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金星,潘佳佳
(河南省許昌市立醫院中醫科,河南 許昌 461000)
腦卒中主要是由于腦部血管阻塞、破裂引發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或腦組織結構損害,神經損傷嚴重,導致致殘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1]。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腦卒中患者的致死率顯著下降,但發病后半身不遂、下肢痙攣等后遺癥發生率仍處于較高水平,導致患者生活質量較低。現階段臨床針對腦卒中后下肢痙攣主要治療手段除常規治療和康復訓練外,多采用神經干刺激療法,此方法是傳統灸刺結合現代神經學所產生的針灸方法,可有效誘發神經沖動,調節神經狀態,從而達到恢復肢體功能、調節神經狀態、緩解癥狀的預期效果。相關研究表明,腦部循環狀態對腦卒中影響較大,栝樓桂枝湯具有調節血液循環的作用[2]。本研究用栝樓桂枝湯輔治腦卒中后下肢痙攣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09例,均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我科收治的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對照組54例,男29例、女25例;年齡61~77歲,平均(68.75±2.34)歲;下肢痙攣病程3~40d,平均(22.35±4.35)d。觀察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齡61~76歲,平均(68.67±2.28)歲;下肢痙攣病程4~42d,平均(22.75±4.25)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獲得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后下肢痙攣診斷標準[3];②首次發病;③病情穩定,癥狀不再繼續進展;④知情同意并簽定書面協議。
排除標準:①精神狀態異常;②合并下肢骨折;③中途拒絕配合治療;④拒絕接受隨訪。
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和康復訓練。用抗凝、溶栓、精神營養等藥物,給予下肢肌肉按摩,指導患者收縮肌肉等訓練,給予神經干刺激療法。選取刺激點位,腓總神經、正中神經點、尺神經、股神經點、橈神經點、脛神經點,常規消毒后取適宜長度灸針,行提插捻轉法灸刺神經點,肢體出現抽動時淺退針體,留針30min,日1次,1周治療6天。
觀察組加用栝樓桂枝湯治療。藥用栝樓根30g,桂枝10g,大棗10g,生姜10g,白芍15g,甘草6g。加400mL清水煎煮至200mL,早晚2次分服。
兩組均持續治療4周。
下肢痙攣程度:于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使用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MAS)評估患者下肢痙攣狀態。MAS量表對各部位肌張力分為6個等級,包括0、1、1+、2、3、4,從0至4等級越高肌張力水平越高。
步態穩定性:于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采用Senno Gait系統檢測患者步態穩定性,包括患側擺動相、支撐相、著地仰角、離地仰角、著地內翻角。
用SPSS2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治療效果。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完全恢復程度在90%以上為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恢復程度在40%~90%為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40%以下為無效。
觀察組顯效30例,有效21例,無效4例;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1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觀察組92.73%,對照組72.2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599,P<0.05)。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痙攣程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痙攣程度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態穩定性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步態穩定性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步態穩定性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患側擺動相(%) 患側支撐相(%) 患側著地仰角(°) 患側離地仰角(°) 患側著地內翻角(°)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4 73.30±7.98 66.52±7.79*25.41±4.12 29.12±4.68*-4.22±1.03 2.36±0.56*28.67±5.44 33.56±6.23*18.88±5.48 16.08±4.20*觀察組 55 73.45±8.02 61.88±7.61*25.29±4.30 33.55±4.80*-4.18±1.01 4.48±1.05*28.84±5.48 37.84±6.12*18.96±5.53 12.44±3.98*t 0.0979 3.1456 0.1487 4.8776 -0.2047 13.1850 0.1625 3.6182 0.0759 4.645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下肢痙攣是中風常見的后遺癥,主要原因是患病后,腦部循環受阻,導致顱腦組織血氧供應不足,長時間處于低灌注量狀態引發部分神經組織出現不可逆的損傷,影響患者對下肢的控制能力,表現為下肢痙攣。為了提高治療效果,目前臨床除了基礎治療和常規康復訓練外,增加了神經干刺激療法,通過刺激神經纖維束,促進釋放神經遞質,提高大腦皮層興奮程度,強化腦電活動,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但腦卒中對腦部組織損傷較大,單純增加神經干刺激療法難以達到最優效果。栝樓桂枝湯能夠促進血氣運行、溫經養脈,提高顱腦組織血氧供應水平,降低運動神經元損傷程度,促進中樞神經系統恢復,強化機體對運動神經元的控制程度,從而改善腦部功能,減輕腦卒中后遺癥[5]。
腦卒中后下肢痙攣屬中醫“拘攣”范疇。病機主要為陰陽失衡、氣血失調,治當活血補氣。由于腦部神經元受損,導致腿部運動神經失去控制,腿部肌張力增加,下肢痙攣嚴重。研究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治療后下肢痙攣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神經干刺激療法所選取的諸多神經點與中醫取穴相似,能夠幫助調和陰陽、溫通經絡,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提高神經興奮性,強化神經對下肢肌肉的支配能力,解除肌肉痙攣,提高治療效果。栝樓桂枝湯中栝樓根為君藥,能開瘀結、降痰火、解痙攣;桂枝、白芍為臣藥,可助陽化氣、溫通脈絡;大棗、生姜為佐藥,能夠養心安神、補脾益氣;甘草為使,調節諸藥。全方活血化瘀、溫養經脈,改善腦部神經功能,激發高級神經中樞對低級中樞的抑制能力,從而降低肌張力,緩解下肢痙攣[6]。
腦卒中后大腦皮層正常神經功能受損嚴重,導致對脊髓內的的低級中樞失去抑制能力,引發下肢肌群處于麻痹、痙攣等狀態,致使步態穩定性受到影響。研究發現,觀察組治療后態穩定性明顯優于對照組。通過刺激所選神經點,可提高神經遞質的釋放量,強化神經沖動的傳遞效果,刺激大腦皮層發出運動調節信號,使下肢肌群再次獲得神經支配,解除肌肉負面狀態,增加下肢運動協調性,從而提高步態穩定性。
綜上所述,栝樓桂枝湯聯合神經干刺激療法治療腦卒中后療效較好,能夠提高步態穩定性,降低下肢痙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