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言超,劉春燕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重慶 404000)
腰痛常見的癥狀[1-3]。慢性下腰痛(CLBP)指下背部、腰骶部、臀部持續或反復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痛,癥狀持續時間超過12周[4]。CLBP患病率7.3%,并且其隨著人口的增加和老齡化而增加[5]。由于手術復發率較高、費用昂貴等原因及人們就醫理念的轉變,非手術治療CLBP逐漸開始被患者接受,目前運用比較廣泛的有推拿、針灸、物理治療、康復訓練等療法[6]。
肌筋膜觸發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舊稱扳機點,又稱為激痛點或激發點為近年來為國內外學者所認可的慢性肌筋膜炎的主要病因[7]。證據表明,對MTrPs進行干式針刺,特別是與其他療法聯合使用時,可減緩解腰痛。然而,干針刺在改善功能障礙及遠期療效的優勢仍不清楚[8]。懸吊運動療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通過訓練腰部核心肌群的穩定性和激活神經控制系統治療CLBP[9]。經統計,與物理治療和其他運動療法比較,SET改善患者腰痛更具優勢[10]。但SET只對慢性輕度的MTrPs有較好的效果,對于中、重度MTrPs應首選針刺療法,然后再用該技術訓練,以達到徹底對疼痛進行消除[11]。本研究用針刺MTrPs聯合SET對CLBP進行治療,觀察其對疼痛及功能障礙等影響,報道如下。
共48例,均為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治療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例。觀察組男11例,女13例;年齡21~56歲,平均(38.34±7.51)歲;病程0.3~32個月,平均(16.77±3.08)個月。對照組男12例,女12例;年齡23~60歲,平均(39.15±7.26)歲;病程0.2~36個月,平均(15.91±3.38)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CLBP診斷標準[12]。②年齡18~60歲;③治療期間未接受其他治療;④意識清楚,認知功能正常;⑤能堅持進行治療并定期隨訪。
排除標準:①因其他原因所致的腰痛;②具有針刺及無法參加運動活動的禁忌癥;③精神障礙、認知障礙等不能主觀配合研究。
剔除標準:①中斷治療或者在治療期間采用其他治療方式作為輔助;②治療期間無法堅持針刺及懸吊治療,改用其他治療方法;③未完善療效評定資料。
兩組均予針刺肌筋膜觸發點。取髂腰肌觸發點及腰方肌觸發點,常規消毒鋪巾,用0.4mm×75 mm 規格刃針,針刺選取的觸發點,進針后不同方向穿刺,使該肌肉產生抽搐顫動,之后留針8~15min,每周1次,共6周。
觀察組聯合懸吊運動療法。俯臥位,雙手自然放于體側。連接點為中分帶及實心繩連接頭部,寬懸帶及彈力繩連接骨盆處,胸部懸吊帶及實心繩連接胸部,窄懸帶及實心繩連接雙側手臂、大腿遠端,握具及實心繩連接踝關節。懸吊點為置于連接點正上方。運動點為脊柱。每次10min,每天1次,每周5天,共6周。
接受不知分組情況的同一治療師評定。①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讓患者在長度為10cm的標尺圖上標出自身感受的疼痛程度的位置,用來評定下腰痛疼痛程度,評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重。②采用腰痛功能障礙指數評定量表(Oswestry Low BackPain Disability Index,ODI),該量表評定內容包括10個問題,這10個問題包涵了疼痛(疼痛的強度和對睡眠的影響)、單項功能(坐位、站立、步行和提物)和個人綜合功能(社會活動、郊游活動、性生活和日常生活能力)3個方面的情況。每題分別計0~5分,其中0分表示無任何功能障礙,越接近5分表示功能障礙越明顯,總分為50分。10個問題的得分累加所占總分(50分)的百分比越高表示功能障礙越嚴重[13]。③對治療后有效的患者半年內進行隨訪,與治療后進行比較,下背部、臀部及腰骶部疼痛與不適癥狀加重表示復發。
用SPSS19.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VAS、ODI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ODI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ODI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VAS評分 ODI評分觀察組 24 治療前 6.76±1.64 37.54±4.27治療后 1.98±0.86*△ 12.62±2.38*△對照組 24 治療前 6.72±1.59 37.27±4.03治療后 2.43±0.75* 16.73±2.11*
治療后半年隨訪有效患者,觀察組隨訪23例,2例癥狀復發加重,復發率8.70%。對照組隨訪21例,4例癥狀復發加重,復發率19.05%。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
CLBP的病因包括肌筋膜疼痛,小關節疼痛,椎間盤源性疼痛,脊椎狹窄和背部手術失敗等[14]。這些原因如果造成肌肉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易引起疲勞性損傷[15]。美國臨床教授Janet Travell于1942年提出觸發點理論,分為潛在MTrPs和活化MTrPs[16],它與骨骼肌繃緊帶中的超敏斑點相關[17]。依據國際公認的MTrPs臨床診斷標準,確定活化的疼痛觸發點,并采取一系列科學的治療措施,包括干針、濕針、自我牽張、推拿、理療、懸吊訓練等,滅活這些觸發點可以有效解決康復中的多種臨床實際問題[18]。
針刺療法如果能準確的找到觸發點,那么對肌筋膜疼痛的緩解是非常有效。針尖觸及MTrPs上敏感的位點以引出抽搐反應(與針灸的“得氣”或“The-Chi”類似)很重要,這可能因為MTrPs結節(痛覺感受器)受到強壓刺激,產生強烈的神經沖動傳到至脊髓后角細胞以阻斷MTrPs通路的惡性循環。通過針刺刺激減少和降低高活動肌的活動,已達到滅活的目的。但與健康個體相比,CLBP患者運動功能較弱[19],存在部分失活肌,如果單純針刺MTrPs,未對失活肌進行刺激和訓練,易使殘留的MTrPs活化,或形成新MTrPs,造成其療效特別是遠期療效稍顯不足。目前使用針刺MTrPs治療CLBP的研究較多,但聯合其他治療方法研究不足,對其遠期療效的報道更少[20]。
治療的過程中,首先通過針刺MTrPs,減少和降低高活動肌的活動,絕大多數患者疼痛等癥狀短時間得到緩解,然后再進行SET訓練,進一步減少和降低高活動肌的活動,激活或增加失活肌的活動,提高自我機體本身感知的敏感性和反應性,從而鞏固了療效,提高了遠期療效,降低了復發率。
SET的設計是以持久改善骨骼疾病為目的,應用主動治療和訓練的結合技巧來改善癥狀。該技術通過一套合理配置的彈性和非彈性的繩索系統,以骨骼肌疾患和各個關節的特點將患者的部分或全部懸吊,然后按照杠桿力學的原理和閉鏈和開鏈的方式分步對局部的骨骼肌進行訓練,患者受到抑制的骨骼肌可以被激活,過分活動的骨骼肌也可以被減低活動,活動較少的肌肉也可以被提高活動。因此,除了能及時改善患者癥狀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長期療效。
針刺MTrPs聯合SET治療可降低CLBP患者疼痛、提高腰部功能及降低復發率,比單用針刺MTrPs治療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