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學斌,王美玲
(廣東省惠州市中大惠亞醫院康復科,廣東 惠州 516000)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腦卒中常見并發癥,典型表現為患側上肢水腫、肩手疼痛及肩關節脫位等[1]。綜合康復療法是通過多種康復措施實施以達到促進疾病轉歸的目的[2]。本研究用綜合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后SHS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診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各30例。實驗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7~84歲,平均(62.15±2.36)歲。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5~85歲,平均(62.25±2.33)歲。
納入標準:①有典型患側肢體水腫以及肩手疼痛表現,診斷為SHS,并且在入院后的影像檢查也證實合并腦卒中[3]。②有良好精神狀態及溝通交流能力。③患者同意并且積極配合。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②合并認知功能障礙及運動障礙。③依從性差或者中途退出。
對照組給予降壓藥物、腦卒中藥物、營養神經藥物等,并給予常規治療訓練。指導良肢位擺放,指導患側肢體做肌力、關節活動度的練習,坐位、站立平衡訓練,每次訓練40~80min,日1次。持續1個月。
實驗組用綜合康復療法治療。①針灸治療。選取患者曲池、內關、合谷、手三里、曲折等穴位,以直刺法進針,在進針得氣后連接電針治療儀,以20~50Hz的疏密波刺激,以患者感覺酸脹為宜,刺激30min,日1次,持續1個月。②康復理療。選擇UWM-02型超短波電療機進行超短波治療,設定額定電壓為220W,額定頻率為50MHz,維持矩形電極15cm×20cm,間隙調整為3cm,利用對置法將電極置于患側肩部、手部,急性期不加熱,慢性期微熱,持續電刺激18~20min,日1次,持續1個月。給予按摩,具體是對手腕背、手指、前臂、肩部等部位按摩,做向心性按摩,在按摩的時候還需按揉患者手指以協助患者做精細化訓練。③運動療法。主動運動是進行聳肩、肩關節屈曲、肩關節外展、前臂外展、前臂內收、前臂上舉、抓握等訓練。被動運動則可讓醫師協助緩慢旋轉前臂,保持肘關節屈曲、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等,在輔助被動訓練的時候醫師輕微用力以免引起較大的疼痛。④冷熱刺激及恢復訓練。應用熱療的方式對局部組織進行松解,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患側用溫度45℃~55℃的蠟療,時間20~30min,日1次,注意進行蠟療的時候需要嚴格控制好溫度以免引起燙傷。恢復期則指導良肢位擺放,避免腕部屈曲并向心加壓纏繞,訓練手指功能,持續纏繞自手指及手背開始,到腕關節放松結束。
采用Fugl-Meyer評測法(FMA)評價。用于運動功能的評估,上下肢評分均使用,滿分為100分,評分同肢體運動功能呈正比。用Barthel指數(BI)評價,基本自理內容如穿衣、進食等,共計10項,分值范圍0~100分,分值同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
用SPSS21.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肢體疼痛癥狀均消失,患肢水腫改善并無關節活動受限,手部小肌肉能夠正常的活動。有效:疼痛有所緩解,存在輕微水腫,關節的活動輕度受限。無效:患肢疼痛未改善,關節水腫明顯,關節活動明顯受限。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FMA、BI評分比較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BI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BI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FMA評分 B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30 47.12±4.16 66.21±5.53*50.21±4.22 70.12±3.36*對照組 30 47.21±4.17 59.12±5.13*50.17±4.21 63.15±3.51*t 0.118 7.570 0.052 10.876 P 0.906 <0.001 0.959 <0.001
腦卒中因為損傷神經功能,常伴神經功能缺失及肢體功能障礙[4]。SHS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應盡早予以有效治療[5]。
綜合康復療法涵蓋針灸、康復理療、運動、冷熱刺激及恢復訓練。針刺相關穴位可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理療儀、按摩的干預可對肢體產生適中的刺激,便于調節血管功能及緩解疼痛,促進肢體康復。冷熱水刺激可促進血管擴張及收縮,緩解交感神經緊張狀況,改善肌肉痙攣及緩解疼痛。主被動療法能擴大上肢關節活動范圍,提升伸肌活動性及改善上肢運動功能[6]。
綜合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可有效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幫助患者恢復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