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勝,賴 佳,張忠榮△,葉 峰,張藝棟,韋 溦,楊愛軍,陳 輝,韋繼剛,張息壤,申智元,周建紅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九五八醫院:1.骨科;2.眼科,重慶 400020)
在橈骨遠端2~3 cm內,骨松質、骨密質在這里交接延續,在外力作用下易發生骨折,稱為橈骨遠端骨折[1]。橈骨遠端骨折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仍為手法復位外固定。然而對于復位失敗、不穩定的骨折,且希望早期恢復腕關節功能的患者,仍需采取手術治療。微創是外科手術的趨勢,這對橈骨遠端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也不例外。微創的研究中有對解剖結構進行保留。閔捷等[2]經過解剖及臨床研究證明,在掌側“Henry”切口下保留旋前方肌,術后恢復快,腕關節功能恢復好。另有學者采用腕橫紋切口成功治療9例橈骨遠端合并中下段長節段骨折患者,瘢痕較傳統切口美觀[3]。在現下微創理念的驅動下,如何在骨折獲得牢固固定的同時,減小手術創傷,美化瘢痕,提高患者滿意度成為臨床研究重點。作者通過回顧性學習,采用結合腕橫紋加縱行小切口、保留旋前方肌的微創手術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并與傳統術式進行了比較,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并通過手術治療的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7例,女31例;年齡25~70歲;左側15例,右側33例;按AO分型[4],A型27例,B型14例,C1型7例;致傷因素:摔傷38例,高墜傷6例,交通傷4例;全部為閉合骨折。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24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閉合性橈骨遠端骨折,伴有或不伴有尺骨莖突骨折,骨折AO分型為23-A2.A3型、23-B1.B3型及23-C1型骨折患者,年齡小于或等于70歲。排除標準:橈骨遠端開放性骨折或伴有神經、血管損傷;尺、橈骨遠端雙骨折;橈骨遠端23-A1.B2型骨折,復雜的干骺端或關節面粉碎性骨折(C2、C3型骨折);橈骨遠端骨折同時伴有腕骨骨折、脫位;陳舊性橈骨遠端骨折;手術不能耐受,年齡大于70歲或對腕關節功能要求不高。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觀察組手術方法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臥位,上肢置于側臺上,上臂近端扎氣囊止血帶,常規消毒、鋪巾。以腕關節近側腕橫紋處做2~3 cm橫行切口(圖1),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經橈動脈及橈則腕屈肌間隙分離進入,暴露橈骨遠端及旋前方肌,在旋前方肌下方建立隧道,手法復位骨折斷端,保持掌傾尺偏位,沿橈骨莖突閉合斜向打入1~2枚1.5 mm克氏針臨時固定,C臂機正、側、斜位透視見骨折復位滿意,插入長度為3~5孔斜T型鎖定接骨板,再在接骨板近端2孔體表投影處做長約1 cm縱向切口,沿肌間隙頓性分離、暴露接骨板,兩端各安放一個導向器,便于調整接骨板位置,調整合適后,近遠端分別沿導向器各打入一枚0.8 mm克氏針臨時固定,采用C臂機透視確認接骨板位置良好,骨折近遠端分別予以鎖定螺釘固定。松止血帶,徹底止血,生理鹽水沖洗,逐層關閉切口,皮膚予以皮內縫合。
1.2.2對照組手術方法 麻醉體位同觀察組。做長約7 cm的Henry切口,沿掌側橈側腕屈肌腱及橈動脈間隙分離進入,顯露旋前方肌。于旋前方肌橈側止點內側約2 mm處切開旋前方肌,顯露橈骨遠端骨折。復位骨折,并應用1.5 mm克氏針臨時固定,C臂機透視觀察骨折復位情況,調整至復位良好后,選取長度適當的T型接骨板,置于橈骨遠端掌側,位置合適后分別植入鎖定螺釘即可。術中常規行腕正側位及斜位透視,觀察骨折復位情況及螺釘情況。最后沖洗切口,徹底止血后,可吸收線“8”字縫合修復旋前方肌,逐層關閉切口,皮膚同上采取皮內縫合。

1.遠側腕橫紋;2.近側腕橫紋;3.掌長肌腱;4、5.手術切口。
1.2.3術后處理 術后給予止痛、活血消腫對癥治療,術后2~3 d復查腕關節X線片,囑患者進行肩肘關節主動活動,并逐漸進行患側腕關節主被動鍛煉,術后12周行承重功能鍛煉。所有患者隨訪時間12~19個月,觀察組平均16.7個月,對照組平均15.6個月。
1.2.4療效評定標準 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有無血管及正中神經損傷、肌腱斷裂,有無內固定斷裂、螺釘松動、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等并發癥。術后3 d,1、2、4、8周讓患者進行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在1年隨訪時采用上肢功能評分(DASH)[5]、Cooney評分[6]對上肢及腕關節功能進行評價。采用自制問卷評估表調查患者對手術瘢痕外觀的滿意度:非常滿意(切緣光滑,無瘢痕)為5分,較為滿意(瘢痕呈線性)為4分,滿意(切緣輕度瘢痕)為3分,可接受(瘢痕明顯可見)為2分,不滿意(切緣扇狀皺褶或出現瘢痕增生)為1分。

