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偉
(河南省商水縣人民醫院感染科,河南 商水 466100)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基于慢性肝病而突發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償,具有病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大多數ACLF患者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臨床多采用保肝、抗病毒及營養支持等方法治療[1]。本研究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HBVACLF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96例,均為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8例。對照組男38例,女10例;年齡20~69歲,平均(41.27±20.01)歲;慢性肝病病程3~6年,平均(3.58±1.29)年;加急性肝衰竭病程3~6天,平均(2.79±1.37)d;早期23例,中期25例。觀察組男40例,女8例;年齡17~70歲,平均(41.58±23.29)歲;慢性肝病病程4~7年,平均(3.76±1.31)年;加急性肝衰竭病程4~7天,平均(2.99±1.41)天;早期22例,中期2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肝衰竭診治指南(2012年版)》[2]相關標準。①有6個月以上的慢性乙肝感染病史;②肝功能出現短期失代償情況,并伴有腹脹、厭食、嘔吐、乏力、黃疸進行性加重等癥狀,TBil≥171μmol/L,PTA介于30%~40%。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熱毒熾盛證。主癥為目黃,體黃,口苦乏力,脘悶腹脹;次癥為惡心嘔吐,皮膚瘙癢,納差,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具備主癥3項及次癥3項兼具舌脈即可確診。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診斷及中醫辨證標準;②年齡18~70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原發性肝癌或其他惡性腫瘤者;②HBV-ACLF晚期;③急性肝衰竭(亞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④其他病毒感染、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藥物性、中毒性、寄生蟲、代謝性疾病導致的肝衰竭;⑤合并肝腎綜合征、上消化道出血;⑥合并結石、腫瘤等肝外梗阻性黃疸或合并淤膽型肝炎;⑦對研究藥物過敏;⑧不屬熱毒熾盛證。
兩組均予常規西藥治療。①保肝: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1]160mg,靜滴,日1次;促肝細胞生長素(注射用)(廣州一品紅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281)100mg,靜滴,日1次;還原型谷胱甘肽鈉(注射用)(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354)1.8g,靜滴,日1次。②抗病毒:口服恩替卡韋膠囊(四川海思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31)0.5mg,日1次;③營養支持:以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為主,糾正低蛋白血癥予人血白蛋白或新鮮血漿。
觀察組加用涼血解毒化瘀湯。藥用郁金、茵陳、丹參、赤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茯苓各15g,白術、生地黃各20g,梔子、紫草、黃連、黃芩各10g。日1劑,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
兩組均治療8周。
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ELISA)檢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水平;用凝固法檢測治療前后兩組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活動度(PTA)水平。
中醫證候對主癥(目黃,體黃,口苦乏力,脘悶腹脹)按嚴重程度評分。無癥狀計0分,輕度癥狀計2分,中度癥狀計4分,重度癥狀計6分。目黃程度:無(0分),輕度目黃(2分),中度目黃(4分),重度目黃(6分);體黃程度:無(0分),輕度體黃(2分),中度體黃(4分),重度體黃(6分);口苦乏力程度:無(0分),輕度口苦乏力(2分),中度口苦乏力(4分),重度口苦乏力(6分);脘悶腹脹程度:無(0分),輕度脘悶腹脹(2分),中度脘悶腹脹(4分),重度脘悶腹脹(6分)。
根據《肝衰竭診治指南》[4]。顯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TBIL較治療前下降75%以上,或PTA較治療前提高50%以上,且穩定在2周以上,波動不明顯。有效:癥狀有所改善,TBIL較治療前下降25%~75%,或PTA較治療前提高25%~50%。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善,TBIL及PTA無改善或惡化。
中醫癥候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70%。有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30%。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小于等于30%。
用SPSS16.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TBIL(μmol/L) AST(U/L) ALT(U/L) Alb(g/L)治療前 對照組 37 386.93±123.48 396.69±50.87 456.07±65.31 30.03±4.71觀察組 41 389.56±124.55 394.04±51.30 451.24±67.62 29.72±4.56 t 0.104 0.254 0.356 0.328 P 0.918 0.800 0.723 0.744治療后 對照組 37 122.63±24.59* 96.44±27.38* 93.16±23.63* 33.82±4.77*觀察組 41 90.70±18.45* 76.29±20.49* 72.57±19.38* 38.37±5.31*t 7.196 4.082 4.668 4.416 P 0.000 0.00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PTA(%) PT(s)治療前 對照組 37 26.79±5.46 27.42±5.75觀察組 41 26.73±5.39 27.15±5.67 t 0.054 0.232 P 0.957 0.817治療后 對照組 37 45.37±7.16* 19.05±3.14*觀察組 41 60.34±8.35* 16.36±2.75*t 9.429 4.465 P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37 30.33±3.75 10.31±2.59 30.434 0.000觀察組 41 30.51±3.65 6.52±1.61 41.663 0.000 t 0.238 8.610 P 0.812 0.000
兩組并發癥比較。對照組發生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各2例,腹水4例,細菌性腹膜炎、電解質紊亂各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9.17%。觀察組發生腹水2例,細菌性腹膜炎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2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649,P=0.003)。
HBV-ACLF的發病機制未明,多認為與乙肝病毒直接或間接損傷肝細胞相關[5]。臨床常用保肝、抗病毒及營養支持等治療。復方甘草酸苷中的甘草酸可對肝細胞膜及肝功能起保護作用[6];促肝細胞生長素可保護肝細胞,還原型谷胱甘肽鈉有解毒功效,可緩解肝臟的毒性反應[7-8];恩替卡韋三磷酸鹽可抑制病毒逆轉錄酶活性,有效改善肝功能[9]。
肝衰竭屬中醫“急黃”、“臌脹”等范疇。為濕熱所致。《金匱要略》曰“一身盡發熱而黃,肝熱……當下之。”《張氏醫通》曰“諸黃雖多濕熱,然經脈久病,不無瘀血阻滯也。”肝膽受濕熱病邪、毒邪、疫癘等損傷,熱毒瘀積,耗傷氣血津液,累及營血,熱入血分,損傷經絡;濕熱蘊結,上擾清竅,濕熱傷中,脾失健運,痰瘀水停,引起臌脹。治當以涼血,解毒,化瘀為原則。涼血解毒化瘀湯方中梔子清熱解毒,郁金涼血清心、利膽退黃,茵陳除濕散熱結,赤芍、丹參、紫草清熱涼血,黃連解毒,生地黃滋陰生津,白術燥濕化濁,黃芩清上焦之火,茯苓化濕,蒲公英利濕通淋,白花蛇舌草解毒活血。全方有涼血、解毒、化瘀功效。藥理研究表明,赤芍中的赤芍總苷對內毒素有清除作用,對肝酶活性有促進作用,且退黃作用明顯[10]。
中西醫結合治療HBV-ACLF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