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君,楊 麗,龍 瑤,葛召方,彭 毅,劉紹海,楊艷紅
(重慶市忠縣中醫醫院推拿科,重慶 404300)
急性腰扭傷常因搬抬重物、閃撲、打球等導致腰部軀干肌肉受力不均勻,引起局部軟組織牽拉、撕裂損傷,椎間小關節、骶髂關節損傷錯位,韌帶、肌肉、筋膜等軟組織損傷,臨床表現為腰部疼痛、活動障礙、被動體位等[1]。發病率約占腰痛患者的12%[2],臨床多診斷為急性腰肌扭傷、急性腰椎后關節紊亂、急性棘間(上)韌帶損傷等。我科用針刺后溪穴配合腰部功能鍛煉治療急性腰扭傷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我院推拿科及骨傷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住院及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40.5±15.5)歲,平均病程(3.5±1.5)天。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0.3±15.3)歲,平均病程(3.7±1.7)天。兩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衛生部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骨傷科病證診斷標準》[3]急性腰扭傷相關內容制定。有腰部扭傷史,臨床表現為腰部一側或雙側劇烈疼痛,屈伸、轉身起坐時疼痛加劇,活動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種強迫位姿勢,以減少疼痛。腰肌和臀肌痙攣,或可觸及條索狀硬塊,損傷部位有明顯壓痛點,直腿抬高試驗陰性,脊柱生理弧度改變。
中醫辨證分型為氣滯血瘀型。有腰部損傷病史,腰部疼痛、僵硬,腰部向一側傾斜,活動受限,翻身、轉側困難,并引起疼痛加劇,痛有定處,壓痛明顯,舌質淡苔薄白,脈弦或澀。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腰扭傷病診斷標準;②中醫辨證為:氣滯血瘀型腰痛;③年齡16~60歲;④腰椎DR攝片、MRI檢查、CT檢查等排除骨折、脫位及占位性病變;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心、腦血管?。虎诰癫?;③妊娠期;④患有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礙;⑤患有結核、艾滋病及其他傳染病。
治療組用特定針刺后溪穴手法[4]。即毫針針刺后溪穴時讓患者半握拳,針尖刺到勞宮穴(后溪透勞宮)行快速提插瀉法30~60s,使強烈的針感(酸、麻、脹以及觸電感)傳導至整個手掌,手掌不自主打開1~3次為度。每日取一側的后溪穴針刺,雙手交替進行;每次留針30min,每10min行提插瀉法手法1次,針刺同時囑患者進行腰部的前屈、后伸,左右側偏及側轉以及旋轉等功能活動,每日1次。
對照組取腰椎(L1~L5)華佗夾脊穴配合阿是穴,毫針針刺,平補平瀉、每日1次,每次30min,并選2~4組穴位進行電針治療。
兩組均臥床休息,中頻電療每日1次,每次20min。
兩組治療(以針刺治療為準)10次為一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統計療效。
參照《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5]。治愈:腰部疼痛消失、活動自如。好轉:腰部疼痛明顯減輕,活動基本正常,能進行正常的工作,但天氣變化或者勞累后,腰部有不適感。無效:腰部疼痛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愈率、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腰扭傷屬中醫“閃腰岔氣”“腰痛”“傷筋”范疇。后溪穴是手太陽小腸經腧穴,五輸穴輸穴,亦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能治療督脈上的疾病,可治療后頭部、頸項部及腰背部的疼痛強直等[6]。針刺后溪穴能很好的調暢督脈氣機、疏通腰部受傷的經絡,使經絡痛、氣血調,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再配合腰部功能鍛煉,使腰部氣血運行進一步通暢調達,達舒筋通絡、活血止痛的目的。
針刺后溪穴配合腰部功能鍛煉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較好、取穴少、方法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