2.1典型病例及術后瘢痕滿意度評分 患者,女性,38歲,右橈骨遠端骨折(AO分型:B3型),采用微創技術保留選前方肌手術所得術前、術中、術后資料,如圖2。同常規手術切口患者手術瘢痕對比,如圖3。
2.22組手術時間、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時間、出血量比較
2.32組VAS比較 術后3 d、1周、2周,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4、8周,2組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2組術后1年DASH及滿意度比較 2組術后1年DASH,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VAS、DASH及滿意度比較[ M(P25,P75)]

A、B.傷后X線正側位片;C.術中克氏針臨時固定調整接骨板;D.術中保留的旋前方??;E、F.術后即可C臂機透視正側位片;G、H.術后1年X線正側位片。

A.對照組術后1年;B.觀察組術后1年。
2.5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腕關節Cooney評分比較 2組患者均獲得隨訪,無失訪患者。并發癥:觀察組傷口感染1例,正中神經損傷1例,無血管損傷,無肌腱斷裂,無內固定松動,無骨折移位及骨折不愈合。對照組傷口感染4例,正中神經損傷1例,無血管損傷,無肌腱斷裂,無內固定松動骨折移位,無骨折移位及不愈合。1年后隨訪腕關節Cooney評分,觀察組優18例、良5例、中1例,優良率95.83%;對照組優16例、良5例、中3例,優良率87.50%。觀察組腕關節功能評分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以往多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但對于粉碎性骨折、依從性較差的患者容易發生“二次移位”。對于不穩定性骨折或對功能要求高的患者,則需采取手術治療。掌側入路可適用于大多數橈骨遠端骨折,其在骨折復位、鋼板植入和規避肌腱損傷等方面具有優勢[7]。 “Henry”切口作為一項經典的手術方法已被使用多年,對骨折端暴露、復位有利,但術中需切斷旋前方肌。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切斷旋前方肌可能破壞骨折端血供,導致骨折延遲愈合或者不愈合[8-9]。多個學者在橈骨遠端骨折內固定取出時發現,旋前方肌切斷后不論修復與否,均會導致肌肉萎縮,瘢痕增生明顯,肌肉質量將明顯下降,旋轉功能減弱[10]。除此之外,保留旋前方肌可減少肌腱磨損、神經損傷等并發癥[11-12]。郭雅娣等[13]發現,斷旋前方肌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術后患者腕部及手背腫脹長達1周,而保留旋前方肌術后患者腫脹僅2~3 d。HABERLE等[14]在手術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時發現保留旋前方肌可緩解早期疼痛。
在切口的選擇方面,張亞等[15]對16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采用了小切口,證實微創手術切口對軟組織損傷小,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但以上研究均未嚴格按照皮紋方向設計,而順皮紋切口,更符合美學設計要求,縫合無張力,術后瘢痕不明顯。宋小軍等[16]均采用沿皮紋切口進行手術,術后切口美觀,增加了患者自信和滿意度。
本研究中,醫生在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同時,保護了旋前方肌,骨折端無須特別暴露,出血少,術后并發癥少,術后疼痛較常規手術明顯減輕,早期進行腕關節功能鍛煉更能接受,后期腕關節功能較好。觀察組采用沿腕橫紋切口,在橈骨遠端骨折術后腕關節腫脹情況下,皮膚仍可達到無張力縫合,最后所得結果與預期一致,術后瘢痕美觀,患者滿意度高。不過,微創手術的缺點是手術時間長,可能與術者熟練程度、術中C臂機反復透視定位確定復位情況,以及接骨板、螺釘位置有關。此外,微創技術下保留旋前方肌有其局限性,對于嚴重粉碎的C2、C3型骨折,若采用此方法,則術野狹窄,術中骨折復位較困難,內固定操作難度大,不建議采用此術式。
綜上所述,對于納入標準內的患者,微創治療傷口感染率更低,并發癥少,術后疼痛及腫脹輕,術后恢復快,能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節省醫療資源,術后功能恢復好,瘢痕美觀,學習曲線短,值得推廣。但本研究病例數較少,還需進一步探索,證實結論的可靠性。