始多為一側下眼瞼不自主地抽動,后逐漸擴散至半側面部肌肉痙攣[2-3]。常因情緒激動、勞累過度、睡眠不佳等誘發或加重[4]。筆者用神農止痙湯聯合針刺治療面肌痙攣取得了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75例,均為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我院康復科收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聯合組、針刺組和中藥組各25例。聯合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33~70歲,平均(43.3±8.2)歲;病程1.1~23個月,平均(4.9±2.3)個月。針刺組男16例,女9例;年齡30~70歲,平均(44.3±7.5)歲;病程1.2~24個月,平均(5.1±2.2)個月。中藥組年齡31~69歲,平均(43.5±7.2)歲;男15例,女10例;病程1.3~22個月,平均(5.0±2.1)個月。3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神經病學》[1]關于面肌痙攣的診斷標準。①起病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后逐漸擴散至口角,甚至半側面部肌肉痙攣;②每次抽動持續數秒至數分鐘,程度輕度不等;③可因情緒激動、勞累等加重,入睡后緩解;④神經系統診斷無陽性體征。
納入標準:①年齡30至70歲,病程1~24個月;②符合面肌痙攣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面癱后遺癥、顱內占位病變等引起的繼發性面肌痙攣;②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病;③不配合治療及治療期間采用其它治療方法。
聯合組用神農止痙湯(自擬)內服和針刺治療。①神農止痙湯:黃芪30g,黨參15g,石斛15g,茯苓15g,炙甘草10g,牡蠣30g,當歸15g,山藥30g,白術15g,柴胡15g,白芍15g,陳皮10g,麥冬15g,龍骨30g,酸棗仁20g,遠志20g,夜交藤20g。每日1劑,每劑煎至450mL,分3次口服,由制劑室提供。連續服用1個月。②針刺:取雙側合谷、三陰交、足三里、太溪、太沖,患側四白、太陽、頰車、顴髎、地倉、迎香、風池、翳風,患者平臥,穴位常規消毒,以毫針(衡水鼎杰商貿有限公司,批號160200,規格為0.30mm×40mm)進針,面部穴位平刺,余穴直刺,行平補平瀉手,留針30min,同時配合TDP照射患側面部,每天1次。連續治療1個月。
針刺組單用針刺治療,選穴及操作方法同聯合組。
中藥組單用神農止痙湯(自擬)內服,選方及用法同聯合組。
面肌痙攣強度評分:采用Albert分級[5]進行痙攣強度分級并評分。0級:無痙攣,記0分;1級: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反射增多,記1分;2級:輕度,可見痙攣,無活動障礙,記2分;3級:中度,痙攣明顯,有輕微功能障礙,記3分;4級:重度,嚴重痙攣和活動障礙,記4分。
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制定。痊愈:癥狀完全消失,勞累及精神刺激無面肌抽搐。好轉:面肌痙攣強度較治療前有所改善,或Albert分級下降1級。無效:面肌痙攣強度較治療前無改善,或治療前后Albert分級不改變。
3組治療前后Albert分級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3組治療前后Albert分級評分比較 (分,±s)

表1 3組治療前后Albert分級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中藥組和針刺組比較,△P<0.05;與針刺組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聯合組 25 2.80±0.87 1.04±0.93*△中藥組 25 2.64±0.86 1.72±1.31*#針刺組 25 2.88±0.83 2.48±1.26
3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3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原發性面肌痙攣是面神經出腦干處受小腦前下動脈、小腦后下動脈、椎動脈等壓迫,不同神經間出現傳遞短路等情況所致[6-8]。多采用抗驚厥藥、肉毒素注射、微血管減壓術等治療。服用抗驚厥藥,對肝腎毒性明顯,易出現耐藥性,僅暫時緩解臨床癥狀;肉毒素注射易出現眼干、流淚、面肌乏力等不良反應;微血管減壓術效果顯著,但有小腦、腦干、顱神經損傷等風險,患者多有顧慮[8]。
面肌痙攣屬中醫“胞輪振跳”等范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風勝則動”,《素問·至真要大論》又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面肌痙攣以面部抽動為特征,當屬肝風內動。常因勞累過度,耗傷氣血,肝血不足,肝體失養,虛風內動,或情志過激,肝氣升發太過,引動肝風,筋脈拘急而發病。病機為氣血虧虛,肝血失充,肝體失養,虛風內動。治療當益氣養血,熄風止痙。神農止痙湯方中黃芪、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炙甘草、山藥、麥冬、石斛健脾養胃,以資氣血生化之源,使血足而肝體得養,虛風自止;柴胡、當歸、白芍養血活血,柔肝止痙;龍骨、牡蠣取其重鎮之性,平降肝氣而熄風止痙;酸棗仁、遠志、夜交藤安神止痙。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血、平肝熄風之效,使肝血足而風自止。
取患側太陽、四白、顴髎、地倉、頰車、迎香可疏調氣血,緩解痙攣。風池、翳風熄風要穴。太沖與合谷分別為足厥陰肝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兩穴合稱“四關”穴,有熄風止痙的功效[9]。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可健脾和胃、益氣養血、培補后天,使血足而肝體得養,筋脈拘急自止。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匯穴,有滋陰養血之功。太溪為足少陰腎經原穴,有滋陰補腎之功。諸穴合用,可調理氣血、滋陰養血、熄風止痙。
神農止痙湯聯合針刺治療面肌痙攣療效優于單用針刺或中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