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萌
(河南省禹州市中心醫院皮膚科,河南 禹州 461670)
手足癬與體股癬屬于真菌疾病,1%硝酸咪康唑乳膏為臨床常用抑真菌藥物,對手足癬與體股癬有較好療效[1]。本研究用中藥外洗聯合1%硝酸咪康唑乳膏治療手足癬及體股癬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300例,均為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本院皮膚科收治患者,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50例。實驗組男77例,女73例;年齡30~56歲,平均(35.26±6.36)歲;體股癬78例,手足癬72例。對照組男76例,女74例;年齡31~56歲,平均(35.36±5.56)歲;體股癬79例,手足癬71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真菌學鏡檢查確診為手足癬及體股癬,真菌培養皮膚癬菌為陽性;②研究前未應用其他抗真菌藥物;③知情同意研究。
排出標準:①妊娠哺乳期;②免疫抑制劑;③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④糖尿病;⑤合并有其他皮膚疾病。
中醫診斷:①血燥生風,肌膚失養型(舌質淡紅苔少,脈沉細);②濕熱內盛,兼感毒邪型(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癥狀可見水皰,淡黃色皰液,可見糜爛、浸漬、滲出)。
西醫診斷:手足部或體股部見皮疹癥狀(鱗屑、角化,也可表現為浸漬、水皰),主訴有癢感或劇癢感,真菌鏡檢結果提示陽性。
兩組均用1%硝酸咪康唑乳膏(江西德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6020026),清洗患處,涂抹藥膏,輕揉至皮膚吸收,1日2次,治療2周后停藥。
實驗組加用中藥洗方。苦參20g,黃精20g,地膚子30g,黃連30g,蛇床子30g,黃柏30g,白鮮皮30g。水煎取汁,藥汁置涼后清洗患處皮膚,每日清洗2次,清洗2周后停藥。
痊愈:手足癬、體股癬消退,真菌鏡檢結果提示陰性,癢感消失,紅斑、鱗屑、丘皰疹等消失。顯效:手足癬、體股癬消退大于等于60%,真菌鏡檢結果提示陰性,癢感顯著緩解,紅斑、鱗屑、丘皰疹等顯著改善。進步:手足癬、體股癬消退20%~60%,真菌鏡檢結果提示陰性或陽性,癢感及臨床癥狀緩解。無效:手足癬、體股癬消退不足20%,真菌鏡檢結果提示陽性,癢感無改善,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或加劇。
用SPSS19.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數據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數據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足癬停藥時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手足癬停藥時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手足癬停藥1周后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手足癬停藥1周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體股癬停藥時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體股癬停藥時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體股癬停藥1周后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體股癬停藥1周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真菌清除比較。實驗組有142例真菌清除,真菌清除率為94.67%。對照組150例有117例真菌清除,真菌清除率為78.00%。兩組真菌清除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657,P<0.0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手足癬及體股癬由多種致病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小孢子菌、表皮癬菌、毛癬菌)引起,屬于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發病率較高。研究顯示[2],南方地區手足癬及體股癬發病率可高達50%~60%。手足癬及體股癬的常見致病菌主要有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發生與發展一般與個體的免疫力、防御功能及周圍環境緊密聯系。當真菌侵入手、足部時,指(趾)間、手足掌皮膚被侵犯,可見小水皰、丘疹,以慢性損害以及鱗屑角化為特點,皮損邊界清晰,隨著病情進展,可見局部糜爛、滲出,病情嚴重時可見周圍組織受損,引發蜂窩、丹毒等并發癥[3]。
中醫認為,風熱濕邪入侵肌膚,久之可致邪氣化濁,導致局部皮膚瘙癢,引發“癬”。病機為腎虛濕盛、風濕熱邪、心腎毒邪、血虛風燥、脾胃濕熱。體股癬及手足癬外有風濕熱毒侵襲,內有濕熱。內外共同作用,發于受損肌膚處。治療應遵循殺蟲止癢、清熱燥濕原則。中藥洗方方中苦參、黃連、黃柏殺蟲止癢、清熱燥濕,白鮮皮清熱燥濕,黃精、地膚子、蛇床子滋腎潤肺、補脾益氣、溫腎助陽、祛風燥濕。外洗可讓藥物直接作用于皮損部位,起效快,效果顯著。藥理研究表明,蛇床子能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殺蟲止癢作用明顯;地膚子有抗過敏性瘙癢的功效。黃精水提取液能有效抑制抗酸桿菌,提高免疫功能。
中西醫結合治療手足癬及體股癬療法較好,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