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聲策 尤建新 / 文
9月20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在創新領域的全球排名從去年的第14位上升至今年的第12位,連續9年保持上升,而且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報告稱,自2013年以來中國排名持續穩步上升,確立了作為全球創新領先者的地位,且每年都在向前十名靠近,這“凸顯了政府政策和激勵措施對于促進持續創新的重要性”。
從各項指標來看,我國的知識和技術產出指標位列全球第四,明顯好于其他指標。其中,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數量指標排名全球
第一(按購買力平價的單位GDP計算),在所有指標中表現最好。成績來之不易,令人深感自豪。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的創新不能僅僅停留于量的要求,而應提高創新質量,盡快從專利大國向專利強國轉變。
隨著單位GDP專利數量持續快速增長,我國已成為知識產權大國。資料顯示,2000年初我國專利申請總量首次達到100萬件,2004年3月達到第2個100萬件,2006年6月達到第3個100萬件,分別用時近15年、4年零3個月、2年零3個月。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52.6萬件,躍居世界首位。此后持續增長,2017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38.2萬件,2018年為154.2萬件,2019年為140.1萬件,2020年為149.7萬件。2020年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為292.7萬件,同比增長29%;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77萬件,同比增長8.3%。這些數據均遙遙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
但也要看到,我國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比例偏低,發明專利授權率偏低,發明專利維持年限短。雖然2019年我國成為通過國際知識產權組織提交國際專利申請最大來源國,且2020年繼續領跑全球專利申請量,但我國PCT專利按購買力平價單位GDP平均后數量排世界第13位。這表明,我國專利價值偏低。
在知識產權學界,有一個專利“通脹”的說法。所謂專利“通脹”,主要指專利規模大、增長快,但平均壽命短、價值低等現象,反映專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邊際效應在持續遞減。
導致專利“通脹”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指揮棒”效應。當前,經濟與社會中開展的大量評價之中,有相當一部分直接或間接與專利有關,導致被評價對象為此而申請專利,背離了為市場價值而申請專利的初衷。部分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等主體為了滿足“指揮棒”要求,在企業本身力所不及的情況下,仍然極力拼湊條件,共同“創造”低價值專利。這不僅導致低價值專利增多,而且擠占了專利審查公共資源。
那么,專利“通脹”會帶來哪些危害?
一是專利貶值、變現困難,導致知識產權生態發展基礎不牢。過高比例的低價值專利不僅拉低了專利的平均價值,也讓除部分高價值專利外的其他專利的價值轉化困難重重。過高比例的低價值專利導致價值評估困難,交易、質押、變現受阻,專利趨向貶值。另外,由于專利“通脹”,創新系統中各類主體還會陷入專利攀比的陷阱,更易引發貶值,從而進一步導致知識產權生態發展缺乏良好基礎,難以形成良性循環。
二是降低市場主體對技術市場的信心和預期,技術要素市場發展受阻。專利“通脹”會導致市場上各類主體對專利信心不足,并阻礙人們對技術市場形成樂觀預期。在專利“通脹”趨勢下,技術要素市場發展受阻,專利價值難以轉化。
事實上,國家已經注意到上述問題。2021年3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了《關于規范申請專利行為的辦法》,明確了9種非正常申請專利行為。在此次非正常專利申請的“清剿”行動中,近三年有22萬件專利被認定為非正常申請。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專利“通脹”問題,建議從三方面推進。
一要堅守專利的市場屬性。專利制度首先是一種市場經濟制度,其初衷是賦予科技創新成果獨占權利以保障創新者通過市場獲得回報,鼓勵成果披露和應用,促進創新和社會進步。因此,專利的市場屬性是其本質屬性,而專利“通脹”的主要原因恰恰是許多專利申請偏離甚至丟失了市場屬性。所以,治理專利“通脹”首先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堅守專利的市場屬性,恢復專利的市場成色,通過完善市場機制規范專利行為、發揮專利價值,讓每件專利擁有一顆市場化的“心”。
二要慎用專利“指揮棒”。要妥善處理好專利評價指標,特別是要盡力避免建立基于專利數量的評價指標。例如,在各地最新的“十四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原有的專利數量指標雖已調整為“高價值專利”數量,但是在應用中要特別注意高價值專利的統計范圍界定。如果界定不慎,仍然會加劇專利“通脹”趨勢。
三要樹立正確的專利觀,把好專利數量的“入口”和“出口”。專利數量的“入口”是指各類創新主體和專利代理機構提交的專利申請。無論是企業、科研機構或個人、代理機構,需要樹立正確專利觀,以高質量、高價值專利為目標,主要應為市場化而申請專利保護,堅持誠實守信,建立高度的道德責任感。專利數量的“出口”是指審查授權環節,主要由專利審查機構控制。我國專利審查規模龐大、任務繁重,需要貫徹專利大國向專利強國轉變戰略,運用先進審查技術,把好審查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