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熹,李 輝
(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重慶 400020)
下肢肌張力增高足內翻為中風常見后遺癥,約20%的中風患者伴有足內翻[1],嚴重影響下肢運動功能[2]。目前主要以治療原發病結合康復訓練為主,但臨床療效欠佳。中醫治療具有一定的優勢[3-4],但目前大多數研究為針灸或中藥內服治療。筆者用芍藥甘草湯加味藥浴治療中風后足內翻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針灸二科門診及住院患者,按隨機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腦梗死35例,腦出血25例。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4~68歲、平均(57.64±12.75)歲,平均病程(21.17±1.45)周,既往病史中糖尿病8例、高血壓病18例、高脂血癥14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2~70歲、平均(55.94±11.67)歲,平均病程(22.08±1.64)周,既往病史中糖尿病9例、高血壓病16例、高脂血癥1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既往病史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中風標準參照2005年中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試行)》[5]。中風后后痙攣診斷標準采用中華醫學會的《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6]。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制訂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7]。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確診;②年齡18~85歲;③中風后病程1~12個月;④足內翻踝痙攣程度大于等于1+級(改良Ashworth分級[8]);⑤肢體運動功能明顯下降(Fugl-Meyer評分0~100分);⑥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骨關節病、關節攣縮或強直、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或因其他原因而造成足內翻;②伴隨明顯的或已經診斷有精神和身心疾病,如焦慮抑郁癥;③顯著認知缺陷(MMSE<16分),以致不能完成Fugl-Meyer等量表的測定或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如癡呆;④年齡不符,妊娠或哺乳期;⑤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嚴重疾病;⑥在試驗開始前3個月接受過肉毒毒素或酒精等神經阻滯術或佩帶矯形器具;⑦下肢皮膚破損、潰瘍及其它不能接受藥浴的皮膚疾病。
治療組:給予芍藥甘草湯加味藥浴泡足。白芍100g,甘草100g,白芷80g。每劑煎取約400mL加40℃~42℃濕水稀釋成2000mL,充分暴露患側患肢,緩慢接觸藥液,適應后緩慢浸入,直至踝關節完全浸入藥液。浴液水溫維持在40℃~42℃。藥浴時間為45min,每天治療1次,療程4周。
對照組:用康復訓練,主要采用踝關節背屈被動牽張訓練。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自然伸直,治療師位于患者體側,一手握住足跟,前臂掌側抵住足底,身體前傾,帶動前臂使患足被動背屈至最大范圍,到位后停頓5~8s,然后緩緩復原。重復操作15~20次。若痙攣明顯,可先采用按摩手法緩解其痙攣,也可先在起立床上采用踝關節糾正板牽拉踝關節周圍痙攣肌,然后再行被動康復手法。每日1次,連續治療4周。
足內翻角度。使用量角器測量足內翻角度,測量期間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膝關節屈曲,踝關節位于中立位,量角器的擺放應將軸心位于鄰近根骨外側面,固定臂應平行于脛骨長軸,移動臂應平行于足跟跖面。注意在測量起始位時,因固定臂與移動壁呈90°夾角,故測量后應將結果減去90°得到正確的足內翻角度。
肌張力。采用修訂的Ashworth分級標準(MAS)進行肌張力評定。共分為6個級別,即0級、I級、I+級、Ⅱ級、Ⅲ級、Ⅳ級。
下肢運動功能。參照下肢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ugl-Meyer(FMA)和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評定評價患者下肢運動功能,FMA量表評分范圍為0~34分,分值越高提示下肢運動功能越好。Brunnstrom分為I-VI期,等級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痊愈:肌張力MAS評定為0級,肌張力恢復正常。顯效:肌張力MAS評定下降≥2級,生活基本自理。有效:肌張力MAS評定下降大于等于1級。無效:肌張力MAS評定無變化,或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踝關節肌張力MAS分級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踝關節肌張力MAS分級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評分(FMA)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評分(FMA)比較 (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評分(FMA)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15.90±1.60 23.07±3.41*△對照組 30 15.83±1.63 19.13±1.43*
兩組治療前后足內翻角度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踝關節內翻角度比較 (°,±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踝關節內翻角度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31.14±2.78 13.54±1.481*△對照組 30 30.21±2.41 18.18±2.153*
中風后足內翻好發于腦卒中恢復及后遺癥期,是影響下肢運動功能、降低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現代醫學認為,卒中后肢體牽張反射失去高級中樞的調整而出現下肢肌張力增高,下肢內側為痙攣優勢側,故足內翻多由小腿外側腓骨長、短肌張力降低和內側脛骨前、后肌痙攣牽拉所致[10]。現代康復牽伸訓練是目前治療中風后肌張力增高足內翻的基礎手段,但由于伸肌痙攣模式存在,康復訓練過程中誘發患者足背屈同時往往合并足內翻,故如何準確協調痙攣肌與拮抗劑平衡,與施術者關系密切,臨床實施尚難取得滿意療效。
中風后下肢肌張力增高足內翻屬中醫“筋病”“痙證”范疇。基本病機為陰陽失調,筋脈樞機不利,久病則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致筋脈失于濡養,肢體外側弛緩、內側拘急。治療關鍵在于疏通經脈氣血,緩解筋脈痙攣。
芍藥甘草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其謂“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芍藥味酸入肝,斂陰生津。甘草味甘入脾胃經,滋陰養胃,具有養血滋陰、平肝抑木、柔筋舒攣、緩急止痙之功。仲景本意用其治療腳攣急之證,后世醫家對其應用發揮,將其用于各種神經肌肉痙攣等疾病,經過反復大量的臨床實踐,發現其對于腦損傷后引起的痙攣狀態也確有療效[11]。吳尚光在《理瀹駢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以異者法耳,醫理藥性無二,而法則神奇變幻”。因此芍藥甘草湯既可內服也可外用,內服藥外用其藥量加大才能使藥物有效成分直達病所,其用量應是內服藥的2~3倍[12]。根據古代換算制定藥浴處方為芍藥100g,甘草100g,白芷80g。中風后肌張力增高足內翻時可伴有局部腫脹,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芷具有抗菌消腫、解熱鎮痛、促進藥物透皮吸收合成等作用[13]。藥浴療法可使角質層經水合作用后,成膨脹成多孔狀態,易于藥物穿透。實踐證明,藥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時還能使皮溫增高加速血液循環。更有研究[14]認為溫熱作用可降低神經末梢的興奮性,緩解肌肉、肌鍵和韌帶痙攣及僵直狀態。
芍藥甘草湯加味藥浴治療中風后下肢肌張力增高足內翻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